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六十一回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1)


  且說帝堯正要上船,只見山海中有無數大船,連翩直向此來。攏岸之後,為首的一個官員徑到帝堯前行禮叩見。帝堯一旨,乃是共工孔壬。原來共工自從受命治水之後,一向總在西北方做他的工作,有時或同他的臣子相柳計議一切,有時與南方的驩兜通通消息。這時聽說帝堯巡守,料想要來觀察河工,他佈置妥當之後,就來迎駕,從華山直尋到此。帝堯就問他治水的一切肯形。共工鋪張揚厲的說了一遍。帝堯聽了,也不言語。共工便問帝堯:「此刻將往何處?」

  帝堯道:「朕往橋山。」

  共工道:「那麼不必再上船,從此地陸路一直向北就到了。」

  帝堯道:「汝作嚮導亦使得。」

  於是大眾就跟著共工前行。到了一處,共工指著前面的一座山向帝堯道:「從前逾過這山,路程較近。現在被洪水沖刷,山路填塞,裡面已變成一個大湖,不能行走,只能繞山西而行,但要多幾日路程。」

  帝堯聽了,知道那漁夫的舊居就在這裡,好好的田地,何以會變成湖?洪水沖刷,何以如此之厲害?心中終有點疑惑,遂吩咐先到那座山上去望望。不一時,到得半山,只見那山之缺處微微有水流下,並不甚大,想來是從那湖內溢出來的。但是山路陡險,處處絕壁,無路可通。正在彷徨之際,忽見西面山上遠遠的來了一個人,看他在崎嶇峻峭之中飛步行走,竟像毫不經意的樣子,不覺有點納罕。

  過了一會,已到帝堯面前,只見他頭戴草笠,身著葛衣,足履芒鞋,手執竹杖,須髯飄飄,大有神仙之概。一見帝堯,便拱手道:「聖天子駕到,迎候稽遲,死罪死罪。」

  帝堯慌忙還禮,便問他:「貴姓?」

  那人道:「小道姓張,名果。有些人以為小道有了些年紀,都呼小道為張果老,其實小道卻是一個單名。」

  帝堯問道:「汝今年高夀幾何?」

  張果老笑笑道:「小呢,小呢,聖天子即位的那一年丙子,就是小道做人的第一年。」

  帝堯道:「那麼汝今年只有三十六歲,並不算大,何以生得如此之蒼老呢?」

  張果老道:「小道自己也不知道,大約是操勞太過的原故。」

  帝堯道:「朕聽見人說,此山之地將化為湖,汝早已知道,勸住在裡面的人從速遷移,不知道有這回事嗎?」

  張果老道:「是有的。他們不肯聽小道之言,枉死了一大半。」

  帝堯道:「好好的山地,何以會變成湖?汝又何以能預知?這個理由可賜教嗎?」

  張果老道:「一得之愚,應該貢獻。不過在此崎嶇的山上,立談不便,不如下山去再說吧。」

  於是一齊下山,回到住宿之處,張果老便說道:「大凡地體主靜,是不應該有變動的。但是靜極之後,不能不動。古詩上有兩句,叫作『高岸為穀,深谷為陵』,便是動的現象。但是為什麼要動呢?因為地體之中含有水、火、風三種,這三種各安其位,不相侵犯,那麼地面自然安靜如常。假使時候過久之後,水勢大盛,去侵犯了火,水火相激,化為熱氣,衝動地面,那地面自然隆起,深谷就變成丘陵了。或者火勢大盛,卻熯幹了水,那地體漸漸收縮,高岸就變成深谷了。或者地中之風吹撼了地水,煽動了地火,亦可以引起地的變動,這就是地陷成湖的理由。」

  篯鏗在旁聽了,忍不住問道:「地中有火有風嗎?先生何以知之?」

  張果老道:「有證據。你只要看葬了多年的墳墓,掘開之後,有些棺木骨殖都化為灰燼,這就是為地火所燒。有些棺木尚在,而所有骨殖及殉葬物等都攢聚於棺之一隅或墓中之一隅,這就是為地風所卷。你若不相信,只要去調查就是了。」

  篯鏗聽了不語。帝堯又問張果老道:「汝何以預知這山地將變為湖呢?」

  張果老道:「這是小道的經驗。小道因為住在山洞裡的時間多,又因為年紀癡長了些,各處跑來跑去,遇著過這種的事件很多。又經過了長期的研究,所以未事之先,能夠望氣而知之。但是這種望氣之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譬如地要震了,土龍為之出窟,雉子為之驚飛。它的出窟,它的驚飛,就是它們的能夠前知。然而問它們是什麼原故,恐怕它們亦說不出呢。」

  帝堯聽了這種迷離惝怳的話,將信將疑,但亦不再根究,便說道:「朕剛才察看情形,那山勢並不甚高,不知裡面的湖共有多少大?」

  張果老道:「裡面並不甚大。這支山脈本是橋山的分支,它的水就從橋山南端的水流下來。若從這山越過,便是橋山大路。現在因為山勢一部忽然隆起,阻住了水路,所以蓄積而成湖,裡面的面積當然不大。」

  帝堯聽了,想了一想,忽然向眾臣道:「朕的意思,這個湖水既然不大,又在山內,絕無用處,又阻礙來往的交通,要它何用?朕擬將山鑿它一口,將湖水泄去,依舊使它成為良田,恢復交通,汝等以為如何?」

  和仲道:「恐怕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篯鏗道:「依臣愚見,可先考察一番,如果可以施功,不妨開鑿,亦是推廣農田、改良路政之一法。」

  大家聽了這話,都甚贊成。帝堯回顧張果老道:「道者,汝看如何?」

  張果老笑道:「小道此來就專為此事。小道早料此路必將複開了,此中地理小道都深知道的,何處可以泄水,何處可以開路,一經指點,包管半月之內可以成功,請聖天子放心決定吧。」

  帝堯聽了,頗以為然,便說道:「那麼就請汝作指揮。」

  當下決定了,共工就去召集民夫,預備工具。

  數日之後動起工來,一切都由張果老指揮,和仲、和叔、共工三人分頭監工。赤將子輿本系木工出身,到此亦來修理器具,共同幫忙。帝堯和篯鏗兩個每日來往,勉勵工人,施以獎勸。那篯鏗有一項絕技,是善於烹調,無論什麼蔬菜葷腥,一經他親自動手,那滋味即與尋常不同,尤其擅長的是斟雉羹。

  這次他看見山上的雉雞甚多,隨時獵獲了,烹調起來,獻與帝堯並且分餉和仲、和叔和那些工人。大家吃了,無不口角生津,歎賞不絕。便是帝堯向來不貪口味的人,吃了之後亦極口道好,所以特別為它多吃些。從此篯鏗的雉羹便名聞後世了。閒話不提。

  且說帝堯君臣上下齊心,通力合作,不到半個月,那湖中之水果然泄盡,但留了一條流水的通路,就是現在的洽峪水的上源(原注:現在陝西三原縣境)。又過了幾日,工程全部完畢。從下面上去,遠望山頂,如同開了一扇門一般,後人就叫它做堯門山(原注:現在三原縣西北三十二裡)

  帝堯就率領眾臣上去一望,只見裡面一片平原,約有一二裡,水勢新退,沮洳難行。幸喜連朝烈日,近邊一帶漸可涉足,於是大眾就緩緩過去。走了幾裡,張果老用手北指道:「那邊就是小道的住宅,聖天子肯屈駕過去坐坐嗎?」

  帝堯聽了答應,遂和眾臣跟了張果老一齊前行。

  約有半日之久,到得一座山,只見山勢並不甚高,四面群峰攢簇,景色尚佳。張果老將眾人領到蒼松翠柏之中,有無數平石,就請帝堯等在平臺上坐下,說道:「這就是小道的住所了。」

  眾人問他住在哪裡,張果老用手向崖邊一指,眾人細看,茂草之中隱著一個山洞,並不甚大,仿佛亦不甚深,眾人都詫異,便問道:「就住在這洞裡嗎?」

  張果老笑著點點頭。篯鏗忍不住,跑過去一看,只見洞裡面方廣不過一丈,高不過一人,蝙蝠矢卻佈滿在四邊,就問張果老道:「先生,這裡面可住嗎?」

  張果老道:「修仙學道之人,居處豈能擇地?飲食豈能隨心?若要講究飲食居處,何必求仙?做官去,做富翁去罷了。」

  篯鏗被他這一駁,不覺悚然,默默自去思索。

  帝堯和眾臣略坐了片時,便要起身。張果老亦告辭道:「聖天子與諸位先生請便,小道就此失陪了。」

  眾人聽了,都覺詫異,問道:「何不隨帝一同前去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