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上頁 下頁
從醬缸跳出來


  ⊙文載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紐約《北美日報》社論。

  先生是臺灣風靡一時的社會批評家,筆鋒幽默中帶尖刻,怒駡中常令人深思,代表的是中國脫離帝制以來所產生的一種批評文體。他的入獄,基本上也就是中國在未脫離舊政治文化時,持該種文體之人的命運。我們在這裡甘冒喜愛柏楊文章的人可能不滿,跳出柏楊先生個人的際遇,由歷史的眼光,來評論柏楊先生的論說方式,在近代中國社會批評史上,擔任什麼角色。

  日前柏楊先生在紐約演講,以「中國人與醬缸」為題。當然,「醬缸」不是柏楊先生所凝就的唯一觀念,但因為柏楊先生在過去,以及在這次演講中,都曾取他凝就的「醬缸」觀念,來解釋中國社會裡的病態現象,我們這裡,就取「醬缸」做物件。

  做為一個觀念,「醬缸」非常鮮跳,它可以一下子把人心目中對社會諸多病態現象的不滿與困惑,由一個日常經驗的形象,組織起來。事實上這也是思想家的基本功能:提供觀念,讓人們能從紛雜中,看出意義。在這方面,柏楊先生啟發民智,功不可沒。我們這裡想指出的是:這類觀念有比喻社會現象的功能,但不是一個解釋社會現象的觀念。這話怎麼說呢?我們隨手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能在中國社會財富分配,和醬缸之下種種現象之間,找出關係,這就是用財富分配「解釋」了那些社會現象。我們於是可開始思索,用稅收、政府理財制度等途徑,去糾正醬缸現象。例如,如果一個機關中財富(薪水)分配權掌在某些人手中,鑽營、傾軋行為,自然會出現。如果沒有看出財富分配方式與鑽營現象之間的關係,那麼縱然許多人「意識」到了醬缸現象,這醬缸行為恐怕還是在財富分配的大框限下,不得改變。當然,財富分配只是一端,其他如選舉程式、訴訟程式等等,也都適用。

  在這裡,我們肯定柏楊先生的社會意義,沒有他的文字,恐怕中國再出百來個政治學博士、社會學博士,也不能讓那麼多人民意識到中國社會的積習。我們只是希望區分出兩點:行為改革過程中,有個人意識啟發的層面,有超出個人意識的社會層面。在前者的功能上,柏楊先生甘冒嘻笑怒駡之譏,做出了「學者」萬萬趕不上的貢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