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帝王之死 | 上頁 下頁
姒相·後羿(2)


  不得不跳

  姒文命先生大空位三年,跟姚重華先生大空位三年一樣,由於政治情勢上的不穩定,他雖然很強大,但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擺平的程度。符子曾透露出一段姒文命先生的苦惱:

  「禹(姒文命)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姚重華)勞矣,鑿山川、通河漢、首無發、股無毛,故舜(姚重華)也,以勞報子。我生而逸,不能為君勞矣。」

  譯成現代語文:

  「姒文命要把君王寶座讓給奇子先生,奇子先生曰:你當姚重華先生的助手,辛辛苦苦像牛馬,開山辟路,通江倒海,累得頭髮也脫啦,腿上的毛也磨光啦,姚重華先生才教你接替他。而我一輩子安逸,可不能跟你一樣去辛辛苦苦。」

  政權跟漂亮絕倫的美女一樣,人見人愛。只要可能,還要飛蛾撲火,奮不顧身。現代民主政治,就是建立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可是看儒家系統筆下的伊祁放勳、姚重華、姒文命的模樣,政權卻好像毒藥,誰也不肯下肚,只往別人嘴裡灌。而事實上,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唯怕別人伸手。一則小幽默上說:一個露營客向鄰近的一個露營客曰:「昨晚你們跳舞怎麼跳得那麼凶?」答曰:「我們不得不跳,一個傢伙不小心踢翻了馬蜂窩。」嗚呼,「禪讓」雲乎哉,他們不得不「禪讓」,因為鋼刀就擱在他們脖子上。

  混亂的政治局勢,三年後終於塵埃落定,姒文命先生取得政權,建立夏王朝,定都安邑(山西省夏縣)——位於姚重華先生故都蒲阪(山西省永濟市)東北航空距離一百公里。

  姒文命先生坐上寶座時,已九十三歲高齡,只幹了八年,當他滿百歲,紀元前二一九八年時,壽終正寢,把寶座傳給他的兒子姒啟先生。對這件事,「托古改制」之徒,可算是傷透腦筋,說姒文命先生「不賢」吧,姚重華豈能把政權「禪讓」給不賢;說姒文命先生「賢」吧,又怎能幹出這種「家天下」狗屎之事?最後,他們發明了理由。說姒文命先生本來也要把江山「禪讓」給一位名叫「益」的傢伙。

  《史記》曰:

  「而後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姒文命)東巡狩,至於會稽(河南省伊川縣)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姒文命)之子(姒)啟,而避居箕山之陽(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也就是姒文命住過的地方),禹(姒文命)子(姒)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姒文命)崩,雖授益,益之佐禹(姒文命)日淺,天下未治,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姒)啟,曰:吾君帝禹(姒文命)之子也。於是(姒)啟遂即天子之位。」

  瓶頸危機

  這真是一張不打自招的口供,益先生之所以失敗,關鍵不在他賢不賢,而在他「淺」不「淺」,不過是掌權日子太短,羽毛未豐,爪牙未利罷啦。但益先生在絕望中,仍作最後一擊,策動位於陝西省戶縣的有扈部落,起兵反抗新君姒啟。姒啟先生先發制人,派遣大兵團向有扈部落進攻,在甘亭(陝西省戶縣南郊)決戰,這一戰是殊死鬥。誰戰勝,誰就是聖明天子,萬德俱備;誰戰敗,誰就是叛逆盜賊,百惡齊臻。所以,姒啟先生緊張萬分,在甘亭地方,集結所有可能集結的武裝力量,和各部落酋長,共同簽訂盟約,宣告他的理直氣壯。這項宣告文,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甘誓。

  結果是有扈部隊戰敗,全體被以仁德著稱的姒啟先生屠殺。益先生的下落,我們不知道,可能也被砍頭,但也可能只剩下孤伶伶一身,再沒有力量,而允許他仍活著。

  姒啟先生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結束了「禪讓」童話,也結束了在這種童話下掩蓋著的奪權鬥爭。他把帝位的傳遞,恢復了黃帝王朝時代的正軌,由兒子或兄弟接班。野心家的力量再強大,只好乾瞪眼,不能祭起「禪讓」法寶矣。有人說,「家天下」從姒啟先生開始,說這話的人,如果不是真瞎,就是假瞎,黃帝王朝的傳統就是「家天下」的,伊祁放勳先生和姚重華先生「不得不跳」的「禪讓天下」,是一種變種怪胎。姒啟先生亡羊補牢,把它矯正過來,使中國四千年間,權力中心的轉移,有一條和平的途徑。

  姒啟先生是夏王朝第二任君王,翹辮子後,兒子姒太康先生繼位為第三任君王,諺曰:「富不過三代」。姒太康先生已是第三代矣,夏政權進入瓶頸。

  關於「瓶頸」,《中國人史綱》曰:

  「我們發現一項歷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所謂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為了加強印象而設,當然不會有人機械的去解釋。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歷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

  「發生瓶頸危機,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還沒有養成效忠的心理慣性作用。新政權就好像一個剛剛砌好的新磚牆,水泥還沒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一旦統治者不孚眾望,或貪污腐敗,或發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內訌之類,都將引發震動的炸藥。不孚眾望往往促使掌握軍權的將領們興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貪污腐敗則完全背叛了建國時的政治號召,跟當初賴以成功的群眾脫節。外患內訌之類的傷害,更為明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