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百九回 武侯遺計斬魏延(2)


  且說何平引兵徑到南穀之後,擂鼓呐喊。有人來報魏延,說楊儀令先鋒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來搦戰。延大怒,急披掛上馬提刀,引兵來迎。兩陣對圓,何平出馬,大罵曰:「反賊魏延安在?」

  延亦罵曰:「汝等助楊儀造反,何敢罵我耶!」

  平叱之曰:「丞相近亡,身尚未冷,汝輩焉敢反耶!」

  乃揚鞭指川兵曰:「汝等軍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親朋;可念丞相之恩,休助反賊,各回家鄉,聽候賞賜。」

  眾軍聞知,大喊一聲,自去太半。延大怒,揮刀縱馬,直取何平。平挺槍來迎。戰有數合,平詐敗而走,延隨後趕來。弓弩齊發,延卻複回。延見眾兵潰散,轉怒,趕上殺了數人。只有馬岱三百兵不動。延與岱曰:「吾平生有眼如盲,不識好人。舊日隨吾戰將皆棄吾而去,惟公在此。吾殺了楊儀,先雪此恨,後取兩川,易如反掌,與公同享富貴,生死休離寸步。」

  馬岱大聲而言曰:「吾恨諸葛亮不肯大用,今遇明公,願盡心竭力以圖進取!」

  延大喜,遂與馬岱追殺何平。平引兵飛奔而走。魏延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

  岱笑曰:「將軍之言,不智甚也。」

  延曰:「目下兵少缺糧,安能濟事乎?」

  岱曰:「大丈夫武藝過人,不自霸業,何故區區屈膝於他人之下哉?吾觀將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敵手?吾願同將軍先取漢中,若此處得之,民足可為兵,糧足可為食,西川唾手而可得耶。將軍又何疑焉?」

  延曰:「公言甚是也。」

  隨同馬岱引兵直取南鄭。

  卻說姜維在南鄭城上,見魏延、馬岱耀武揚威,風擁而來。維令拽起吊橋。延、岱二人大叫:「早降!」

  維令從人請楊儀商議曰:「魏延勇猛,又有馬岱相助,雖然軍少,難以退也。」

  儀曰:「丞相臨終,遺與一錦囊,囑之曰:『若魏延反時,臨城扣敵,對陣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延之計也。』今果如此,當可視之。」

  儀遂取出錦囊,拆封看時,題曰:「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

  維喜曰:「既丞相有戒約,長史當收執。吾先引兵出城,列成陣,公便可來。」

  薑維披掛上馬,綽槍在手,引三千軍,開了城門,一齊沖出,鼓聲大震,排成陣勢。維挺槍縱馬,立於門旗下,高聲大罵曰:「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耶?」

  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幹你事。只教楊儀來!」

  楊儀在門旗影內,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於陣前,手指魏延,忻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吾提備,今果應之。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

  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卻懼他三分;他今已死,天下誰敢敵吾也?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有何傷哉!」

  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

  言未畢,腦後忽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

  手起刀落,斬魏延于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火燒木柵寨時,實欲將司馬懿、魏延皆要燒死,故與魏延五百軍為引誘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計不成,卻詐歸罪於楊儀,又痛責馬岱,授以密計,只待口中之言,便斬魏延。

  延因此不疑,乃求岱為部將,見孔明已亡,遂於與岱同反,到南鄭城下。楊儀讀罷錦囊,已知伏下馬岱在內,故依計而行,果然應之。後人有詩曰:

  諸葛先明識魏延,已知久後反西川。
  故留馬岱常監守,計應登時斬魏延。

  馬岱斬了魏延,大小川兵盡歸馬岱。楊儀下令,將魏延三族盡皆誅之,遂具表星夜奏聞後主。後主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加前功,賜棺槨葬之。」

  然後召一班出征文武官員,赴成都面君。楊儀等扶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餘裡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聞於四遠。後主扶扶柩入城,成都居民各家門首,盡皆設祭拜哭。停柩于丞相府中。其子諸葛瞻,字思遠,守孝候喪。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後主教近臣去其縛曰:「若非卿能效丞相所行,靈柩何由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卿之功也。」

  遂加楊儀為中軍師。馬岱有忠義之功,就任魏延之爵。儀呈上孔明遺表。後主覽畢大哭,乃連日不能設朝,欲蔔地遷葬。費褘入奏曰:「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為墓,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親送靈柩,至定軍山遷葬。文武官僚,軍民百姓,盡皆掛孝,拜哭而祭。哀聲大舉,震動天地。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詔曰:

  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周、伊之巨勳。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殞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朕紀行命諡,所以光照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後主率文武遷葬已畢,令建廟于沔陽,四時享祭。後杜工部見廟前大柏樹,乃三國時所種,有感而作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又詩曰: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勳名。
  空余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好看綠陰清晝裡,於今無複雅歌聲。

  朱子曰:

  子房用智之過,有微近譎處。小者如躡足之類,其大則挾漢以為韓,而終身不以語人夜。若武侯,即名義俱正,無所隱匿,其為漢復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有補於天下後世,非子房比也。蓋為武侯之所為則難,而子房投間乘隙,得為即為,故其就之為易耳。頃見延平李先生,亦言孔明不若子房之從容,而子房不若武侯之正大也。

  蘇東坡作《武侯廟記》曰:

  密如鬼神,疾若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
  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
  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交四時之令。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又贊曰: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秉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
  賢愚競心,僉亡其身。誕靜邦外,四裔以綏。
  屢臨敵庭,實耀其威。厲精大國,恨於未夷。

  卻說後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邊庭飛報,東吳全琮引兵數萬,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

  後主大驚曰:「丞相新亡,東吳負盟侵界,如之奈何?」

  蔣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張嶷引兵數萬,屯于永安,以防不虞。陛下再命一人去東吳報喪,以揣其心。」

  後主曰:「須得一舌辯之士為使。」

  言未畢,一人應聲而出曰:「微臣願往。」

  未知是誰,下回便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