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慈禧全傳 | 上頁 下頁
九四


  慈禧太后馬上就明白了,偏偏慈安太后懵懂,張口就問:「這是什麼道理啊?」

  話還未說完,慈禧太后悄悄扯了她一下,這是示意她不要多問,但話已出口,來不及了。

  恭王不即回奏,停得一息才從容答道:「兩位太后聖明,總求多多管教皇上。」

  這話在慈禧太后聽來,大有把皇帝不肯用功讀書的過失,推到自己頭上的意味,所以立刻「回敬」了過去:「你分屬尊親,皇帝有什麼不守規矩的地方,我們倆看不見,你也可以說他。而況你原來就有『稽察弘德殿』的差使。」

  「是!」恭王答了這一聲,卻又表白:「臣奉旨『稽察弘德殿』,不是常川照料的人。而且事情也多,難免稽察不周,加以惠親王多病,奉旨不須經常入直,所以,臣請兩位太后傳旨惇親王,讓他多管點兒事。此外,總還要請兩位太后,格外操心。」

  說了半天,依舊把責任都架到別人頭上,慈禧太后心裡很不舒服,但慈安太后對於他們暗中針鋒相對的爭辯,似乎絲毫不曾看出——這使得慈禧太后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應該在她面前下一番功夫,讓她知道恭王的不對,將來遇到要緊關頭,才可以取得她的助力。

  等養心殿聽政事完,兩宮太后照例在漱芳齋傳膳休息。七月底的天氣,晚膳過後,將次黃昏,正是一天最好的時候。皇帝帶著小太監到御花園掏蟋蟀去了,但有十一歲的大公主——恭王的大格格和十歲的公主,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孩兒,承歡膝下。慈禧太后總在這時候看奏摺,不相干的便逕自掐指痕作了處理,有出入的順便告訴慈安太后一聲,遇到特別重要的,就要把奏摺念給她聽,彼此作個商量。

  這天因為有心要跟慈安太后打交道,所以事無巨細,一概商量著辦。偏偏的奏摺也多,第一件是本年正逢甲子年,刑部請停秋審勾決,慈安太后一聽案由便說:「這是好事嘛!」

  「當然是好事!今天李棠階不是講漢文帝,一即了位,就下旨減輕刑罰嗎?咱們學他吧!」

  慈安太后沒有聽出她話中諷刺的意味,只不斷點頭,於是慈禧太后伸出纖纖一指,用極長的指甲,在原折上刻了一道掐痕,那是表示「應如所請」。

  第二件是恭親王的摺子,請重定朝會的班次。他以「議政王」的身分,一直居於王公大臣的首位,現在自請列班在惇親王之次。

  「六爺這是什麼意思啊?」慈安太后詫異地問。

  「這也沒有什麼!」慈禧太后故意淡淡地說,「本來就該按著長幼的次序來嘛。」

  「不過。」慈安太后沉吟著,她心中有一番意思,總覺得恭王應該與眾不同,但拙於口才,這番意思竟無法表達。

  「准了他吧!」

  「看看,看看!」慈安太后想了想說,「我看交議的好。」

  「不然。」慈禧太后搖著頭,「本來是件小事,一交議變成小題大作,倒像是他們手足不和,明爭暗鬥似的。多不合適啊!」

  「啊,啊!」慈安太后馬上變了主意:「你這話不錯。」

  說服了這位老實的「姐姐」,慈禧太后感到小小的報復的快意。這幾年她已深切瞭解,做官的人,對國計民生,或者不甚措意,但於權貴的榮辱得失,十分敏感。恭王的「聖眷」,一直甚隆,凡有恩典,他自然亦總以「謙抑為懷」,辭親王世襲,襲親王雙俸,不管到最後的結果如何,一開始總是「優詔褒答」。所以這個朝會班次自請退居惇王之後的奏摺,如果依然給他面子,至少應該「交議」,暗示出不以為「五爺」的地位應在「六爺」以上的意思。而現在一請就准,少不得會有人猜疑,恭王的聖眷不如從前了!

  讓他們這樣猜去!慈禧太后嘴角掛著微笑。撿起第三件摺子,那是曾國藩所上,接到錫封侯爵的恩旨,專折奏謝,同時陳明在偽天王府所獲「玉璽」兩方、「金印」一方,已經另行諮送軍機處。

  她把這個摺子念完,不屑地冷笑一聲,作了一個閱過的記號,隨手放在一旁,是預備交到軍機處去處理的,但慈安太后卻有話要說。

  「這可有點兒奇怪。」她說,「曾國藩上一次奏報,說那個『天王府』裡,什麼也沒有,另外一個摺子上又說,李秀成身上帶著許多金子,這不就是在說『天王府』一無所有,是全讓他們那些個『王』,自己帶走了嗎?」

  「對了,那意思是燒掉的燒掉了,帶走的帶走了!」

  「不對!」慈安太后搖著頭說,「玉璽金印,是多要緊的東西,又不累贅,為什麼倒不帶走呢?」

  慈禧太后笑了,「姐姐,」她說,「連你這麼忠厚的人,都把曾家兄弟——不,曾國荃的毛病看出來了!無怪乎外面有話,說湘軍都在罵曾國荃。說句老實話吧,長毛的玉璽、金印,他是怕砍腦袋,不敢拿回湘鄉,不然,連這兩方玉,一把金子也不會給留下。」

  慈安太后覺得她的持論太苛。但不便再為曾國荃辯護。因為他的封爵,原是她的主張,替別人辯護似乎是為自己辯護,那是用不著的,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還有,洪家的那個小孩子,到底怎麼樣了呢?」慈禧太后憂慮地說:「非得要把下落找出來不可!不然,總是個禍根!」

  ※ ※ ※

  洪福瑱的行蹤,大致是清楚的,由金陵走廣德,經皖南走江西,由新城到石城,江西臬司席寶田,窮追不捨。據說洪軍殘部保護著他們的「幼主」,雜在難民叢中,白天休息,夜裡燃香為呼應的記號,摸黑而行,蹤跡極其隱秘。

  上諭一再追索,始終沒有好消息來。到了九月裡,京城裡忽有流言,說洪福瑱已為湘軍營官蘇元春所生擒。席寶田得到消息,派了專差去要人,蘇元春不肯交出,直到席寶田自己去要才要了來。

  當時有人為席寶田指出,蘇元春難道不知道這是大功一件,為什麼有放掉洪福瑱的意思?他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曾氏兄弟的提報中,大張其詞,說偽「幼主」已「閥門自焚」,現在又出來一個偽「幼主」,朝廷追究其事,曾氏兄弟必然遷怒,隨便找個題目,就可致人於死地。因此勸席寶田不要多事。

  席寶田默不作聲,把洪福瑱解到南昌,由巡撫沈葆楨親自審問。這已是瞞不了的一件大案,等沈葆楨奏報到京,朝廷不知作何處置?那些對曾國藩、曾國荃不滿或者心懷妒嫉的京官,都在談論此事。旗人中的許多武官,尤其起勁。湘軍的聲名,早成他們痛心疾首的根源,自然是抱著幸災樂禍之心,期待著曾氏兄弟會獲嚴譴。

  消息證實了。十月初,沈葆楨派專差齎折到京,奏摺裡沒有提到蘇元春的名字,說是席寶田部下的遊擊周家良——據傳就是奉席之命到蘇元春那裡去要人的那個武官,于「石城荒谷中將洪幼逆拿獲」。這自是一件值得慶倖的事,恭王和軍機大臣們心裡的一塊石頭可以放下了。

  但是,在表面上,恭王把江西的奏摺看得似乎無關緊要似的,這是他故意要沖淡其事,好為曾國藩留下開脫的餘地。他的想法沒有錯,誇大其詞的是曾國荃,曾國藩既未親臨前敵,又何從去考察他老弟的話是真是假?只是依體制上來說,要譴責曾國荃,那曾國藩就逃不掉「失察」之咎。投鼠忌器,為了保全曾國藩,不得不便宜他那個老弟,把金陵城破之日,曾國荃和他的部下,忙著劫取財物,致使首逆漏網的大過失,置而不問。

  「曾國荃可以不問,沈葆楨不能不賞。」慈禧太后問道:「該怎麼樣獎勵,你們計議過沒有?」

  「該獎的人還很多。」恭王答道:「象鮑超,他是曾國藩手下第一名驍將,在江西打得很好,也該封個爵。」

  「封爵?」

  「是,封爵。李臣典都封了子爵,鮑超自然也值。」

  「朝廷的恩典,實在要慎重。」慈禧太后慢條斯理地,是準備發議論的神氣,「曾國藩封侯,應該。另外那些伯、子、男,可就太濫了一點兒。你看,那個姓洪的小孩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