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史演義(陸士諤) | 上頁 下頁 |
第七十九回 四欽差奉令承教 七先生立異標奇(1) |
|
卻說眾廷臣上折之後,靜候朱批,候了多日,不見動靜。 禦史殷兆鏞、侍郎匡源、內閣學士文樣、尚書柏竣尚書翁心存,會議聯銜力爭。殷兆鏞道:「這一回的和戰,關係著中國存亡,怎麼上頭倒把洋人瞧的很輕?」 柏俊道:「大家全副精神,注在長毛身上,自然不把洋人放在心上了。」 翁心存道:「我看長毛的禍小,洋人的患大。想到國初龍興,其時北部之尼堪外蘭及扈倫四部,方二於明,世為仇敵。太祖、太宗,疊次征討,才得無患。到聖祖平定噶爾丹,於是從黑龍江以西,盡喀爾喀四部之地,東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凡蒙古遊牧之區,皆歸一統。又派大臣與俄羅斯勘定邊界,歸我昔年侵地,黑龍江南岸,盡屬中國,定市於喀爾喀東部之庫倫。江石勒會議七條,刑牲為誓,於是東北數千里化外不毛之地,悉隸版圖。 高宗蕩平准部,戢定回疆,西北窮塞之域,極於天山、蔥嶺,都變成中國疆土。總計前後大小用兵數百戰,餉需萬萬,拓地之廣,超軼前代。這就是所謂刷數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呢。 現在主張撫局的,不道說是息兵安民,漢高祖白登一蹶,遽議和親,撫之不為不速,怎麼高後、惠、文、景四世,都受匈奴莫大之患呢?」 相俊道:「這就是了。和親之議,倡自婁敬。 彼時樊噲請得十萬,橫行匈奴,大臣以為可斬。乃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徒習騎,擇將命師,先後而昌誄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數百單于窮遁漠北,究竟用了樊噲之計,才得一勞永逸。」 文祥道:「諸位通今博古,議諭風生。據我的糊塗主見,咱們旗人,都是軍籍,打仗原本職。洋人在中國地方上耀武揚威,咱們旗人的臉,已經是丟盡了。」 當下眾人斟酌盡善,聯銜上了個公折,石沉大海,依舊杳無音信。你道為何?原來文宗初時,原要以撫為剿,拊髀擇將,意在僧王。後見耆英抵津,洋人不禮,才憮然失望。又因炮臺未經修好,海防猝難整頓,一切戰守機宜,諸形棘手,不得不忍痛屈從。所以廷臣奏摺,悉行留中。過不多幾天,准和的旨意,已經降下,並飭令洋艘,起碇回上海,一面派遣欽使,馳驛至江蘇,商定稅則事宜。於是四國 洋人歡忭歌舞,先後起碇南下。 不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廣總督接到欽差諮會,知道撫局已定,趕忙曉諭軍民,戢兵俟命。廣東的百姓,不比別地方,勇悍善鬥,沒事猶且尋事,現在見和事已定,省城不返,那股憤怒之氣,真是指發抉□。在駐粵城的領事,偏又不知趣,把天津和議款子,大張曉諭,揭示人民,派了四五名 洋人,各地各城,分頭趕去張貼。 貼到新安鄉,卻被眾鄉勇鳴鑼聚眾,團團圍住,告示撕得稀碎。 貼示的洋人,斫了三刀,也早送掉性命。從人奔回省城,報知領事,領事大怒,立即起兵,攻撲新安。一面是節制之師,一面是合烏之眾;一面是火炮洋槍,一面是竹矛石塊。何消半日,新安早已攻陷,佛山大震。在籍侍郎羅惇衍,見番禍未艾,遂借巡緝土匪為名,聲請緩撤佛山團練局。 銅山西傾,洛鐘東應。廣東這麼一鬧,上海洋人也頓時掀起波浪來。原來大學土桂良、尚書花沙納、侍郎基溥、武備院卿明善,奉旨到江蘇會議稅則。此時南京、蘇州,太平軍世界,只有上海租界,還算是一片幹淨土。四位欽差,便都趕到上海來。一換碼頭,就行文照會,與四國訂期商議。 不意照複前來,聲稱:「兩廣總督黃宗漢暨紳士羅龍蘇二人,辦事欠妥,于天津定和之後,仍行招勇。且遍出賞帖,謂為能送到領事巴某之首者,賞銀三萬兩,甚至開炮傷斃我國兵丁,以致不得已攻陷新安,請問是何意見」等語。桂良皺眉道:「事情這麼難辦,偏還要生出這麼的波浪,那不艱死了人嗎?」 花沙納默然不答。 基溥見兩正使愁眉鎖眼,自己名位卑下,更不敢多所議論。倒是明善謀多足智,獻計道:「這一個照會,論理倒不能不複。」 桂良道:「如何措辭呢?」 明善道:「只消推說粵中因江西、兩贛等處,均有賊蹤,道途梗阻,以致天津知會沒有達利,也未可知。這麼照複前去,自然沒有話講了。」 桂良道:「此計甚妙。」 如法泡制行了去。 不過一日工夫,洋人又來照會,聲言必欲刻期商定稅則,須先奏請撤回黃制台,及罷掉粵中紳士團練之兵。桂良搖頭道:「洋人真難相與,他們辦的事,都是根牢果實,截鐵斬釘,一點子不肯通融的。」 花沙納道:「中堂高見,如何辦理?」 桂良道:「有甚如何?洋人的事不依他總不得成功。」 隨即行文照複,內中措辭,無非是:「謹遵台命」 一句話。於是兩面定期會議,英國所開條款,大半是哩國呔的意思,共是十條,名叫《通商稅則》。其餘三國,大略相同。議了一個多月,諸事妥當,英使臣額羅金才來上海。欽差大臣與四國使臣畫過押,四國使臣各把英約齎回,守候國書,但等國書頒到,就至天津,呈請換約。桂良、花沙納等,隨把辦管情形,據實奏聞。上諭下來,無非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這時光,英人為約內有增設長江海口一條,要先到沿江一帶察看形勢,以定貿易口岸,立遣水師統領,駛駕火輪、兵船,由海入江,溯流直上,隨處遊弋,隨處測量,直到湖北漢口鎮,往返一個多月。法國的傳教 人員,也紛紛駛赴各省,測地建堂,談經傳道,悉賃內地民舶,悉由內河行走,地方官哪裡還敢詰問一字半語。 幾個識時俊傑,像浙江撫院胡興仁等,聞報洋教士來謁,趕忙鼓吹升炮,迎入署中,設了盛筵款待呢。比了乾隆時光,洋官謁見關吏,例須伏地叩頭,真有不勝今昔盛衰之慨。桂良見諸事都已妥洽,隨叫花尚書等,北行回京覆命,自己留居上海,督辦善後事宜。 此時江路阻梗,遍地伏莽,花沙納等雖是赫奕欽憲,頗難馳驅如意。沒奈何,埋名隱姓,易服改裝,雜在商民隊裡趕路。 行入山東地界,就見許多異言異服的人,往來行走,心裡不免奇詫。一落客店,店主人詢問客官可是往黃崖山張聖人那裡去的?花沙納含糊答應,店主人頓時大獻殷勤,問茶問水,送菜送酒,忙一個不了。並道:「本店資本,也是山上的。凡是投奔張聖人張七先生的,食宿一切,概不取資。」 明善智機靈動,隨笑道:「我們也不過是聞風鄉慕,七先生究竟如何,倒也不很仔細。」 店主人道:「原來客官沒有知道,這張聖人張七先生,真是我們這裡的活神仙!」 當下就把張聖人的始末緣由,備細講述了一遍。花沙納等聽得目定口呆。原來這張聖人,名積中,字石琴,江南儀征人氏。他的哥哥積功,官至臨清州知州。咸豐三年,奧匪之亂,合門殉難,積中就把兒子紹陵字道生的,嗣與乃兄為後。積中少時,也曾讀過詩書,應過科舉,怎奈命途多舛,時運不濟,考去考來,終是不售。道光時候,揚州風物繁盛,買貿帶粥。 有一個術士周星垣,號稱太谷先生,善能練氣辟谷,明於陰陽奇賅之數,符圖罡咒,役鬼隱形。又教人取精元牝,容成秘戲,遨遊士商大夫間。士商大夫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於是折節受業,悉心聽講,五六年工夫,盡得其術。太谷門徒寢盛,大江南北,無不有其徒足跡。兩江督院百齡,最是嫉惡如仇,聽到太谷左道惑人,怒得要不的,立飭府縣,拿捕到衙,問成死罪,正法示眾。 此時太谷門徒,盡都避匿,只有積中益修師術,力行不倦,寢饋於《參同契》、《道藏大全》、《仙靈寶錄》、《雲霄指掌》諸書,向眾倡言:「太谷先生因濁俗相嬲求仙,所以自觸法網,受了兵解。惟有堅持願力,可以證道。」 人家問他堅持願力,究竟如何?積中道:「不必絕人逃世,不廢飲食男女,現身住世,自能與天地同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