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安樂堂 | 上頁 下頁 | |
一一 | |
|
|
「他是替皇帝去送書信,在你們中國說,就是『欽差』,哪個敢殺欽差?」 「就怕來不及讓他表明身份,命先就沒有了。」 也先點點頭,想了一下說道:「要有個人陪了他去,證明他是欽差,就不要緊了。」 「那就只能派高盤。」袁彬說道,「他是錦衣衛百戶,邊關的守將,他都認得。」 「再好沒有。就派高盤陪了喜寧去。」 於是太上皇寫了一封上孫太后的「安稟」,請求遣使來迎,陳明細節由喜寧面奏。另外找了高盤來,密授機宜;袁彬又跟他細細籌畫了一切步驟,方始動身。 不多幾日到了宣化府。宣化的守將本來是楊洪,自從奉急詔率兩萬人入衛京師,大破韃子於霸州以後,論功由原封的昌平伯,進位為侯;由於於謙的建議,奉旨率領所部留在京裡,負責訓練京營,兼掌五軍都督府的左府。宣化守將,改派了左都督總兵官朱謙,他的副手便是楊洪的長子,都督僉事右參將楊俊。 喜甯、高盤到得城下時,恰好楊俊在巡視戰備,得報上城問道:「是誰?」 「太上皇帝欽差,御用監喜寧。你是誰?」 「你別問我是誰。」楊俊答說,「你只說你要幹甚麼?」 「我要進京見孫太后,快快開城,少嚕蘇。」 「你等等!」楊俊下了城,去見朱謙請示。 「你知道的,令尊曾奉有密旨,也先或會假冒上皇的詔書,無論真假,一概不受。」朱謙交代,「別開城。」 「不過,他並不是說來下書,而是要進京見孫太后。如確有其事,似乎不能不讓他進城。」 朱謙想了一下說:「這樣,你出城請他吃個飯,把他的來意弄弄清楚,再作道理。」 「是。」 於是楊俊命人挑了一副食盒,開城相見,道過姓名,略作寒暄,在士兵巡邏休息用的小屋中,打開食盒,請喜甯、高盤喝酒,問起太上皇的近況。 喜寧尚未答言,高盤突然從喜寧身後,一把將他連雙臂緊緊抱住,大聲喊道:「楊將軍,請你把喜寧跟我,一起抓起來。」 事起不測,如果只請楊俊擒喜寧,他可能會躊躇;一起就縛為萬全之計,不用猶豫。楊俊立即吩咐隨行衛士,抓住兩人的手臂。喜甯猶在掙扎,高盤挺立不動。 「楊將軍,我奉有上皇的親筆密詔,請你把我右腿的『裹腿』解開,就看到了。」 楊俊便親自動手,一道一地道將裹腿布解開,果然有張油紙所裹的書信。楊俊放在桌上,抹平了紙上的皺紋細看,上面寫的是:「字諭邊關守將:中官喜寧,屢唆也先入寇,且不欲送朕回京,罪大惡極。茲著錦衣衛百戶高盤誘使回國,凡我守將,務縛喜寧,送京交法司誅之。切切勿誤。」下面署一個「鎮」字。 *** 于謙在喜甯被誅時,便已想到,此舉會觸怒也先,領兵入侵,因而告誡邊關各地,嚴加防守。三月間,瓦剌各部落,在也先糾合之下,大舉入寇。大同、陽和、偏頭關、萬全各地,紛紛告警,而最危急的是宣化,由瓦剌王脫脫不花——瓦剌原分三部,敕封為順甯王、賢義王、安樂王,也先之父脫歡為順甯王,十四年前殺賢義、安樂兩王,打算自稱「可汗」,但以反對者多,不得已共立元朝的後裔脫脫不花為瓦剌王,自脫歡至也先,都只具空名。這回受也先挾制,領兵兩萬圍困宣化,其實亦是空名,所率領的都是也先的部隊。 朱謙飛章告急,朝中決定派都督同知范廣領精兵赴援。此人籍隸遼東,精於騎射,驍勇絕倫,是於謙最賞識的大將。也先犯京師時,他因於謙所薦,由都指揮僉事,升任都督僉事,充左副總兵,作為石亨的副手;躍馬陷陣,部下受他的激勵,老弱殘兵,亦為一下子成為勁卒。於謙所最欣賞者在此。 當朱謙告急的本章到達御前,景泰帝命兵部會同諸營,共舉將才,大家一致推舉範廣。及至領兵到達宣化,脫脫不花已經退去;于謙命範廣駐軍居庸關,把守京師的大門。 不過邊關守將,忠勇奮發,一意堅守的,固然不少;而懦弱怯敵,只望求和的也不是沒有,而且這類人還漸漸在增加,鬥志消沉,最為可慮,於謙決定找機會糾正頹風。 有個大同參將許貴,勳臣之後,上了一道奏章,說也先派了三個人到大同,要求朝廷遣使講和。許貴建議,朝廷應該遣使,而且多賜金帛,以為安撫,然後徐圖討伐之計。 這給了于謙一個機會,當廷議時,他說:「以前並不是不遣使,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有時還會在無形中成了也先的嚮導。也先之仇,不共戴天,就理而言,無講和之理;就事勢而言,講和以後,也先需索無度,從則自損國力,不從則必生變,不如置之不理,最為上策。許貴勳臣後裔,萎靡懦怯如此,可斬!」 說「可斬」,並未真個奏請處斬。但只要他有這句話,影響就很大了。因為遠近皆知,於謙得君甚專,興安及金英,亦是全力支持,或戰或和,完全由他作主。他的態度既表現得如此堅決,邊關守將就沒有人再敢主和,亦沒有人再敢鬆弛戰備。 *** 在京中,於謙在軍制上作了一個重大的改革。原來明太祖力戰經營,以武功定天下,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度,普遍設立「衛所」,計口授田,農忙耕種,農餘訓練。遇到征伐,臨時選將充總兵官,調衛所兵編組營伍。任務完成後,總兵官繳上印信,士兵各歸衛所。由於兵是兵、將是將,所以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如果調來的兵訓練嚴格,而總兵官深諳將略,駕馭得宜,當然就打勝仗,否則就很難說了。 衛所常備兵以外,還有「京營」,每年輪調近畿、山東、河南、大寧各衛所的勁卒,隸屬京營,稱為「番上」。京營原來只有一個大營,名為「五軍營」;永樂年間得邊外降卒三千人,驃悍可用,特立一營,即名「三千營」;以後征交趾得神機槍炮的制法,因而又立「神機營」。五軍、三千、神機,合稱「京軍三大營」,總人數由二十萬擴充至四十余萬。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