學達書庫 > 高陽 > 大故事 | 上頁 下頁 | |
天下第一家(10) | |
|
|
七、南宗 孔仁玉長子孔宜為四十四代衍聖公,有子三人,延世、延澤、延渥,長子延世襲爵,複傳長子聖佑,無子。衍聖公爵位傳承的原則為「嫡長」二字,如衍聖公無子,除非生前即正式以胞弟之子為嗣,仍算「嫡長」,否則即應輪由二房最長者襲爵;聖佑無子,爵歸二房,由延澤之子,亦即他的從弟宗願承襲,所以四十六代衍聖公共有兩位元,類此情況,不一而足。 宗願共生四子,若蒙、若虛、若愚、若拙。若蒙襲爵,生二子,端友、端操。孔端友于宋徽宗崇寧三年襲封,無子,以弟端操的幼子玠為嗣——孔端操的長子名璠,但長子無為人後之理,故以幼子出嗣。 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孔端友奉子貢手雕的孔子楷木像,隨政府行動,定居在浙江的衢州;曲阜祖廟,由孔端操奉祀,宋高宗紹興三年,金兀朮所立的偽組織的頭子劉豫,封孔端操為衍聖公;而他的幼子出嗣到長房的孔玠,則已於前一年襲封,父子二人同時為衍聖公,在孔家的歷史上為僅見。 為了易於區別,我稱孔端操為北宗衍聖公;紹興七年,金人廢劉豫,孔端操的衍聖公亦當不成了。三年以後的金熙宗天眷三年,孔玠的長兄孔璠受封為北宗衍聖公,兄弟同時為衍聖公,又為孔家歷史上的一個特例。 南渡後的衍聖公,孔端友以下為孔玠,孔搢、孔文達、孔萬春、孔洙,自四十八代至五十三代,共傳六世;孔洙自宋入元,身居兩朝,無子。 回頭再來談北宗衍聖公,孔璠生三子,長子孔璠襲爵後無子,以弟孔摠承襲,孔摠傳子孔元措;元措無子,以弟元弦之孫孔湞承襲,時為元憲宗元年,不久,北宗大鬧家務。 前面說過,孔宗願共生四子,衍聖公不管在南在北,皆為長房孔若蒙之後;二房孔若虛四傳至「元」字輩,絕嗣;三房孔若愚四傳至「元」字輩,弟兄三人,元直、元孝、元用。孔元用為元朝滅金,立過功勞,卒於軍中,因而他的孫子,得于元憲宗二年充任「曲阜管民長官」,亦即他的堂弟孔湞襲爵的下一年。 孔湞自幼失教,襲爵後日事遊獵,不修祖祀,孔治看不過去,率領族人,群起而攻,但手段過於激烈,說他不是孔子的後裔。原來孔湞是庶出,嫡母任氏奇妒,當孔湞初生時,任氏將他們母子都趕出家門;孔湞的生母改嫁了一個姓李的,此人是「驅口」;所謂「驅口」,即蒙古人俘擄了漢人,役使為奴婢,猶如清初的「包衣」。元朝的典章規定:「驅口不嫁良人,驅口不娶良人」,孔湞隨母改姓了李,聖裔淪為賤民。後來雖由他的伯祖孔元措育之為孫,但戶籍未消,所以孔治說他是「驅口李氏子」,因而奪爵。孔湞的嫡母任氏,大為懊悔,上書為他辯白,但無結果;因而北宗衍聖公的世爵,中斷四十三年之久。 至於南宗的孔洙,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奉召至都,自願讓爵于北宗;元世祖頗為嘉許、說他寧願「違榮而不違親」,讓爵之事,擱置不談。及至元成宗即位,始以孔治襲封,孔治傳子思誠,又起了風波。 前面說過衍聖公爵位傳承的原則為「嫡長」,長房至孔洙而絕;二房無嗣,應傳三房,而三房中的嫡長,應該是孔元孝的曾孫孔思悔;當元成宗元貞元年,大臣上言,其祖元用有功于國,當襲爵時,孔氏族人明知其非,但因孔治權至祀事三十餘年,且治理曲阜,頗有政績,因此暫且讓他當一次衍聖公。但名器不可久假不歸,他死了以後,應將爵位歸還孔思悔才是正辦,傳給他的兒子思誠,亂了宗法,形同篡竊,自然不服,而且孔思悔簡重端默,且是孝子,亦賢于孔思誠,是故孔氏族人公請於朝廷,請改由孔思悔襲爵。其時元仁宗在位,雅好儒術,詢問大臣的意見後,親自查閱孔氏譜系,確定孔思悔為嫡長,下詔改封;至此南北兩爵,合而為一,接承孔洙而為五十四代衍聖公。 孔思悔是孔仁玉之後,另一中興之祖,三十字派第一字的「希」字輩,兄弟九人,便都是他的孫子。 孔家南北宗子孫,自明朝中葉開始,即不甚和睦,事起于南宗的孔彥繩,修家譜修出了一場大風波。前面說過,孔家的「中興祖」孔仁玉,共生四子,長子孔宜襲爵;二三兩子早死無子,四子孔勖的元孫孔傳,隨衍聖公孔端友,扈從宋室南渡,孔端友五傳至孔洙絕嗣,在浙江衢州的南宗孔氏,便都是孔傳的子孫了。 孔傳之子名端問,則孔傳應為孔端友的族叔;自孔端問開始,世系如下: 端問→璹→攄→應發→言→津→思許→克忠→希路→議→公誠→彥繩 傳到孔彥繩,已在明朝成化年間;孝宗弘治九年,朝廷授孔彥繩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衢州孔子廟祀典。兩年以後,孔彥繩刊行家譜,將他這一支的世系,移在孔洙之後;而將北宗孔宜的子孫移在孔傳之後。弘治十七年甲子,是大修家譜的年分,孔彥繩的荒唐,很快地被發現了。 北宗不能不辨這件事,因為孔彥繩如為孔洙之後,則衍聖公不應在北而在南。於是北宗的孔子五十八代孫,也就是孔彥繩的族叔孔公璜寫了一篇「嫡裔考」,最後一段指責孔彥繩,其詞甚厲,他說:「今彥繩於弘治十一年刊行家譜,乃擅移宗祧,將身及子承美等,列南渡宗子之後,以繼孔洙;而北宗若愚子孫,世次嫡長,反附孔傳裔孫之下,既不祖孔傳,而又僭承端友,以疏間親,以庶奪嫡,推此一端,奚所不至?昔聖祖(按:指孔子)為政,正名為先;彥繩敗祖宗之成法,負朝廷之恩意,已移牒浙藩,改正為偽譜,立石儒學,猶恐吾宗後人,不辨南北嫡庶絕續之由,故詳述於右以正之。」 孔彥繩碰了這麼一個大釘子,可能連博士的銜頭都被革掉了;因為《闕裡文獻志》記:「武宗正德元年夏六月,命南宗孔彥繩為世襲五經博士,奉衢州孔子廟祀。」與孔公璜的敘述不同,合理的解釋是,孔彥繩的博士,已革而失而復得。正德十六年詔,「改建孔子家廟之在衢者」,那正是武宗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親征甯王宸濠之時,明史王守仁傳:「守仁先俘宸濠,發南昌……上書請獻俘,止帝南征,帝不許。到錢唐遇太監張永……守仁夜見永,頌其賢,因極言江西困敝,不堪六師擾。永深然之……守仁乃以宸濠付永。」改建衢州孔子廟,我相信是出於陽明先生的陳請,而張永助成其事。武宗好武,想到改建山西解州關帝廟,或有可能;決不會關心孔子的家廟。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