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濁世人間 | 上頁 下頁
萬惡之源


  柏楊先生曰:「萬惡妒為首,百善恕為先。」這話不是我創作出來的,而是我套作出來的,原文曰:「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蓋柏楊先生跟套作家一樣,以「套作」聞名於世。套作家寫小說,幾乎都有一個古模子或洋模子,一澆就是一本,一點也不費力。柏老在這方面,見賢思齊,固有同等能耐也。官兒如果再分配什麼文藝獎金,套作家既努力掙扎,獲之於前,總不好意思把比葫蘆畫瓢的朋友,一腳踢吧。

  還沒有開始正文哩,就先插一段嘴,實在抱歉,目的只在說明「套作」的精義。別瞧柏楊先生「哇啦哇啦」,好像真有學問,卻是套作有餘,而創作不足,非我不為也。乃天老爺跟我作對,限制了我的能力也。

  我們說妒是萬惡之首,還不太中肯,因「套作」的緣故,受模子之限,施展不開,實際上不僅是萬惡之首而已,簡直是萬惡之源,不要說染上了一點,就是望一眼就能使人發癲。吾友劉世昌先生在臺北《反攻》雜誌上,曾寫一文,題曰:《嫉妒——中國社會最大的惡德》。當頭棒喝,觸目驚心,對妒之所以成為萬惡之源,說得明明白白。他一開始就引用曾國藩先生的一首詩,詩曰:

  已拙嫉人能,已塞嫉人遇。已若無事功,嫉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嫉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已無好聞望,嫉人文名著,已無賢子孫,嫉人後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曾國藩先生對人情世人的瞭解與洞察,保家、保身、保名的技術,均爐火純青,他有辦法打垮太平天國,也有辦法應付異族王朝,卻沒辦法應付同胞最大的惡德——嫉妒。他閣下曾感慨言之曰:「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

  嫉妒是不是人類的本性,生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真應該研究研究。《三字經》上開宗明義就曰:「人之初,性本善。」中國的一切教育設施,都是據此擬定的,對人處世,也都是據此適應的。但吾友苟況先生卻曰:「人之初,性本惡。」認為人性本惡,不用禮義去矯正,就不能變好。這兩派主張互相攻擊,互相傾軋,結果「性善」勝利。但也只能說政治上的勝利,而非學術上的勝利,觀察人類的有些舉動,真要使人嚷嚷「人之初,性本妒」矣。

  劉世昌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分作五方面討論:一曰「說史例」,二曰「說現象」,三曰「說原因」,四曰「說因果」,五曰「說道路」。史例篇中,劉先生舉出了上古之時,已有嫉妒的文獻,可見此項惡德之根深蒂固也。《書經》中《秦誓》有一段話,曰:「如有一介臣……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譯成現代白話,更可一目了然,曰:「如果有一個人,很有學問,妒大王瞧到眼裡,心如火燒,就立刻討厭他討厭得要命。即令那人很潔身自愛,妒大王也不能饒他,會用種種方法,阻擋他前進。這種不肯相容的氣質,怎能保國衛民乎,只好完蛋。」

  蓋嫉妒一旦超出暗生悶氣的界線,毒汁橫流,輕則對社會,重則對國家,都要發生影響。《書經》上這一段話,只就原則立論,沒有說出「媢嫉以惡之」、「違之俾不達」的是誰,大概這種惡德在春秋時代之前就很發達,遍地皆是,一抓一把。如果指名道姓,一定挂一漏萬,只好泛泛地說啦。但我們不妨選舉出來一位真人真事,以供研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妒大王,非龐涓先生莫屬。此公與孫臏先生是私立鬼谷大學堂同學,二人不但是同窗好友,而且是結拜弟兄,感情之濃,如足如手。孫臏先生是個老實忠厚之人,而龐涓先生卻天生地英明過度。有一天,龐涓先生畢了業,孫臏先生送他到火車站,龐涓先生信誓旦旦曰:「我此去魏國投軍,等你學成,就來找我,有福同享,有禍共擔。」鏡頭之感人,不必細表。

  等到孫臏先生也畢了業,聽說龐涓先生已當了魏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心中大喜,前去投奔。校長鬼谷子先生看他一臉高興,不便說破,只給了他一個錦囊曰:「遇到急難,才可打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