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宋宮十八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四回 爭獻納使臣識大體 立戰功良將鎮邊陲(1)


  曹氏系曹彬的女孫,入宮後很得仁宗的歡心,未幾遂冊立她為皇后。曹後寬仁大度,馭下恩威並施,正位以後,宮中莫不畏威懷德,禁內肅然。這時仁宗忽又想念郭後,乃遣宮使存問,賜以樂府詩章,郭後亦裁箋和答,交由宮使帶呈。仁宗見她詞旨淒惋,頓時感悔前事,命宮使複往,召她還宮。

  郭後辭謝宮使道:「萬歲如要召我再入後宮,須要百官立班受冊,方可奉旨。如此草草,雖有聖諭,我實無顏進去見諸宮人。」

  宮使回奏,仁宗心下好生為難。閻文應得聽此事,不禁萬分著急,唯恐郭後萬一複立,自己的生命定不能保,暗暗籌思阻害仁宗與郭後好合的計策。忽逢郭後感冒小疾,仁宗命閻文應尊領太醫前往診視。閻文應不由心喜道:「滅絕禍根,在此行了!」

  遂攜同太醫,至瑤華宮診治郭後疾病。不知怎的,郭後經太醫診視後,服下藥去,竟爾暴崩了。仁宗聽報,惻然淚下,命用後禮殮葬,這時是在二年十一月。到三年正月,乃追複為皇后。

  宮廷內外,都疑郭後的死,系屬閻文應毒殺,可是找不著實證,不好奈何他。齊巧范仲淹調知開封府,遂劾奏閻文應罪狀,請仁宗按律處治。仁宗因郭後身死不明,正懷疑閻文應,見了范仲淹奏疏,立即竄逐閻文應於嶺南。閻文應食甘飫肥已慣,哪堪這負罪長征的苦楚,又惱又病,遂死於道中。未幾,楊太后崩逝,朝裡治辦喪事,不免忙亂許多日子,才拊葬於永定陵,諡做莊惠。

  仁宗經此兩番悲傷,益覺精神不振,時有頭暈目眩,停食失眠諸症。幸得曹後看護殷勤,才漸漸復原了。曹後見仁宗體質虧弱已甚,料想難得子息,因奏請仁宗,早於宗室中,擇取一螟蛉子,作為皇嗣。仁宗很以為然,當即選擇了一個,系太宗嫡孫趙允讓的第十三子,名做趙宗實,取入宮中,由曹後撫養。此子長大,就是英宗皇帝,這是後話慢提。

  那契丹自澶州議和以後,兩國互守疆界,各不相侵犯,而且慶吊常通,著實像兄弟之國了。契丹主隆緒與蕭太后,已先後死了:蕭太后死于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隆緒死於天聖九年的六月。隆緒臨死,遺詔太子宗真繼位,且重囑道:「宋朝的信誓,爾當遵守勿失!」

  宗真含淚受命。既即位,改元做景福,號隆緒做聖宗。七月,遣使來告哀。仁宗遣龍圖閣待制孔道輔充賀冊及弔祭使,往契丹賀冊弔喪。宗真遵著隆緒遺囑,果然謹守舊約,不相侵犯。曆仁宗由明道改元做景祐,又改元做寶元,由寶元複改元做康定,由康定再改元做慶曆元年,兩國和好,未有間隙。

  不過到此時,宗真年紀已長,見國內無事,人口日增,便慨然起南侵的心。恰巧碰著西夏反叛,宋廷連年西征,師老民疲,遂想乘機取瓦橋關以南十縣的土地。於是召集群臣,商議此事。南院樞密使蕭惠奏議道:「兩國的強弱,是聖慮所熟悉的;況且宋朝西征有年,兵疲民敝,陛下親率六軍往伐,定必獲勝。」

  北院樞密使蕭李穆卻諫阻道:「我先朝自與宋軍訂立盟約,和好已有多年,而今無故興兵往伐,乃是我國的不是,況且勝負還未可逆料,願陛下明察!」

  宗真不聽,竟從蕭惠的主見。于二年三月,遣南院宣慰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齎書來求關南故地,且問興兵伐夏及沿邊疏浚水澤、增益戍兵的理由。蕭特末等至,呂夷簡奏請命富弼為接伴使,與中使迎勞郊外。蕭特末等假託疾病,倔強不拜。

  富弼正色詰責道:「我曾奉使北朝,病臥車中,聽得國主命令,輒起拜受。今爾等奉使我朝,我主使中使迎勞爾等,爾等卻夜郎自大,不肯拜禮,有這樣的道理嗎?」

  蕭特末等聽了,不禁矍然起拜。

  富弼當下將蕭特末等導入客館,款待一切,並作非正式的談話。

  富弼開誠佈公,侃侃而談。蕭特末感悅,便不復隱瞞,秘密把契丹主所想的告訴富弼,且說道:「這項要求,可以從便從,不可以從,可別想一個辦法,或增賠款,或許婚姻;只要搪塞得住,便大家相安無事了。」

  富弼即把這個談話,奏明仁宗。

  仁宗得奏,只許增加常年賠款,或是許他婚姻,要關南土地,決不承認。因命呂夷簡選擇作使的人。呂夷簡因與富弼不和,想把他陷在外國,即舉薦富弼可以作使。仁宗便詔命富弼為使者,往契丹報聘。富弼奉旨,毅然入朝辭駕道:「常言說:「主憂臣辱』,微臣此行,決不敢愛死!」

  仁宗嘉他忠義,當進富弼為樞密直學土。富弼奏對道:「國家有急事,理當不憚勞苦,怎敢先受爵祿呢?」

  固辭不受,即日北行。

  五月,契丹聚兵幽、薊,宣言將要南下,河北、京東都屬邊備。朝議因請築城洛陽,藉固守備。呂夷簡道:「契丹若得渡河而來,就令有高城深池,也不足恃了。契丹乃是侮弱畏強的,宜建都大名,表示將要親征,使他知我威聲,才可使他畏懼而退。」

  仁宗依著呂夷簡的建議,卻建大名為北京,命王德用判定州兼三路部署。王德用奉旨,日夜教練士卒,定期大閱,耀武揚威。及期,契丹遣偵騎來覘,見王德用部下兵強馬壯,回去告訴如此。契丹軍竟大為恐懼,銳氣頓消。六月,富弼抵契丹,見契丹主宗真道:「兩國主上自締盟以來,父子繼好,垂四十年了。忽一旦要求割地,是什麼緣故呢?」

  宗真道:「南朝違背盟約,阻塞雁門,增益塘水,繕治城隍,招集民兵,卻又為著什麼緣故呢?我國諸臣,見南朝這等舉動,便請出兵南下。我不想用兵,是以遣使質問一切,並索關南故地,如果索而不得,再行出兵。」

  富弼道:「原來為此。須知我朝塞雁門,是為防禦西夏;增塘水,開始在南北通好以前,而今不過繼續往日工作;治城隍,乃是修舊;招民兵,不過補闕:這都不是違約的事件。須知請用兵的臣子,都是為己身設謀,並不是為國家!因為北朝與南朝通好,這利益全歸主上得著,臣下便一無所獲。若是用兵,這利益便全歸於臣下,而禍惡卻又盡歸於主上,所以臣下莫不喜歡播動戰爭的。」

  宗真驚問道:「這是怎麼解說呢?」

  富弼道:「晉高祖欺天叛君,末帝昏亂,土地狹小,上下離叛,所以北朝得進克中原。然所得金幣,盡歸臣下私有,公家反損失了無數餉械,弄得公府一空。現在南朝提封萬里,精兵百萬,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要想戰爭,能保必勝嗎?就使能夠得勝,所折耗的糧械兵馬,是臣下受了這損失呢?還是主上受了這損失呢?若通好不絕,那歲幣盡歸主上得去,臣下有什麼利盟呢?所以臣下便不得不挑撥主上作戰了。」

  宗真聽了,連連點頭道:「有理,有理。」

  半晌,宗真又道:「雖然如此,我祖宗故地,應當還給我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