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宋宮十八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二回 驚潰變苻離喪師 通和議燕京訂約(2)


  不得已,乘夜退走,行至苻離,全軍大潰。後人有詩一首,詠張浚不能擇將,至有苻離之潰道:

  忠勇有餘識不明,孝宗空自倚長城;
  大功竟敗垂成日,從此中原永陸沉。

  張浚聞得苻離兵潰,所有數十年積貯之器械軍資,拋棄殆盡,不禁撫膺太息!上疏自劾。一班主和党人,自然振振有詞,劾論張浚。孝宗尚不為動,賜浚手書道:「今日邊事,倚卿為重,不可遂畏人言,遽生退志,朕當與卿全始全終。」

  張浚得手書,益加奮勉,乃令劉寶為鎮江都統制,親自渡淮入泗州,招撫將士,複退還揚州,令魏勝守海州,陳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招徠河北忠義壯士,練成勁旅。建康、鎮江兩處軍隊,共有兩萬四千人,又招淮南健兒,江西群盜,練成萬弩營,也有一萬餘人,令陳敬兼領,駐紮泗州。凡屬要害,皆築寨堡,遇有可以容水設險之地,又積置水匱,增置江淮戰艦數百艘,刀槍鋒利,旌旗鮮明,金人知不可犯,乘夜潛遁。

  於是淮北、山東來歸者陸續不絕。金將蕭琦,原是故遼望族,也願帶領舊部來歸。金人大震!

  無如朝廷又興和議。湯思退複入為醴泉觀使,右正言尹穡,阿附思退,劾論張浚。孝宗至此,也不免動疑,降授浚為特進樞密使,宣撫江淮南西路。湯思退進任尚書右僕射兼樞密使。

  未幾,又得金帥紇右烈志甯來書,仍複要索如前,思退勸孝宗和金。參政趙葵亦附和思退。工部侍郎張闡,獨奮然道:「敵來議和,還是畏我呢?愛我呢?不過是騙我罷了;臣以為不當議和。」

  孝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且隨宜應付,再作計較。」

  遂命盧仲賢如金帥,齎書回復,謂:「海、唐、泗、鄧四州,乃正隆渝盟之後,未奉使之前所得;至於歲幣一層,當兩淮凋敝之際,征取恐不足數。」

  仲賢陛辭,孝宗面諭,勿許四州。

  湯思退卻在朝堂守候,叫他允割四州。張浚上言:「盧仲賢恐致辱國。」

  孝宗因已派定,只得由他前去。

  仲賢到了宿州,僕散忠義力加恫嚇,仲賢竟不敢措詞,但答稱歸當稟白。忠義又付以文書,要求四款:一、南北通書,改稱叔侄。二、割讓海、泗、唐、鄧四州。三、歲納銀幣如舊額。四、送交叛臣及還中原歸附人民。仲賢回朝,將書陳入。

  孝宗甚悔以仲賢為使。張浚遣子栻入朝,奏稱仲賢辱國罪狀,請加懲處。孝宗乃下仲賢獄,責其擅許四州,削奪官職,竄於郴州。湯思退惟恐和議不成,又奏遣王之望為金國通問使,龍大淵為副,暗囑之望,許割四州,惟求減歲幣半數。之望等行後,右正言陳良翰奏言:「朝議未決,之望遽行,恐辱國更比仲賢為甚;應亟追還之望,先命一使往議,改定原約,再行通問未遲。」

  孝宗乃飭之望,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昉,為金國通向所審議官;一面令廷臣會議和金得失。陳康伯道:「金人要索四事,其中以欲得四州,最關重大,乞召張浚還朝諮議。」

  湯思退等俱言和為上計。虞允文已調任湖北京西宣諭使,胡銓亦召為起居郎,與監察禦史閻安中,皆力諫不可議和;監南嶽廟朱熹,應召入對,亦言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孝宗默然,湯思退暗中讒間,止除熹為武學博士。未幾得報,使臣胡防,為金人執住。孝宗遂召王之望等還朝,命張浚巡視江淮,整繕兵備。湯思退不勝焦灼,請孝宗稟陳上皇,再定大計。

  孝宗批答道:「金人無禮於此,卿尚欲議和麼?況今日國勢,非秦檜時可比。卿乃日夕言知,比秦檜尚且不如。」

  思退得批大駭!

  恰巧胡昉已由金主雍釋放回來,令其傳報宋廷,妥商和議。

  思退暗唆王之望,與戶部侍郎錢端禮等,奏稱國防未固,國帑已虛,願以苻離為鑒,易戰言和。孝宗乃令之望、端禮二人,宣諭兩淮,召張浚入供相識。端禮到了淮上,竟入奏有「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治」

  諸語。張浚還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孝宗乃授浚少師,兼保定軍節度使,判南福州。浚行至餘幹,積郁成疾而卒。訃聞于朝,孝宗思浚忠義,初贈太保,進贈太師,予諡忠獻。

  張浚既死,湯思退將所有守備,盡行撤除,一意主和,奏請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擬定國書,稱侄大宋皇帝再拜,奉書于叔大金皇帝,歲幣二十萬,孝宗面諭魏杞,赴金議和、第一正名,第二退師,第三減歲幣,第四不發還歸附人。魏杞又條陳十七事道:「倘若金人如此要求,若何對付?」

  孝宗隨事許可,始叩首辭行道:「臣此去敢不盡力;倘金人要索無厭,請陛下從速加兵。」

  魏杞行後,湯思退還恐和議不成,竟令孫造,暗往金軍,勸用重兵脅和,因此金帥僕散忠義等,又要南下。宋廷聞報,又不免驚惶起來。湯思退還帥令嗾史尹穡,劾罷反對和議的官員二十余人。忽有詔下,命思退都督江淮軍馬。思退慌忙入朝固辭,乃命楊存中代任。存中方才受命,忽報金兵已下楚州,魏勝戰死;存中馳至淮上,連防守也幾乎來不及。

  原來,魏杞行至金軍,金帥僕散忠義索觀國書。魏杞道:「國書乃御手親封,須見過金主,方可廷授。」

  忠義料不如式,又要商、秦各州,及歲幣二十萬。魏杞遣人奏聞,孝宗從思退言,許割四州,歲幣如二十萬之數,再易國書,交魏杞齎往。

  僕散忠義等還不滿意,由清河口入攻楚州,以致魏勝陣亡,都統制劉寶,棄城而遁,楚州遂陷,江淮大震。幸而楊存中星夜前往,檄調諸將,互相應援,邊防稍固。無如金人得步進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統制王彥,又複遁去。朝議幾欲查淮渡江,獨楊存中堅持不可,並追咎兩淮守備,無故撤除,致有此變。

  孝宗始追悔誤信思退之言,台官知道孝宗之意,劾論思退,主和誤國,鉤引敵人之罪,因此落職,謫居永州。太學生張觀等七十四人,伏闕上書,極言湯思退、王之望、尹穡三人,奸邪誤國,招致敵人,乞速誅三人,以謝天下。孝宗雖未見允,湯思退得了此信,不勝憂懼!走至信州,發顫數日而死。

  孝宗乃用陳康伯為尚書左僕射,錢端禮簽書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簽書樞密院事,且命王之望勞師江上。之望為思退私黨,專以割地畀金為事。端禮與之望同謀,奏派國信所通事王抃,赴金軍議和;又檄令諸將,不得輕進。至言官劾退之望,王抃己得金帥複書,核准和議了。

  這次的和約,共有三款:

  一、兩國境界如前約。
  二、宋以叔父禮事金,宋主得自稱皇帝。
  三、歲納銀幣,照原約各減五萬,計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孝宗因南北修和,改元乾道,罷江淮都督府,撤銷兩淮、陝西、河東宣撫招討使。未幾,陳康伯病歿,賜諡文恭。以虞允文參知政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未幾,剛中複歿,以洪適簽書樞密院事。

  到了暮春時節,魏杞自金回國,入見孝宗,說是已與金正敵國禮了。原來,魏杞毅然道:「南朝皇帝,不愧神聖。現今豪傑並起,共思敵愾;北朝用兵,能保必勝麼?不過為生靈計,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塗炭,所以命杞前來修好。若北朝果允踐盟,幸勿再加指責,迫人所難。」

  張恭愈入奏主,金主禦殿,面見魏杞。杞仍如前言,金主雍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諭令息兵,此後當各照新約,固守勿替,朕亦不再苛求了。」

  杞乃稱謝,彼此簽了和約。既不發還叛人,也沒有再受冊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鄧四州及大散關外新得之地,一律歸金。金主雍乃召僕散忠義等歸去,只留六萬人戍邊,且將所得宋朝歲幣,分賞諸軍。魏杞使事已畢,亦即回國。孝宗聞他詳報,亦甚欣慰!從此南北修好,國家無事。孝宗便一意侍奉上皇,竭盡孝思了。

  未知如何侍奉上皇?且看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