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智恒 > 檞寄生 | 上頁 下頁


  正如《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一樣,如果你問我:

  這篇十二萬字的《檞寄生》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我會很努力地思考幾秒鐘,然後回答你: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小說。我不知道寫作這件事對別人的意義是什麼,我只知道,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很想說話的欲望。為了這種欲望,我會在腦海中追逐文字,然後坐在電腦前,自言自語。

  這種寫作的欲望,到底從何而來?

  我又要很不好意思地告訴你:

  我還是不知道。

  就像我因為在一個疲憊的雨夜裡,喝到一杯溫暖的愛爾蘭咖啡,便寫了《愛爾蘭咖啡》一樣,對於《檞寄生》最原始的寫作欲望,也只是因為去年三月間,和一群大學同學在爬山時,偶然看到檞寄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知道,什麼是檞寄生。我大概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寫完《檞寄生》。那陣子,白天寫寫程式,晚上十點過後,才開始動筆寫。往往今晚所出現的文字內容,並不在昨晚的期待之中。更別提會為明晚的寫作,增添何種變數。我儘量專心寫,因為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寫作。我有我的工作,不管這種工作是好是壞,是偉大還是平凡,那都是我的本分。我總覺得要把份內的事做好,才能考慮其他。

  在寫作過程中,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不斷地回顧過去。

  所謂的「過去」,大概是從十二年前的農曆大年初二開始。

  那時我掛在莒光號的南下列車車廂間,從臺北到台南。

  於是《檞寄生》的時間背景,就以大年初二為開頭。

  我已經無法記得,對那時念大二的我而言,在那輛火車上想些什麼。

  我也記不得,為什麼我得在那種團圓的日子,像逃難似的,跳上火車。

  我只記得,我想了很多很多。

  惟一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沒有想過,當初這段際遇,

  會成為《檞寄生》的開頭。

  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從未想像我將來可能會提筆寫東西。

  而我也一直沒有寫作的習慣。

  因為我總是喜歡讓所有的東西停留在腦海,不必化為文字。

  如果真有時光機器,可以讓人回到過去,

  那麼我很想知道,十二年前看著車外飛過去的電線杆的我,

  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只知道,現在坐在電腦前的我,想起國二的事。

  我的國文老師是位女老師,姓劉。

  「同學們,這堂是作文課,你們開始作文吧。」

  她說完後,找了張椅子,坐了下來,開始看書。

  「老師,作文題目是什麼?」

  整間教室沉寂了幾分鐘後,終於有個同學舉手發問。

  「你們寫自己的文章……」老師笑了笑,「為什麼卻要我定題目呢?」

  「那老師……」那位同學又繼續問,

  「我們該用什麼文體呢?記敘文?論說文?還是抒情文?」

  劉老師放下書本,站起身:

  「如果以後老師住在臺北,你們到臺北看我,我一定會很高興。」

  老師又笑了笑:

  「你想,我還會在乎你是坐公車來臺北?坐火車?還是坐飛機呢?」

  「我只想讀到你們認真寫作的文字,並不在乎你們用何種形式表達。」

  老師最後說了這麼一句。

  過了十幾年,我開始認真地寫下自己想寫的東西,我才知道,老師這句話的意義。

  老師,謝謝你。

  如果你最後問我:

  《檞寄生》到底在描述一種什麼樣的愛情?

  我會先退開三步(因為我怕你會打我),然後告訴你:我不知道。

  就像一個疲憊的人,下了班,淋到雨,打開家門時,心愛的人剛煮完一碗熱騰騰的面,然後幫他擦去額頭的雨珠。

  我可以很仔細地描述那個人、那場雨、那碗面、那條擦去雨水的手帕。

  但我就是無法形容那碗面的味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