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慈禧全傳 | 上頁 下頁
四三〇


  在聽差去取說帖的當兒,張蔭桓將山東運河的情勢,略略回想了一下。他的記憶過人,雖已離開山東好幾年。一想起淤塞的北運河,如在眼前。運河在山東境內有南北之分,是由於咸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故道入海,於是在東阿、壽張之間,將運河沖成兩段,因此臨清以南至黃河北岸的這段運河,稱為北運河。山東境內的運河,本以汶水為源,在汶上縣的南旺口,一分為二,北流臨清,南流濟寧。而自黃河改道後,汶水不能逾黃河而北,所以北運河惟有引黃河之水,以資挹注。而黃河挾泥沙以俱下,使得北運河河床逐漸淤高,不通舟楫已久。

  想到這裡,張蔭桓便即問道:「接運南漕,自然是為濟北運河之窮,這一段從濟寧到臨清,大概兩百里!」

  「你真行,樵野!」李鴻章握著他的手,「你非得好好替我看一看這個說帖不可。」

  說帖出自李鴻章手下紅人盛宣懷的手筆。果不其然,他建議興造的這段鐵路,正是從濟寧到臨清。這兩百里鐵路的造價,估計要兩百萬銀子,如果部庫支絀,無法撥給,不妨借洋債興造。

  倘借洋債興造,以後這條鐵路,就有雙重負擔,一是鐵路本身的維持費用,再是要拔還洋債的本息。因此,未造之前,先要籌畫營運之道。照盛宣懷的看法,此路一通,接運南北,等於全河皆通,商旅幅臻,于國計民生大有裨益,而鐵路本身的收入,亦必可觀。但營運之始,或者不如預期,所以必得要有一筆穩固可靠的生意。

  這筆生意就是南漕的運費。鐵路為接運南漕而建,則南邊各省的漕米,必須交由這條鐵路來接運,是天經地義之事。盛宣懷估計,南漕每年四十萬石,每石收運費三錢,全年有十二萬銀子的固定收入。此須預先請旨,飭令各省照辦。

  除此以外,就是談興造鐵路的工程細節,一時亦無法細看,張蔭桓只覺得有一段有關運河的故實,倒可以補充。

  「運河在元初本就缺這一段。當時運道,從杭州到長江有江南運河;江淮之間有邗溝;淮水到徐州有古泗水,就是以後的黃河;徐州到濟甯有泗水。臨清以上到天津有衛河,到通州有白河。以後到了至元年間,」張蔭桓凝神想了一下,極有把握地說:「是至元二十年間的濟州河,遏汶水入洸水,又在兗州作金口壩,遏泗水入府河,會流于濟寧,分注南北,由濟甯到東平算是通了。東平到臨清這一段的開鑿,是以後的事。不過能通到東平,南漕就可以由利津入海,直達天津,是南北運道上的一件大事。以後海口沙淤,又從東阿旱站陸運二百里,至臨清入禦河,不正就是杏蓀說帖上所要造的這一段鐵路嗎?」

  「于古有征,好極了!樵野,索性煩你大筆,就在說帖上加這麼一段。」

  說著,便命聽差取筆硯來,就在飯桌上推開碗碟安放。張蔭桓當仁不讓,文不加點地寫了下來,然後勾注塗抹,片刻竣事。

  李鴻章接到手裡,一面看,一面點頭,看完又問:「樵野,此事還有什麼可以指點的?」

  「杏蓀大才槃槃,何用他人費心代籌。」張蔭桓說,「不過兩百里長的鐵路,雖說沿北運河興建,少不得要拆許多房子,挖好些墳墓。這一層上頭,如果沒有一個妥善的處置辦法,只怕隨處會發生阻撓,甚至激起民變。」

  「說得是!」李鴻章的笑容收斂了,「就是這一層難辦。唐山至胥各莊這一段鐵路,不過十八裡長,當時已費了好些氣力。」

  李鴻章所提到的這條鐵路,在中國是第三條。第一條出現在同治四年,有個英國商人為了兜生意,特地在寅武門外造了一條一裡多長的小鐵路,試行火車,「嗚嘟嘟、轟隆隆」,噴火而行。輦轂之下,出此怪物,群情駭異,言路上將上折嚴劾,步軍統領衙門,趕緊勒令拆毀。

  第二條是由英商怡和洋行發動的,在光緒二年造成一條由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搭客載貨,生意相當不錯,但是依然有人認為是「妖」。不久,發生火車撞死行人的慘案,輿論大嘩。總理衙門不能不與英商交涉,以二十八萬五千銀子,買回這條鐵路,將鐵軌火車,一律拆毀,用輪船載運到高雄港外,沉入汪洋大海。

  第三條就是這條唐胥鐵路,光緒三年由開平礦務局呈請修造,幾經周折,直到光緒六年,方准興工,自唐山煤井到胥各莊,全長十八裡。但是,這條鐵路,不准用機車,只准用驢馬拖拉,所以洋人叫它「馬車鐵道」,視作世界交通奇觀,也傳為中國的一個大笑話。

  「唐胥鐵路之能興建,是因為中堂兼領直督的緣故。此事督撫的關係不淺,」張蔭桓問道:「不知陳雋丞是不是熱心?」

  「嗯,嗯!」李鴻章被提醒,「雋丞那裡,倒要先疏通一下。」

  雋丞是山東巡撫陳士傑的別號。李鴻章跟他雖一起在曾國藩幕府中共過事,但面和心不和,所以提到這一層,心裡又不免嘀咕,怕疏通不下來。

  正想再跟張蔭桓商量,可有什麼辦法能取得陳士傑的協力,只見一名聽差,走到李鴻章身邊,彎腰低語:「醇王府派護衛來請;說請中堂早些過去。」

  聽得這話,張蔭桓首先就說:「賞飯吧!時候也真不早了。」

  匆匆飯罷,喝過一杯茶,張蔭桓起身告辭。李鴻章招招手將他喚到一邊,有句要緊話要說。

  「樵野!」他放低了聲音,「我有個難題,困擾已久,始終不知何以為計?今天到了關鍵上,不容閃避了。你得指點我一條路。」

  「中堂言重了。請吩咐!」

  「你看我要不要背海軍這個黑鍋?」

  一聽這話,張蔭桓先就笑了:「我說他們的那套花樣瞞不過中堂,有人不信。到底是我看得准!」

  「瞞是當然瞞不過我的,這一點,就是他們自己也知道,所以想出種種籠絡的法子,是打算用面子拘住我。」李鴻章說,「這幾年我挨了不少罵,倒還沒有人罵我窩囊的。如果明知是個吊死鬼圈套,伸著脖子往裡頭去鑽,不太窩囊了嗎?」

  「是啊!中堂如果為人罵一聲窩囊,那不是一世英名,付之流水?」

  「然則計將安出?」

  張蔭桓點點頭,緊閉著嘴唇想了一下,方始回答:「借他人的雞,孵自己的蛋。」

  李鴻章雙目倏張,眼珠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刹那之間想通了。慈禧太后在李蓮英之流慫恿之下,指使醇王出面,想借大辦海軍的名義,聚斂鉅款,另作他用。北洋大臣將來盡替別人辦報銷,這個黑鍋背得似乎太窩囊。但照張蔭桓的辦法,正不妨將計就計,擴充自己的勢力,慈禧太后如果別有所圖,就不能不委屈將順。這一著太高了!

  「樵野!聽君一句話,勝讀十年書。我知我何以自處矣!」

  【六三】

  到醇王府是下午三點鐘。雖說暮秋晝短,離天黑也還有兩個鐘頭,醇王特地親自帶路,陪李鴻章一覽樓臺林木之勝。

  這一座醇王府,已不是當年八旗女詞人西林太清春,與貝子奕繪吟詠酬唱之地的太平湖醇王府了。舊邸為當今皇帝誕育之地,自然而然地成為所謂「龍潛於淵」的「潛邸」,不宜再住。因此,醇王在光緒初年,物色到了一所巨宅,地址在傘子胡同,本來是乾隆朝權臣和珅的一個親戚所有。一旦「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六親同運,這家人家也就很快地敗落下來。廢宅荒園,地方太大,沒有人敢買,因為買下來也修不起。

  這對醇王來說正合適,他要的就是地方大,買下基址,只花了三千五百銀子,但重新營建,卻花了房價的十倍都不止。

  興工了兩三年,直到光緒八年春天才落成題名「適園」。

  適園的正廳,宏敞非凡,「頤壽堂」三字,出於恭王的手筆。其中供奉一方匾額:「宣贊七德」,是先帝穆宗的御筆,特地由太平湖府邸中,移奉於此。

  頤壽堂兩翼是兩座洋樓,就稱為「東樓」、「西樓」,西樓北窗之下,修竹萬竿,繞以一彎流水,水邊建一座亭子,叫做「修禊亭」。

  沿著這一彎流水,曲折而東,是一帶假山。山上有「問源亭」,山下有「風月雙清樓」。繞過假山,一方極大的平地,多植長松,有一座茅簷的廳,題名「撫松草堂」。西面隔著一道小溪,渡過板橋,是一片梅林,中間隱著五楹精舍,名為「寒香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