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帝王之死 | 上頁 下頁
吳諸樊(2)


  天下第一美女

  吳王國初創時不過一個爛攤子,但吳壽夢先生吉星高照,使他的國家像吃了仙丹妙藥,沒有多久就強大無比。

  《中國人史綱》曰:

  「(紀元前六世紀)楚王國的霸權達到極峰,然而也就在這時候,一把刀子已暗中在它背後舉起。這淵源於一個比三流作家筆下的言情小說還要荒唐離譜的男女戀愛故事,但它是事實。開始於本世紀(前六)〇〇年代,而發作於本世紀九〇年代。

  「女主角陳國大臣夏禦叔的妻子夏姬,是鄭國國君姬蘭的女兒,生子夏征舒之後,丈夫逝世。夏姬是一位絕世美女,從她的滄桑經歷,和因她引起的國際戰爭,我們可以肯定,她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具有魅力的女子之一。她首先跟陳國大臣孔甯、儀行父私通,經過二人的介紹,陳國國君媯平國也加入情夫的行列。最糟的是,他們還戲謔夏征舒像他們的共同兒子。〇〇年代紀元前五九九年,夏征舒殺掉媯平國。孔甯、儀行父逃到楚王國向霸主告狀,楚王羋侶聽了一面之詞,而且逢上他正要展示他的霸權。而聲討『亂臣賊子』,恰是一個理想的發動戰爭的堂皇理由。於是他滅掉陳國,把夏征舒處決。

  「夏姬的美貌使羋侶動心,就要自己帶回皇宮。但大臣巫臣向他提出警告:『大王仗義興兵,全世界誰不尊敬。如今卻把禍首收做妃子,人們就會抨擊你貪色好淫,恐怕對霸權有不利的影響。』羋侶認為他的話有很深的道理,大為佩服。王子羋側請求把夏姬送給他,巫臣說:『這女子是不祥之物,為了她,已死了一個國君,滅亡了一個國家。如果娶她,一定後悔不迭。』羋侶說:『果然是不祥之物,少惹她為妙。』羋側大怒說:『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巫臣用一種委屈萬狀的聲調說:『這是什麼話,我怎麼會有這種邪惡的念頭,我只是一心為我們的國家。』恰巧另一位大臣連尹襄老的妻子逝世,羋侶就把夏姬送給連尹襄老,而夏姬不久就跟連尹襄老前妻的兒子私通。

  「兩年後(前597),邲城之役中,連尹襄老陣亡。夏姬跟嫡子私通的醜聞漸漸傳開,在首都郢都(湖北江陵)住不下去,要求返回她的娘家鄭國。巫臣早已派人通知鄭國國君姬堅迎接他的姊姊。姬堅自然聽從霸主國的命令。一〇年代紀元前五八九年,晉國與齊國在鞍邑(山東濟南)會戰,齊國大敗,向楚王國尋求同盟。羋侶派人去齊國締約,巫臣自告奮勇前往。紀元前五八四年,巫臣出發,卻在經過鄭國的時候,宣稱奉了楚王的命令前來跟夏姬結婚。然後他連齊國也不去了,締約的事更拋到腦後。他知道不能再回到楚王國,就帶著夏姬,雙雙投奔晉國。巫臣是楚王國有名的智囊人物,以富於謀略聞名國際。晉國大喜過望,把他當作上賓招待。巫臣為了夏姬,千方百計,輾轉曲折,總算達到目的。

  「——我們假設夏姬第一次結婚時十六歲,兒子夏征舒十六歲時殺死媯平國。那麼〇〇年代紀元前五九九年,她已三十二歲。到一〇年代紀元前五八四年跟巫臣結婚時,至少已四十八歲。真是不平凡的女性,不僅僅駐顏有術而已。可惜處在那個時代,她只能被她所不能控制的命運擺佈。

  「但巫臣跟媯平國一樣,也付出可怕的代價。王子羋側,和巫臣的另一位政敵羋嬰齊,在巫臣娶了夏姬,投奔晉國後,妒火中燒,把巫臣留在楚王國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體處斬。巫臣痛心的寫了一封信給二人說:『我固然有罪,但我的家族是無辜的,他們並沒有背叛國家,你們如此屠殺,我要使你們馬不停蹄的死在道路之上。』」

  羋側先生和羋嬰齊先生對巫臣先生這種虛言恐嚇,嗤之以鼻。他們低估了巫臣的智慧、能力,和復仇的決心。

  巫臣先生手中的籌碼,就是新興的吳王國。

  《中國人史綱》曰:

  「吳王國十分落後,作戰時軍隊仍停留在赤身露體的階段。巫臣發現吳王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無比價值,於是他向晉國政府獻出『聯吳制楚』的戰略,晉政府接受,派遣巫臣的兒子巫狐庸,率領一個軍事顧問團,去教吳王國加強政府的組織,和訓練他們的軍隊現代化——如何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和各種戰術。從此吳王國不但阻止了楚王國的東進,更成為楚王國背後的致命敵人,楚王國第一次面臨本土有被攻擊可能的威脅。

  「十年之後(二〇年代前五七四年),吳王國開始向楚王國用兵,而且保持連續不斷的攻勢,使楚王國每年都要出兵七八次之多。羋側——死于鄢陵之役,羋嬰齊則死于跟吳王國一次戰役後的道路上。楚王國的力量被消耗殆盡。」

  吳王國跟楚王國的對抗,有歷史上的必然性,但巫臣先生抓住這個機會,卻使對抗迅速升高為軍事衝突。嗚呼,巫臣先生為了一己的私欲,搞得烏煙瘴氣,有免職之罪,最多有殺頭之罪,但沒有全家俱斬之罪。楚王國興起這場冤獄,兇手固然付出代價,國家也受到牽累。假使沒有吳王國,或雖有吳王國而沒有能力出拳,楚王國國勢不會一落千丈。

  在毫無休止的軍事衝突中,紀元前六世紀三〇年代前561年,吳壽夢先生逝世。三位老哥一致決議由老弟吳季劄先生繼位。吳季劄先生堅決拒絕,並且逃到鄉間種田,寧死也不改變心意。於是本文男主角——長子吳諸樊先生登場。

  吳諸樊先生登場後,吳楚兩國戰爭更趨激烈,而跟吳諸樊先生之死有關的一場戰爭,發生在紀元前六世紀五〇年代,前五四九年,楚王國海軍艦隊攻擊吳王國,艦隊司令官對吳王國既瞧不到眼裡,而軍中的腐敗又融蝕了戰鬥力量,銀樣的蠟槍頭,怎麼進攻都沒有用,只好撤退。這一役,史書上說得像一盆漿糊,是由長江進攻的歟?或由淮河進攻的歟?我們不知道。攻擊啥地方,我們也不知道。

  《左傳》曰:

  「夏,楚子(楚王)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

  ——請讀者老爺注意「楚子」,這正是意淫式的正名主義,我們的正名主義則是「楚王」。

  明年(前548)十二月,吳諸樊先生為了報復楚王國這場入侵,親率大軍,越過邊界,進攻楚王國所屬的巢國(安徽省巢湖市),前鋒直逼巢國城門。巢國守將牛臣先生(這個名字古怪,如果不作為人名解釋,而解釋為一位看守牛群的小官,似乎也行。方塊字不能表達精密思想,對不起,又多了一個例證),在全國震怒中,向巢國國君報告曰:「吳諸樊那傢伙,是一個粗線條,認為勇敢就是不怕死,而且又多少有點瞧不起我們這個小國。所以,我們不妨大開城門,他一定一馬當先,親自衝鋒。我們就看准了他,賞他一排暗箭。那傢伙一死,必定退兵,我們可得到短期的休息。」

  《左傳》原文:

  「吳子(吳王)(吳)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於巢(安徽省巢湖市),巢牛臣曰:『吳王(吳諸樊)勇而輕,若啟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強其少安。』」

  ——全世界的人(包括敵人巢國在內)都稱吳諸樊先生為「王」,只有所謂正統史學家,竟敢毫無忌憚的,硬照著自己主觀的願望,抹殺事實,稱吳諸樊先生為「子」。

  牛臣先生的建議是一個瘋狂的賭博,贏啦贏到敵國國王一條命,輸啦可是非亡國不可,但巢國國君下了這個賭注。吳諸樊先生一瞧巢國大開城門,認為對方如果不是聞風喪膽,開城迎降,定是還在迷糊之中,不提防大軍偷襲。於是,他一馬當先,剛沖到城門口,埋伏在城垛後的狙擊手萬箭俱發。他閣下不可避免的被射中咽喉,栽下戰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戰死沙場的元首,跟我們前面所報導的任何一個死於非命的君王,都不相同。他為他的國家捐軀,留下後人的尊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