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史演義(陸士諤) | 上頁 下頁
第一一三回 高道士踵門謁管學 裕小姐奉詔覲慈宮(1)


  話說知縣見突然駕到,傳旨備飯,慌得沒做道理處。此時鑾駕已到,就在縣署駐了蹕,一疊連聲傳擺飯。瘠地貧區,這幾席禦膳,五六日前,派了幹役,到鄰縣去採辦成功的,好容易整治了,被太監一陣亂掀騰,鏟了個精光。這會子,急就章,哪裡做的出好菜蔬?

  太后本已餓了,原想一到就有得吃的,不意候了許久,才送入兩桌菜來。雖不是粗魚大肉,精緻的菜卻一味都沒有,簡直不能夠下箸。皺了皺眉,叫太監傳旨,問知縣,有可口的菜,取三四樣來,我也不用這許多。太監領旨出來,叫到知縣,狠狠罵了一頓,隨道:「老佛爺惱的了不得,這種菜蔬,怎麼送進來?別說人吃,咱們宮裡頭連喂狗的,還好的多呢。」

  知縣唬得作揖央告,甚至磕頭哀求。太監道:「我不知道,你有本領自己向老佛爺說去。我奉了旨出來,沒有菜蔬,如何回老佛爺?」

  知縣道:「委實地方貧瘠,沒處採辦。懇求婉轉上奏,求太后原諒,將就點子,小臣感激不盡!」

  太監聽說,頓時板了臉道:「好好,多大的知縣,敢叫老佛爺將就?我就這麼複奏,你聽候旨意罷!」

  說著,大踏步入內,便添了一篇話,告訴太后道:「這知縣好大的架子!奴婢傳老佛爺旨意,說老佛爺有了年紀的人,這些粗魚大肉,很是嚼不爛,煩你換幾樣精緻菜蔬去。」

  他倒火刺刺的道:「勸她省事點子罷,別盡挑這樣那樣了。問她逃難時光,為什麼不帶著精緻菜蔬走路,要吃那綠豆粥兒?現在有了肥魚大肉,偏又嫌膩了。還有好些不中聽的話,奴婢不敢奏聞。」

  太后氣得臉色都變青了,喝道:「有這麼的事?快叉出去斫了。把這沒王法混帳羔子的家屬,全都拿下,聽候旨意。」

  太監應了一聲「是」,忙要出去傳旨,德宗攔住道:「且慢。」

  隨奏太后道:「老祖宗明鑒,諒一個小小知縣,哪裡敢這麼放肆?再者咱們為了飲食之微,就斬知縣,傳到外國去,也要叫洋人笑話呢!」

  央懇了好一會,太后的氣,漸漸平過來,才把這知縣革職完結。

  次日啟蹕,駕幸開封。這年太后萬壽典禮,就在開封舉行。

  在開封住上二十多天。十一月初四日,自開封啟鑾,行抵順德府,直隸總督袁公迎駕。十六日啟行,袁公扈蹕,恭親王溥偉等,自京赴正定府接駕。二十四日,兩宮乘火車回京。西人數百,都高登城牆,瞻仰儀衛。文武官僚,軍隊人等,皆肅跪道旁。英奧兩國馬隊,都肅隊出迎。各國公使暨 夫人,都出來觀看。太后遙與為禮,西人都脫帽答禮,太后複行一揖,才乘輿回宮。

  貝闕依然,珠宮無恙,只不過儀鸞殿因被聯軍統帥僭居,失了火,燒成一堆瓦礫。太后見了,不免感歎一番。進了宮,忙入密室,瞧視所藏珍寶。這是西狩臨行時節密藏的,虧得沒有失掉,大喜過望。忽太監進報,退居在別宮的先朝嬪禦,聽得老佛爺回宮,都來叩賀。太后道:「難為她們大遠的誠心,說我知道,不必進來了。每人賞給十兩銀子,回宮去罷。」

  一時歡聲雷動,老嬪禦都領了賞去了。原來這班老嬪禦,每月分例至薄,不足自給,往往作針黹,令太監鬻于市肆以自給,所以《清宮詞》有道:

  分例無多月賜緡,何如乞巧問針神。
  宮奴攜向前門賣,刺繡盤龍一色新。

  太后回京後第一新政,是賞奕劻親王雙俸,榮祿、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有賞雙眼花翎的,有賞官銜的,為他們議和及共保東南疆土的功勞。總理衙門已經改建了外務部,又因外交事情繁不過,特地添設左右丞左右參議等缺。又飭定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凡由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土等名稱。這幾樁事情在路上早已算定,所以一進宮就傳出旨意去。

  此時留京太監總管崔某率領各執事太監,前來叩見。太后見了崔總管,忽地心有所感,隨道:「上年出狩時光,我說珍妃遭亂,不如死了乾淨。原不過是一句話,何嘗真要她死?崔某遂把她推入井中。現在我瞧見了崔某,心裡還怦怦動呢。」

  崔總管叩頭求恩,太后道:「我惦著你那樁事,很是寒心,如何還敢叫你伺候?」

  崔某知道不能挽回,只得退出宮去聽候旨意。太后下旨追贈珍妃貴妃位號,並以「隨扈不及,殉難宮中」

  宣告天下,一面命把崔總管攆出宮門。太后自西狩回宮,日與軍機大臣商議要政。舉行的新政,如派王文韶充督辦路礦大臣;瞿鴻禨充會辦大臣,張翼幫同辦理。關內外鐵路,改派袁世凱接收督辦,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特准滿漢通姻;命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國通行律例,責成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來京,聽候簡派;兩館編纂;將詹事府歸併翰林院並裁撤河東河道總督缺等,不一而足。

  如今且說管學大臣張百熙,時兩宮西狩長安,召見行在,慷慨陳時事,即力請興學。這會子受了管學大臣的恩命,就與門人沈兆祉商議興學事宜。沈兆祉道:

  「老師的意思要怎麼樣?中國的學務還是咸同季年開始的,彼時曾文正李文忠知道西法必當慕效,奏設了製造局,隨設立船政水師學堂。當時的士論,謂西國之長,在兵強器利,故設學僅止於此。就是光緒初年設立的同文館,也不過培植些翻譯人才。從同文館出身的,就是翻譯,也從不曾有過上等人才。中日戰後,士大夫漸漸奮發言自強,康有為上書請變法,遂及興學。梁啟超為侍郎李端棻草奏,請立大學堂于京師,禦史王鵬運也上疏,請立大學堂,奉旨允行。

  「其時恭親王與剛中堂不喜新政,緩著沒有辦。戊戌年,朝廷舉行新政,促擬大學堂章程。樞臣不知所措,遣人叫梁啟超屬草。擬了八十多條章程,大致取法日本。那時管學大臣是孫中堂,就以景山下馬神廟四公主府為大學堂,請張元濟做總辦,元濟不肯,改延黃紹箕。紹箕又放了試差,於是請念誠格做總辦,朱祖謀、李家駒做提調,劉可毅、駱成驤等為教員,美國教土丁題良為總教習,實權都在丁韙良手裡。教學課程,管學大臣不能過問。此刻老師被了恩命,總要大大整頓一番才是。老師究竟持何宗旨?」

  張百熙道:「丁韙良原是個教士,辦學究竟不是傳教。我想第一辦法,先辭掉丁教十。」

  沈兆祉異常欽佩,師徒兩個斟酌了一會子,定出個辦法來,把華俄道勝銀行積存的東清鐵路息銀作為大學經費,奏請撥充;借虎坊橋官書局為籌備所,且待校址修好,再行開辦。

  當下張百熙就把丁韙良辭退,不意美國公使不肯答應,交涉了許久,卒被索了一大注款子去。張百熙因桐城吳汝綸是當世人望,遂以直隸州奏請加五品卿銜,充大學堂總教習,汝綸堅辭不起。百熙具衣冠詣汝綸,伏拜地下道:「吾為全國求人師,當為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

  汝綸感他誠摯,勉起應詔。於是奏派於式枚為總辦,李家駒、趙從番為副,汪詒書、蔣式理瑆、三多、榮勳、紹英等,分任提調,張鶴齡為副總教習。又設編譯書局,以李希聖為編局總篡,王式通、孫寶瑄、羅惇曧、韓朴存、桂填等為副。嚴複為譯局總辦,林紓、嚴璩、曾宗鞏、魏易等為副。

  這時光,張百熙大權在握,揮霍指示,無不如意。雖然費盡精神,卻籌畫得十分整齊,一般守舊人物,見了他這麼行為,未免妒羨交加,遂致蜚語紛起。榮祿、鹿傳霖、瞿鴻禨,都竭力地阻止。百熙方在豐台地方,購地一千三百畝,備建七科大學。經這阻力,不得不因陋就簡,葺了馬神廟大學,僅立師範、仕學兩館。又因總教習吳汝綸為學務體大,先到日本去考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