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史演義(陸士諤) | 上頁 下頁 |
第三十九回 林爽文起發天地會 柴大紀方守諸羅城(2) |
|
孫、俞兩人一聽此話,嚇得面如土色,都道:「天地會何等利害,我們如何敢拿他?」 柴大紀道:「恁他利害,總不過是個子民,二位都是父母官呀。」 孫景燧道:「林爽文懂得法度,也不會拜盟結會了。」 柴大紀道:「原來孫太爺也知道他不懂法度,那麼方才搪突的地方,諒總可以見恕了。」 隨道:「此事我已決計拿捕,赫協台耿遊擊,且都回泛地去訓練本部,聽候調用。」 又向孫、俞兩人道:「到了那個時候,少不得也要借重呢!」 府、縣兩人面面相覷,上了抬盤,又不便十分推卸,順口兒應了幾個「是。」 柴大紀送過客,就與幕賓商議這件事。幕賓道:「此事論起來,鎮軍未免魯莽一點子。」 大紀道:「怎麼倒又魯莽,敢是會匪不應拿捕麼?」 幕賓道:「誰說不應拿捕,不過該會既然設立了這許多年,根深蒂固,各衙門裡頭難免不有賊人線索,萬一漏了消息,賊人有了防備,可就費事了。再者府、縣文官照理也應先與道台商量。」 柴大紀道:「這話很是,我明兒就去拜會道台。」 次日,柴鎮台坐轎到兵備道衙門,道台永福接入花廳。大紀談起捕匪事宜。這位道台,原是宗室哥兒,一點世情也不懂,你說長,他就長;你說短,他就短,大紀所請,永福無不全允。 於是調兵三百,命赫協台、耿遊擊會同孫知府、俞知縣同往拿捕。臨行,柴大紀囑咐道:「本朝的法度,當今的脾氣,眾位諒多知道,記得那年清水教王倫起反,欽差大臣舒赫德攻破臨清,削平大亂,只為逆首王倫未曾生俘,就被當今狠狠申斥了一頓。」 赫協台接口道:「此事我也知道,那時我也在舒公部下呢。王倫已被參領音濟圖擒住了的,因為從人稀少,依舊被賊眾奪了去,縱火自己燒死,所以舒公受這申飭。」 柴大紀道:「你知道就好了,俗語吃一虧,學一回乖。此番出兵,這林爽文無論如何總要生擒活捉,你們也有體面,我也不至於受申飭。」 赫協台道:「這不消鎮台費心,能夠生擒,誰又願縱放了呢!」 當下赫生額督率三照人馬,奮勇前進,恨不能活擒林爽文,踏平天地會。大軍到處迅疾如風,豈知行近大理村,前哨飛報,前面山嶴中遍覽天地會旗號,路狹地險,怕有埋伏。赫生額聞報,勇銳之氣頓時壓到三丈,問道:「賊眾瞧見咱們旗號不逃麼嚴哨探道:「沒什麼動靜。」 赫生額道:「糟了!糟了!我原望他聞聲逃遁,不承望這賊子竟這麼的膽大!」 此時孫、俞兩個文官,已嚇得幾乎跌下馬來。赫協台究竟行伍出身,膽略非常,傳令道:「既是前面有賊,咱們就這裡紮營罷,好在還隔著五七個村莊,賊子總也不會沖過來。」 隨問:「這裡是什麼所在?」 哨探回道:「此地名叫大墩,離賊巢約有五裡之遙。」 安營已畢,赫協台與孫知府商議鎮台跟前申報軍情的方法。孫知府道:「鎮台是傻子,知道咱們駐紮在此,定然不答應的,眼前只好哄他一哄。」 赫協台道:「怎樣哄呢?」 孫知府道:「只說百姓畏罪,懇求大軍不要入境,他們自願把林爽文縛獻到軍,自然再無不信的了。」 赫協台道:「哄騙的事情,只夠瞞一時,日子久了,鎮台責問起來如何回答呢?」 孫知府道:「哄過一時,就不怕了。前面有的是村莊,咱們只消下一個令,責成村莊百姓,縛獻賊首。」 赫協台道:「百姓不肯從又如何?」 孫知府道:「百姓從了,咱們幾個人都是大大的軍功,就可以封妻蔭子。倘然不從,我還有絕殺的法子。」 赫協台忙問:「什麼法子?」 孫知府道:「咱們現在不是有三百人馬麼,這一支人馬打賊子雖然不足,殺百姓卻是有餘,只消把前面五七座村莊一把火燒光完結。」 赫協台驚道:「無端焚毀村莊,鎮台問起來,如何回舍呢?」 孫知府道:「這有什麼難處,只說賊眾負固抗拒,我軍奮勇攻撲,冒死前進,焚毀村莊若干座,陣斬賊眾若干名,不又是大大的功勞麼?」 赫協台道:「好便好,良心上未免說不過去。」 孫知府道:「官場中要講了良心,一輩子也不會發跡。」 赫協台笑道:「事到臨頭,也理論不得許多。沒奈何,只好對他們不起了。」 當下赫生額依照孫景燧方略,焚殺兼施。可憐大理村外數百人家,霎時間都化成灰燼。那些無辜人民,把官兵恨入骨髓,便都投入天地會,哭請報仇,願當前敵。林爽文國民之怨,率領將士乘夜攻營,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差不多是全軍覆沒。爽文乘勝攻取了彰化城,諸羅、淡水相繼淪陷。柴大紀退保府城,星夜派人到福建告急。省中接報,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先後派兵渡海援救,一面飛章入告。 當下高宗就在中和殿召集各議政大臣,商議剿捕大計。和珅的兄弟和琳、傅恒的兒子福康安,盡都預議,和珅、阿桂等幾個老臣,更是不用說得。高宗先把福建巡捕本章給眾人瞧閱一過,然後諮詢意見。 阿桂第一個奏道:「朝廷勞師糜餉,誅戮自己赤子,殊非皇上仁覆萬物之意。臣主張的是撫,百姓生長太平,厚蒙恩澤,使非迫于萬不得已,何至揭竿稱亂?為今之計,只消嚴懲貪官,派員宜撫,台亂自然就平了。」 高宗道:「照你講來,又是官逼民反了?」 阿桂道:「依臣愚見,如果官清吏潔,小民必不致亂。」 高宗向眾人道:「你們聽阿桂之言如何?」 和珅道:「阿桂此論,無非要見好百姓,為自己沽名釣譽。朝廷的威信,國家的治安,他原不曾計及。」 高宗道:「阿桂原是個書癲子,一心愛民也是有的,說他端為自己不為國家,那也未免言之有過甚。」 又向眾人道:「你們看是如何?」 眾人懼怕和珅,都不敢答應,只有一人諤然道:「知臣莫若君,皇上聖明,豈有反不及和珅之理!」 眾人瞧時,見這發話的,不是別個,正是韓城王閣老。王閣老與和珅,原本平常的,今日王閣老到軍機處,見和珅手裡執著一幅水墨畫,笑道:「貪墨之風,一至於此。」 又一日,和珅拉住王閣老的手道:「狀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閣老道:「吾手但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好處?」 聞者凜然,王閣老依舊談笑自如。當下和珅聽了王閣老的話,心中未免不自在,當著高宗,又不敢怎樣。商議完結,主剿的人居其大半。於是下旨,命提督常青為靖逆將軍,前往臺灣督師,又命浙閩總督李侍堯,調廣東兵四千,浙江兵三千,駐防滿兵一千,一同討賊。 此時天地會聲勢滔天,福建派去的援軍,敗的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受困的受困,只柴大紀這支兵,拔類超群,屢戰屢勝,諸羅這一個縣城,已經克復。林爽文悉銳來攻,柴大紀死力抵拒,總算不曾失掉。常將軍聽到賊勢浩大,嚇得不敢前進,張皇入告,奏請添兵六萬。高宗下旨,革掉常青靖逆將軍職銜,升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又放了福康安為經略大臣,馳赴前敵。一面密飭柴大紀,賊勢利害,暫可不必交鋒,捍衛兵民出城,再圖進取。大紀奏言:「諸羅為府城北障,諸羅失,則賊尾而至府城,府城亦危,且半載以來,浚濠增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克復當難。而城廂內外養民不下四萬,實不忍委之於賊。惟有竭力固守,以待救援。」 高宗覽奏,心裡大大感動,親筆擬旨一道,頒向臺灣去,其文道: 柴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惟以國事民生為重,雖古名將何以如茲?其改諸羅縣為嘉義縣,大紀封義勇伯,世襲罔替。並令浙江巡撫以萬金賞其家,俟大兵克復,與福康安同來瞻覲。欽此。 此旨一下,從征將士,誰不勇躍感戴!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