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七十七回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3) |
|
正在不解,後來問到土人,才知道炎帝從前曾經在此地播種五穀,後人感激他的恩德,所以在此地又造一個陵,以留敬仰,並不是真的。現在山下還有黍田二畔(原注:現在山西省高平縣北羊頭山):一畔在水南陰地,所種的黍都是白色。一畔在水弱陽地,所種的黍都是紅色,就是炎帝的遺跡了。舜聽了這話,不禁肅然敬仰。可惜此時正是大暑時候,黍正在播種,無從實驗它的顏色,不免悵悵。 一日,炎威有點難當,遙見前面一個大澤,詢之旁人,知道它名叫濩澤(原注:現在山西晉城縣西北十裡)。澤邊大樹參差,非常涼爽,就在那樹下石上休息一會。細看那大澤中波光瀲灩,將旁邊的山影倒矗其中,時有小舟蕩漾,風景頗堪入畫。舜暗想:「如此炎威,奔走不易,不如在此漁釣幾日再走吧。」 想罷,就從行李中取出魚鉤,又在道旁折了一枝小竹作為鉤竿,於是就在此釣了多日,方才起身。 到得王屋山,尋訪尹壽,據土人說:「多年前早已搬去了。當今天子亦屢次來訪,但是總不知道下落。」 舜聽了,不勝惆悵,於是又到諸馮山來訪他的舊居。但見一片茫茫,都在水浸之中,只是東面高地並沒有水浸。如今還有幾戶人家住在那裡。舜暗想:「當時我可惜不在家,否則遷徙何必這樣遠?尋點較高之地就好了。」 又想:「那洪水的來源是在孟門壺口山上,究竟不知怎樣情形,我且去看看。」 當下決定主意,就向稷山而來。 那時稷山除出東部與霍山相連外,其餘可說全在水中。北面的汾水下流與西南的山海連成一片,已看不出河流湖水了。舜想到孟門山去,但是陸路不通。水路呢,因為孟門山上的水衝激得太曆害,舟子都不肯去。舜只得望洋而歎,雇舟南渡,到了一個高阜之下泊住了。 細看那高阜,南接雷首山,東西北三面兀立于水中,人戶甚多,可憐都是從洪水中逃來的。米穀等雖有官廳支配接濟,而器具很感缺乏。舜于陶業本來極有經驗,至此就擇地土製造陶器,以利民用,自己亦可行十一之利(原注:現在山西永縣北三十裡有陶城,即舜遺跡),一面再想設法去考察孟門山的水勢。 一日,製造之餘,出外閑走,只見兩條大漢隨著一個童子向水濱而來,意欲雇船到孟門山去望望。舟子執意不肯去,說道:「那邊甚是危險,而且無可遊玩。」 童子道:「我並非要去遊玩,我是去考察水勢的,我多給你些酬勞吧。」 那舟子道:「考察水勢,莫不是想治水嗎?這個水災鬧了幾十年,前回共工,現在崇伯這班大人先生都治不好,何況你這個童子!我看不如省省吧,性命要緊,酬勞要它做什麼?」 那童子聽了,歎口氣,向同行的那兩個大漢說道:「此地的船又不肯行,我們走哪裡呢?」 那兩個大漢沉思了一會,一時亦答不出來。舜看那童子年紀不過十幾以外,生得虎鼻、河目、<齒並>齒、鳥喙,相貌不凡,不覺有點詫異,便上前去向他施禮,請教姓名,並問他要考察水勢的原因。那童子將舜上下一看,亦覺非常震驚,便說道:「某名叫文命,字高密。因為家父崇伯身膺治水之職,累載無效,不揣愚陋,要想幫幫家父之忙。适才從霍太山那邊考察了一會,覺得水患之源不在那邊,所以想到孟門山上去考察一番,究竟此洪水是從何處來的。不料各處舟人都不敢渡,真是苦死了。敢問先生高姓大名?」 舜聽了,便拱手道:「原來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某姓姚,名舜,字仲華。某到此地來,亦為想考察水勢,但是幾個月來亦正沒法過去。現在公子與某宗旨相同,正可謂同志,茅屋不遠,何妨請過去談談呢。」 文命大喜,就跟了舜走。舜問文命後面跟的兩個大漢是何人,文命便將真窺、橫革二人亦介紹了。 後來到了茅屋中,舜與文命兩人就細談起來,舜就問文命治水的方法。文命道:「包圍在群山裡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出路最好的出路,就是海了。氾濫在平地上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貯藏的所在最好的貯藏所在,就是地中了。但是要放去山中之水,必須將山鑿開,要將地上面的水貯藏於地中,必須掘地。這二事是否可行?有無流弊?均須切實研究過,才有把握。不過某現在的意見是如此,還請指教。」 舜聽了這番話,與自己平日的理想相合,非常佩服,便說道:「極是極是。天下非常的大災,必須用非常的方法去救治它才可成功,墨守舊時古法是無益的。」 當下舜又逐一考問他各種的政見,文命對答如流。舜覺得他的才力遠在皋陶、柏翳等之上,暗想:「我前番所說可以總攪全域之人,這個人真可當之而無愧了!」 於是傾心吐膽,兩人遂結為至交。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