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帝王之死 | 上頁 下頁
羋麋·羋圍(1)


  時代/西元前六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
  王朝/楚王國第九·第十任國王
  綽號/郟敖·楚靈王
  在位/羋麋五年(前545—前541)
     羋圍十三年(前541—前529)
  遭遇/羋麋絞死·羋圍縊死

  陣前奪功

  郟敖羋麋先生是弑父兇手羋商臣先生第五代苗裔——子、孫、曾孫、重孫,羋麋正是羋商臣的重孫。羋商臣先生能夠保持王位,而且善終在王位上,他的子孫才可以瓜瓞綿綿,稱君稱王,作威作福。如果他閣下當時就被拉下馬鞍,以弑父的罪名,滿門處斬,就早斷了根矣。

  歷史發展到西元前六世紀,國際形勢,有重要變化。若干小封國,陸續被大國併吞,好像惹起弑父之禍的江羋女士,她丈夫是江國(河南息縣西南四十公里)的國君,在她懸樑自盡後不久,楚王國便把它滅掉。小封國的消失,使大封國或王國,越發膨脹。而就在長江下游,新崛起一個吳王國,建都姑蘇(江蘇吳縣),跟楚王國爭霸。楚王國遂陷於兩面作戰的局勢——東有吳王國,北有以晉國(山西新王國遂陷於兩面作戰的局勢——東有吳王國,北有以晉國(山西新絳)為首的封國聯盟,自然不能跟往日般地在國際上為所欲為,得心應手。這種緊張的三角關係,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更多的緊張機會和更多的宮廷殺機。

  羋麋先生雖然做了五年楚王國的第九任國王,實際上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物,史書上只幾句話便叫他了賬,而楚靈王羋圍先生才是主要演員。要談到羋圍先生,必須從他爹第七任王羋審(楚共王)先生開始,羋審先生正是弑父兇手第五任王羋商臣先生的孫兒。羋審先生的兒子群中,有下列重要角色:

  羋招——第八任國王(康王)
  羋圍——第十任國王(靈王)
  羋比——第十一任國王(初王)
  羋棄疾——第十二任國王(平王)

  當羋招先生在位時,羋比、羋棄疾年紀尚小。羋圍先生以王弟之尊,已掌握大權,像螃蟹一樣,橫行霸道,建立起私人黨羽。這需要舉一個例證說明。西元前545年初春,楚王國宰相(令尹)屈建先生,率軍大舉向吳王國攻擊。吳王國用重兵防守國境,楚兵團不能前進,於是驅軍北上,攻擊鄭國(河南新鄭),鄭國大將皇頡先生,領軍迎敵,楚兵團前遣軍司令官(大夫)穿封戍先生在一陣衝殺後,把皇頡先生生擒活捉。

  羋圍先生這時以王弟的身份,也在軍中,他急於建立威望,就跟穿封戍先生商量,是不是可以把俘虜皇頡之功,轉讓給他。他曰:「老哥,捉住敵將,當然威名遠播,可是對你而言,不過升官而已,對我來說,卻妙不可言。」穿封戍先生是一個直性漢子,對王弟這種行為,既驚訝,又鄙視,對妙不可言的內涵,更聽不懂。「你是王弟,已經夠啦,還要跟我們這些小官爭這點芝麻綠豆大的功勞幹啥?」羋圍先生當然不肯甘休,他先向老哥羋招先生告狀,聲言他活捉了皇頡之後,卻被穿封戍先生奪去。不久,穿封戍先生押解著皇頡先生,親向國王獻俘報功。對這項絕對相反的兩面之詞,羋招先生無法驟下判斷。

  問病遽下毒手

  羋招先生下令元老(太宰)伯州犁調查。嗚呼,這是一樁既明顯而又簡單的事件,千軍萬馬之中,哪一位將軍生擒敵將,一問便知。

  可是伯州犁先生是官場人物,中國傳統的官場文化中,伯州犁先生應是最重要的祖師爺之一。蓋在官場中,只有勢利,沒有是非,至於我們小民所肯定的公理正義,更屬於他媽的書生之見,連嗤之以鼻的資格都沒有。伯州犁先生知道爭執的原因,他瞭解:得罪了穿封戍,等於得罪一個屁;但得罪了羋圍,那可是後患無窮。而且實話出口,穿封戍先生不會領情,事實本來就是如此的呀;如果說謊,羋圍先生會認為他忠心耿耿,准有回報。決心一定,就曰:「俘虜也是一員名將,不是呆瓜,問問他到底是被誰捉住的,豈不是真相立刻就可大白。」

  這是最公正的辦法,問題是,最公正的辦法必須有最公正的執行。偏偏官場中從不缺公正的辦法,獨缺公正的執行。伯州犁這個老奸巨猾,把皇頡先生喚到階前,向羋圍先生拱手向上曰:「這位羋圍,是敝國國王的老弟也。」再向穿封戍先生拱手向下曰:「這位穿封戍,不過邊界上的一位縣長。」然後問曰:「好吧,皇頡先生,請你自己說,是誰把你擒下馬鞍的?」

  這是一項很明顯的誘供,皇頡先生心裡明白,假裝看了又看,然後對曰:「我是被這位王弟捉住的。」穿封戍先生氣得七竅生煙,公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竟然出現這麼大的詐欺,太出他的意料。他跳起來,從武器架上抽出長矛,就要攻擊羋圍,羋圍先生拔腿溜掉。羋招先生看到穿封戍先生氣成那個模樣,相信事情必有蹊蹺,但他已無意更進一步追查。這段故事,正是「上下其手」成語的來源,形容卑鄙人物們結黨營私幹的卑鄙勾當。

  對這種千萬人目睹的事件,都顛倒是非,連國家最髙職位的太宰,都向他搖尾,說明羋圍先生的跋扈和毫無忌憚,也說明他羽毛已成,不在乎有人拆穿。就在「上下其手」的當年(前545),羋招先生逝世,太子羋麋先生繼任第九任國王。

  羋圍先生由王弟升改成了王叔,就更張牙舞爪。他被任命擔任宰相(令尹)。當宰相的次年,就把國防部長(大司馬)芳掩先生殺掉,奪取他豐富的家產。這件流血事件沒有引起任何反擊,強大的控制力量使羋圍產生自信,他不再以幹宰相(令尹)為滿足,他的目標是侄兒羋麋先生屁股底下的國王寶座。

  西元前541年,事變終於發生。那一年,第三次國際裁軍會議(彌兵之會),在鄭國(河南新鄭)的虢城(河南滎陽)舉行。羋圍先生以楚王國宰相(令尹)身份,代表國王羋麋先生參加。參加該會的有晉國、齊國、宋國、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都是周王國所屬的封國,只有羋圍先生是楚王國國王的代表,顧盼自雄,聲勢煊赫,根本沒把各國國君看到眼裡。

  封國聯盟的盟主晉國(山西新絳),國勢衰弱,已無力對抗,唯有息事寧人,但求表面和平。晉國代表團團長趙武先生,為了掩飾晉國的窘境,告訴他的同僚曰:「羋圍在會議期間,竟蓋了一座行宮,跟他們國王的架勢相同。看情形,他不僅對外強硬,對內可能還有陰謀,不如暫時順著他,使他自命不凡,產生傲心。」

  羋圍先生不費吹灰之力,就爭取到霸主的位置,然後班師。大軍剛進入楚王國國境,密探報告,國王老侄羋麋先生臥病在床。羋圍先生腦子裡刹那間閃出天地初開時那道亮光,疾馳回京(郢都——湖北江陵)。《史記》只用簡單的兩句話曰,「圍入問王(羋麋)疾,絞而弑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