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樵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回 諸臣聚訟因邊事 兩奸招黨亂幹綱(1)


  往代史林翻,近日書堪紀。忠佞由來口似碑,褒貶非關己。
  筆撼九嶷山,墨潑三江水。是是非非公道評,何譽亦何毀。
  ——右調《蔔算子》

  搬演何須定古人,耳聞目睹已紛綸。
  漫雲信史能行遠,翻案由來事事新。

  且說天啟登極初年,朝裡好人多,奸人少,只是一件:議論多,成功少。不料天生出個魏忠賢來,又糾結了阿乳客氏,順他的,起用的起用,升遷的升遷;逆他的,削奪的削奪,誅夷的誅夷。初然膽還未大,手還未辣,黨羽還未多。朝裡又為山海關外邊報緊急,經略缺人,天啟追論壞熊廷弼的那班不知邊情好言生事的官,特諭吏部:「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扶同排擠,玫誤封疆,降級高外;姚宗文陰險傾陷,實為禍始,革職為民。」

  論起來也還算處輕的了。內閣六部及大小九卿會議,須將熊廷弼起用。魏忠賢也不敢拗他們,立刻起那熊廷弼為兵府尚書,仍經略遼東。廷弼奮然就道,克期到京,便上一本,本上道:

  國家全力,兵將、糧餉、器械盡擲于遼陽,今從新計算,極難置辦,而議者但曰調募製造,事本難而視之愈易也。諸臣一聞警報,守城門,送家眷,豈不甚急,今募兵則科道起程何日,錢糧則兵、戶爭執不休,勢已急而應之愈異也。二十萬之安家甲馬銀何在,空文調募,此戶部銷兵法也。遼陽歲額八十萬,今地失其半,而亡喪其七,所餘餉銀在,又半分其帑金,至誤發遣,亦戶部之責也。行伍草澤中有英雄堪將,宜敕大小卿各舉所知。

  這本一上,人人道戶部大堂畢竟處了,卻有魏忠賢庇護,只批得個「該部知道」。又有個通天文、達地理、大學問、大經濟的少詹事徐光啟,也上一本,本上道:

  晁錯有言:「器械不利,以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將予敵也。」

  今之兵將,即富嬰城自守,奈何列營城外,一聞兵至,望風瓦解,列營大炮皆為彼有,反用攻城。陴無守兵,人知必破,合城內潰,自然之勢。及今不思變著,雖徵調招募,略如前日矣。廣寧一帶大城,只宜堅壁清野,急備大小火器,待其來攻,戚城擊打。一城堅守,必不敢驀越長驅;數城堅守,自然引退。至如都固守,尤為至急。依臣先朝原疏,建啟台以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萬全無害之策也。

  這樣好本,焉與熊經略意思相合,誰來倸你,也只批得個「該部知道。」

  時有遼陽秀才王一甯,是個有膽氣的,單身往朝鮮國,效包胥哭秦庭事,要朝鮮助戰,以複遼陽。適值有一翰林一給事中出使在他裡,王一寧各投一揭。給事中叱之使出;翰林乃是劉鴻訓,卻道他有膽有智,厚賜資糧,教他遍游諸島,招撫反正的遼人,王一寧果然出海去了不題。

  且說遼東巡撫王化貞,是個不曉邊事的,駐紮廣甯,問部下有能出海探聽島中消息的。有個杭州人毛文龍,平日好為大言,沒甚本事。一班同做哨的故意騙他道:「毛兄志氣好,膽子大,你倒去得。」

  他就在王化貞面前,願領兵一二百人,前往海中打聽。王化貞與了他二百兵,個月的糧,大小四五隻海船,他便洋洋得意出海去了。原來他雖在邊關,不曾往海舥,心上有些害,怕也只在海口屯紮。有鎮江守將佟養真,受令捕剿長山諸島,養真轉中軍陳良策。這陳良策卻素有歸明朝的念頭,領了三百人,帶了王一寧同去海裡,望見毛旗幟,遂遣王一寧說要歸順中國的意思。文龍不言。陳良策自入文龍船裡,因請合軍。文龍他是計,又再三不肯。王一寧道:「軍形敗露,若使佟養真知覺了怎麼好?只求毛將軍給與旗號,富乘夜入鎮江,待破了城,然後來迎將軍,何如?」

  毛文龍才許了他,給與旗號。陳良策同心腹將蘇萬義回鎮江城,假說領糧,夜縛佟養真,豎起毛文龍旗幟,迎以帥,各島李景先等,都來相會。文龍鋪張其事,申文與巡撫王化貞,化貞上本,就說是鎮江奇捷。魏忠賢正想要立邊功,兵部尚書張鶴鳴,又是化貞一路的人,就攛掇天啟封毛文龍參將,鎮守鎮江。這是六月裡的事,到了九月,東兵因擊長山島,遂到鎮江。毛文個遊手好閒的人,幹得甚事,自得鎮江欽命,遽自尊大,手下兵將,也都失望。其時有勸戚城力戰的,他先膽喪,遁走朝鮮。東兵把鎮江城屠焚一空。王一甯也虧毛文龍帶他去了。經略熊廷弼明知文龍不堪用,又與王化貞事事不合,又上一本,本上道:

  臣初推經略時,台省言廣甯事成功,就宜專任妄撫,一似多此經略者。及鎮江事出,而誇詡更甚,又似無此經略者。乃奇捷甫聞,而報立至,趣臣出關,至引郭子儀即日就道之事為勸,何相倚之重也。初議三方佈置,本圖登、津、山海,一切齊備。今天津全未區處,登州以道臣梁之垣多求,忤樞臣而與為難,二方己屬畫餅。臣到關僅八日,即馳至廣寧,月有六日,複到永平。明旨謂經、撫料理已久,如何全無次第,臣實未久也。於鎮江捷至,聖諭已謂調有次第,今雲全無者,前此乃部鋪張以誤皇上,而今則按臣張皇實告也。樞臣別無調度,惟有驅臣出關一著,臣出樞之能事畢矣,無一兵一騎之略,出亦不足以鎮定。臣之所望於樞臣者,若拿定本兵腔調,或依或不依,以示中樞別有主張,則中制之敗道也,致書議事,遲久不荅,豈樞臣責經,撫同心,而樞臣與經略不宜同心乎?樞臣論鎮江事,謂富發兵一萬由海至鎮江,二萬出海州斷彼歸路。殊於知彼往鎮江,不由海州歸路也,須問明白而後上疏。至於報功一節,尤不真扶同誇張,嗔人點破所犯忌,如高出揭,以為打成一片可而欺者。將臣四望體貼,俯同於臣,臣始專任東方事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