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吳三桂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十四回 篦子坡永曆皇被縊 北京城吳三桂奔喪(2) |
|
原來篦子坡即在永明池畔,時三桂已安置永曆帝在那裡。當三桂出時,以清裝在外,本意至永曆帝寓所時,即卸去外裝,冀于無人之際以明服相見。 不料到時,還見許多舊員環集,求謁永曆帝。即三桂部將,亦多在其中,皆伺候叩見永曆帝。三桂見人心思明,心上不免愧怍。且見各人環列,若脫去外面明(清)裝,也不好看,急令從人把攜帶的清(明)裝帽子,攜回府去,卻在人眾中。那時各人都讓三桂先行叩見,三桂那時覺跪又不好,不跪又不好,惟覺局蹐不安。永曆帝便問三桂是何人,三桂即報名以應,翻身跪在地上。永曆帝責道:「你是大明臣子,父子相繼受國厚恩。汝以武舉升至總戎,迭應方面,又封受爵典,自應感恩圖報。既引外人以滅國家,今又逼朕至此,汝意將欲何為?」 吳三桂聽罷,一言不能發,又不能動。左右急為扶起時,那三桂已面如死灰,觀者無不大驚失色。三桂回至府裡,不寧者數天。自是不敢複見永曆,只傳令將永曆行宮四圍邏守,十分嚴密,凡有什麼人出入,皆要先白三桂。惟自三桂叩見之後,諸臣反以三桂叩見時受驚,尚有天意,故凡見永曆的,皆不敢怠慢。 有前任尚書襲彝,本湖南永州人氏,初時聽得三桂入緬,即奔走數十裡,意欲隨駕。及至雲南,已知永曆被擒,那時即求見永曆,卻為守門者所阻。 襲彝厲聲道:「此我故君也,義應入見。」 守門者乃白三桂,三桂亦許之。 襲彝乃備酒食而入。永曆接見時,相見大哭。隨以酒食上獻,永曆帝不能下嚥。時有從臣鄧凱相陪,永曆帝哭道:「朕既誤國家,又累母后,死何足惜?所不忍者,只朕幼兒耳。國統既亡,並祖宗的血嗣亦不能保,實在可歎。」 襲彝聽罷,哭不能成聲,隨謂鄧凱道:「今皇上已被圍,勢難複脫。看三桂奸賊,勢將斬草除根。足下隨駕日久,日觀皇上奔走流離,只留下這一點骨血,足下獨不動心乎?」 鄧凱道:「弟亦日籌,未得其計耳,如先生有高見,願乞教。」 襲彝道:「某到此間,見人心尚思大明,看來國中不乏忠義之士。若皇裔尚在,或有輔皇太子以圖光復者,亦未可知。願足下救出皇子,以存明裔。某願以死報足下也。」 鄧凱道:「先生之言,某義不容辭,但何由得皇子救出?弟愚昧,實未有良策。」 襲彝道:「此間還有心腹人可以同謀否?」 鄧凱道:「有三桂部下領兵守衛行宮者副將陳良材,常說到皇上被困,即太息欷歔,若與謀之,當必有濟。弟亦嘗以言挑之。」 襲彝道:「盍試以言挑之!」 鄧凱即出尋陳良材會晤。良材見鄧凱眼帶淚痕,即問道:「足下得毋哭乎?」 鄧凱道:「眼見吾君被難,不久將骨肉無存,是以悲耳。」 陳良材歎道:「某亦故明臣子,倘有可以報明之處,雖死不辭。」 鄧凱道:「某不過欲為我皇上延一點骨血耳,不知將軍能任之否?」 陳良材道:「弟實不難任之,願足下明言,不必隱諱。」 鄧凱察其心地無他,即與陳良材同入會見襲彝,商議此事。即彼此計定,令陳良材托言帶兒子入行宮,願見永曆帝。 去後,即令永曆皇子扮陳良材兒子的裝束而出,先藏之陳良材家中。鄧凱即混進陳良材營裡,竊往良材家內,與皇子逃走。那陳良材伺守卒換班時,然後自攜兒子回去。 當襲彝與鄧凱、陳良材哭別時,好不悲苦。襲彝卻向陳、鄧二人拜道:「明祚不斬,皆兩君之力也。某非畏死,不過初到雲南,路途不熟,終難救出皇子出關,故讓諸君耳。今事已行,某不忍獨生。」 即撞於階下。左右急為救起時,已傷重而歿,左右無不傷感。後人有詩贊襲彝盡忠的道: 故君被俘入滇城,萬里間關謁永明。 熱血直從階下濺,森嚴行在有哀聲。 又有贊鄧凱獨救皇子脫險的詩道: 當年杵臼共程嬰,殉難存孤各盡情。 後世襲彝和鄧凱,流芳青史著忠貞。 自襲彝死後,即有人報知三桂,吳三桂也不免有感,令厚葬其屍。自忖:各人思報明主,反覺自己汗顏,不如早將永曆處置。又因前次會議,多人主張不殺永曆,今卻不必會議,只獨斷獨行,令永曆帝及他母后自盡。即揀出兩條羅帶,藏在一個盒子內,外面寫道是食物,送給永曆帝及永曆帝母后等字,即使心腹人直至篦子坡來。 時永曆帝正在篦子坡與母后相晤,訴說鄧凱之事,與襲彝撞死一節,正大家傷感,忽聞三桂使人送食物到來。永曆帝聽罷默然,徐歎道:「什麼食物,直鳩毒耳。然朕死不足惜,顧累及母后,此數十年中,又累多少生靈,實在可恨。」 說罷,即傳進來。由左右呈上,只是一個盒子,寫明送給永曆帝及他母后的。永曆帝打開一看,見內裡並無食物,只有羅帶兩條,不覺對太后流涕道:「逆賊直欲朕自縊也。」 太后聽罷,亦大罵不已。太后複罵道:「三桂逆賊,行此辣手,害我母子。他日九泉之下,當看汝碎屍萬段也。」 早有人報知三桂,三桂積羞成怒,即遣章京雙桂領親兵二百名,圍繞篦子坡。 那篦子坡在昆明城內,舊有金蟾寺,三桂即囚永曆帝於寺內,惟永曆從臣仍呼為行宮。三桂親兵到時,即圍定寺內。永曆帝知三桂兵到,即使人謂雙桂道:「三桂逆賊已迫朕至此,今你們到此再欲何為?朕死則已,幸勿驚擾太后。」 統領雙桂道:「奉平西王之命,以陛下既受羅帶,特候回報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