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柏楊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
十七、大隧道慘案 | |
|
|
到洛陽後,我被派到偃師縣分團當幹事,「主任」的官銜沒有了,對有些人而言,這或許是一個打擊,但我在官場上有遲鈍的一面,對於這項貶職,無動於衷,真的認為,一個革命青年不應該計較任何名份。不過,不久我從內心裡開始改變,這改變雖不能使我重視官位,但卻發現上進的重要,人生最大最新的誘惑,在引導著我踉蹌邁步。 那時候,戰時陪都重慶,有一個中央訓練團。這是國民黨培養幹部的基地,分別從全國各地選拔黨、政、軍優秀幹部,到重慶參加有時是一個月、有時是三個月的中央訓練團,使他們能和中央高級官員親近,產生一種敬畏的向心力,我不久就被保送受訓。坐火車到寶雞(就是秦穆公發現神雞的地方),在寶雞轉乘四天路程的長途汽車,到達重慶。 重慶這個戰時首都,是抗戰時中國人的聖地,街道像三藩市一樣,高高低低,一年之中,約有六個月的漫長時間,大霧迷漫,對健康非常不利。可是,抗戰初期,用雷達投擲炸彈的設備還沒有發明,全靠飛行員的目擊,所以霧季反而成了這個山城的保護網,至少六個月內,不會發生空襲。而另外六個月的晴朗天氣,則是「跑警報」季節。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防空袋,裡面裝著一天的民生必要用品,機關職員甚至於還帶著必須處理的公文。每天早上都先仰望山頭掛的警報風球,當出現一個球時,表示日本飛機已從武漢機場起飛;當出現二個球時,表示日機已進入四川省境;當出現三個球時,表示日機已接近重慶,或已在重慶上空。往往,太陽還沒有出山,一個球已行升起,空襲警報發出像受傷的野狼一樣的那種哀號,然後,全城的人都逃出家門,奔向附近的防空壕洞。重慶建築在山脊兩側,所以防空壕洞既普遍而又堅硬,從來沒有發生被炸塌的事情。 可是,就在我去的那年六月,碰上大隧道慘案。大隧道是指重慶山脊唯一的一條防空洞,幾乎是把山掏空,從西方的入口到東方的出口,長度大約有好幾公里,每隔一段距離,開一個洞門,供民眾進出。慘案發生的那天,日本飛機從上午即行轟炸,全城在隆隆巨響之下發抖,那時候的中國,已經沒有空防的能力,日軍有時候只保持一架轟炸機或戰鬥機在上空盤旋,就足以使山城變成死城。大隧道中既潮濕,空氣又不流通,避難的人又擁擠不堪,乾渴饑餓,空氣不足,每一個洞口都放下柵欄,加上鐵鎖,防止市民在空襲期間到街上亂跑,引起日機的投彈和掃射。到了下午時分,隧道裡的男女發出呼號,要求出來。可是,把守洞口的士兵沒有一個人動心。等到晚上,日機離去時,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活著出來了。這是中國防空史上一個最大的恥辱,事後好像只把衛戍司令劉峙免職。劉峙是國民政府中有名的飯桶將軍,他除了拍馬逢迎外,什麼都不會。慘案雖然使他去職,但依照傳統官場文化,他不久就另外發表新職,而且是升了官。 最感榮耀的一件事,是和蔣中正曾躲在同一個防空洞。那次空襲,發生在上午十時,中央訓練團在重慶浮圖關下,警報響時,我們被帶進一個龐大無比的半隧道之中,那就是說,三面都是天然岩石,側面開向山谷,面積足有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當我們在所攜帶的小凳子上坐定以後,看到蔣中正在護衛之下也走進來,洞的深處擺了張大桌子,桌子旁有一張籐椅,他就在那籐椅上坐下,衛士們四周站立。不久,轟炸開始,大家可以聽到遠遠的重慶市區的爆炸聲。我仔細的觀察領袖,發現他鎮定如恒。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如果這次把他炸死,歷史上不知道怎麼樣描述這一幕,又怎麼描述我們這些陪死的無名小卒。 中央訓練團使學員產生向心力,蔣中正把他的照片送給每一個學員,而且親自一一點名。送給學員的照片,確實使人動容,最高領袖權勢大到沒有極限的時代,家裡如果掛一張蔣中正簽名蓋章的照片(當然是別人代簽代蓋),不但是一種光榮,也多少有一點保護作用,使一些小頭小臉的牛鬼蛇神有所顧忌。至於點名,那就跟普通軍隊裡、學校裡的點名一樣,蔣中正拿著十行紙寫出的名冊,然後一一呼叫。 「張三同志!」 「李四同志!」 張三、李四就立正、舉起右手,高聲答應:「有!」 然後,蔣中正就往張三、李四臉上、身上,打量一兩秒鐘,在名冊上用紅筆點上一點,或打一個勾。那些來自低層的幹部,沒有比這時候跟英明領袖更親近了,這種點名方法比贈送照片,更能使人產生預期的效果。有一次,一個在陝西工作的同學,在吃飯的時候還在喜不自勝的呢喃著說:「點名之後,領袖對我有了印象。」 突然之間,我反應說:「放心吧,領袖對你不會有印象,點名是叫你對領袖有印象。」 一句話說完,全桌同學都呆住了。有的人急忙把筷子放下,好像大禍就要臨頭,我也察覺到自己的失言。這時候同桌上一位官階上校的分隊長,用筷子做個手勢,叫大家繼續吃飯。然後,莞爾一笑,對我說:「你的嘴太快了,已快到足可以斷送自己的地步。」 我只是想一語點破那位同學的冥頑,全沒有想到它的危險性。我趕緊低下頭,以這位分隊長的話作為勉勵,立志不再多嘴。可惜,我是一個沒有福氣的人,個性使我不吐不快。後來,遇事不但仍然說出來,更糟糕的是,甚至還用筆寫出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