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吳三桂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三十二回 吳世蕃繼位衡陽 夏國相退兵黔省(2) |
|
單說譚延祚與王會、洪福同領人馬,疾攻荊州。時清兵已盡移大兵會攻長沙一路,故荊州守兵無多,譚延祚卻令王會、洪福先攻荊州城地。以王會入襄陽時所得清兵旗幟號衣極夥,即以本軍扮作清兵,相機而進。當下王會與洪福先分攻荊州東北兩門,荊州城內清將不虞周兵猝至,又以城中兵少,不敢出戰,只閉城緊守。 譚延祚料他必催取救兵,卻於夜分率兵賺城。城內清將不辨真偽,以譚延祚軍中盡是清兵旗幟,以為救兵已到,開門納之。譚延祚率兵一擁而入,遂奪了荊州,殺散敵兵。譚延祚即令王會、洪福暫守荊州城,以待後令。即帶了三桂遺詔,並領人馬沿石門、常德、龍陽、甯鄉入長沙而去。 馬寶聽得譚延祚孤軍到來,必有事故,乃急令接入。譚延祚乃宣讀三桂遺詔,各員哭拜既畢,胡國柱道:「先皇遺詔所立次子,乃屬庶出,且複年幼。先太子雖在京被害,而先皇太孫尚存,序當應立。昔明太祖既定天下,以長子雖歿,猶囑立太孫建文皇帝,以嫡庶之序不可亂也。況太孫年已長成,若一旦立庶,反開爭位之端。外患未寧,內憂先作,必不可也。」 馬寶道:「胡駙馬之言雖是,然此乃先皇遺詔,誰敢違之?」 夏國相便向譚延祚問道:「先皇書遺詔時,將軍究在旁否?其時先皇病態又何如?」 譚延祚道:「小將此時方與諸將至內問安,此詔卻出於先皇御筆,惟病勢已危矣。書詔甫畢,旋即晏駕。但尚能傳囑末將,先取荊州以通長沙之路也。先皇在日,以太子在京被害,常誡太孫努力國事,記念父仇。今遺詔並不提及太孫,何以一旦忘之?此亦亂命耳。亂命必不可從。且國有長君,為國之福。以吾之意,當依胡駙馬之言,改立太孫以主國事。此為權宜,非故違先皇遺詔也。」 馬寶至是,亦無言語。胡國柱更一力主張,在座諸將皆無異議。夏國相便令諸將以次簽名,改吳三桂之孫。暫令秘密喪事,待新主即位,然後發喪。遂一面令譚延祚以本部人馬馳赴雲南,接太孫吳世蕃至衡州即位。譚延祚領命疾行。 訃至滇中,上下皆為失色。留守郭壯圖即與大學士林天擎商議,即令譚延祚本軍兼加派護隊,送吳世蕃馳至衡州。 時夏國相、馬寶、胡國柱三人方扼守長沙,分內外犄角以抗拒清將。雖清兵各路環集,然周兵守禦甚嚴,經數十小戰,清兵終不能得手。夏國相一面將吳三桂死事秘不發喪,待新君即位,然後計算。那一日吳世蕃將至衡州,先由驛馳報長沙。夏國相聽得世蕃將至,乃與胡國柱、馬寶商議道:「今皇太孫已到,吾等須至衡州迎立新君。惟長沙地處重要,目下仍須固守。倘長沙一失,衡州亦危,反驚動車駕。故須能守長沙,然後能至衡州迎立也。諸將計將安出?」 胡國柱道:「須留一能事者固守長沙,方能赴衡。」 夏國相道:「堅忍寧耐能卻大敵,莫如馬將軍,此重任非馬將軍不能當也。」 馬寶道:「此為國家大事,某不敢辭。但今局面不同,敵軍雲集,拒之非易也。今請往返以二十日為期,二十日以外,須諸君回此共商大計。」 夏國相道:「往返數日,有十餘日料理大事,計二十日可矣。」 夏國相又道:「胡駙馬為國至戚,不可不一行。」 便將各路兵符盡交馬寶,即與胡國柱起程,望衡州而去。 那日到了衡州,時吳世蕃已先到。夏國相將三桂遺詔及各人改立長君之意,對林天擎等說知。時胡國柱、夏國相帶同十餘員至衡,林天擎亦隨帶十餘員同至,即會議扶立新主。即以林天擎為贊禮,夏國相為護衛,以後日為黃道吉日,擇定辰時,就在三桂舊日行宮即位。立召工役萬人,先行趕將行宮油飾一新。 夏國相等打點各員,排班俟候。先令譚延祚以本部人馬及新來滇兵擁守城外,複以衛隊守護行宮。到那日清晨,夏國相即扶世蕃即位。胡國柱率以下各官隨班叩賀,皆呼萬歲。議定以明年為洪化元年,所有各官俱有升贈。大赦國內,先發喜詔佈告新君登位,併發哀詔頒佈先皇之喪。凡國內百日內不鼓樂,並諭令夏國相、胡國柱及馬寶,以國事未定,即宜縗絰用兵。所有軍戎大事,宜戰宜守,皆由夏國相、胡國柱、馬寶三人便宜行事。 夏國相等謝恩已畢,以長沙軍情吃緊,新君不宜久居衡州,仍令譚延祚護送回滇。待至滇之後,延祚即領兵入川,以固川防。各人皆以為然。譚延祚即與林天擎共護吳世蕃回滇而去。 夏國相、胡國柱隨帶哀喜兩詔,同返長沙。夏國相及胡國柱至時,恰僅十六日。國相即與馬寶計議道:「新君即位改元,勢須頒佈。恐先君既崩,軍心疑懼。湖南又為清兵所聚,必難久守,且有守無戰,徒費兵力,不如棄之,仍以川滇為根據,先複元氣,後圖再舉,方為良策。」 馬寶道:「徒守此間,固知無益。但恐退守雲南,則勢反孤耳。」 胡國柱道:「今軍糧告竭,若棄長沙亦難進戰,恐除退守滇黔以外,亦無他策也。」 夏國相道:「四川天府之地,號為天險,可以自固。滇中左扼曲靖,右阻石門,皆可以固守。 待敵軍兵力一疲,而吾元氣已複,再圖大舉,亦無不可。某已思得一策,當以整頓財力為先。宜一面增彩五礦,改鑄值十值百大錢,以裕軍需,並鼓勵民氣,以圖資助。複推廣貿易,以裕商民。不久即可使財力充裕。及今圖之,猶未為晚。若再遭竭蹶,勢不可為矣。」 胡國柱、馬寶皆以為然,於是共議退師之計。馬寶道:「退亦不易,今當先報荊州,使王會、洪福先行撤兵回川。吾將領兵獨進寧鄉、益陽,再折而西,以入貴州。公等自由長沙緩緩而退,彼以我兵力未憊,忽然退兵,必疑我有謀,應不敢盡其兵力也。且吾猶有一意,吾欲公等先回雲南,整頓內事,吾仍當駐兵貴州,以阻來兵,方為穩策。若並棄貴州,反成孤立,恐清兵將以各路大兵扼黔桂,以撼雲南,恐雲南亦危矣,斷不可也。」 夏國相、胡國柱皆以為然。馬寶乃即行分軍兩路,為前部揚言分掠寧鄉、益陽,自己卻領大軍繼進,囑令部下若到益陽、寧鄉,即撤軍望貴州而退。果然清將疑周兵欲通荊州之路,蔡毓榮即分兵往救,惟自馬寶起行之後,夏國相即乘夜退兵,直棄長沙而去。正是:數戴用兵徒耗力,一朝棄地急回車。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