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一一七回 李陵失援降匈奴 馬遷得罪下蠶室 |
|
話說匈奴且鞮侯單于見戰不過李陵,急遣人分往左右賢王處,發兵助戰。左右賢王聞信,即發兵隊到來,一共八萬餘騎。 李陵見胡騎眾多,勢難相持,於是且戰且走,向南而行。單于率眾從後追趕,漢兵行了數日,到一山谷中,胡兵趕到,漢兵奮勇抵敵,各有死傷。李陵傳令士卒受三傷者載以車輦,受兩傷者推運車輛,受一傷者持兵戰鬥,彼此苦戰。至夜俱各歇息,李陵回營對部下道:「吾軍士氣稍衰,鼓聲不起,此是何故?莫非軍中藏有婦女?」 遂親自查搜,果在大車之中,搜出許多婦女。李陵究問來由,乃是關東盜賊妻女,發遣到邊,邊軍佔據為妻,此次出征,隨帶同行,藏匿車中,今被李陵搜得,一劍一個,盡行斬首。士卒見了,俱各大驚失色,但因私帶婦女,違犯軍令,自己不遭責罰,已是便宜,誰敢開口攔阻,只有暗自痛惜,各將屍首掩埋。停了片刻,各人心中到覺得清淨,無所牽掛,倒頭便睡。到了次日,又與匈奴交戰,漢兵人人死心塌地,勇氣百倍,陣斬敵首三千餘級。匈奴大敗,回報單于,單于自恃兵多,尚不肯舍,仍自催兵追趕。 李陵殺敗追騎,引兵向東南而行,行經四五日,到了一個大湖,湖中遍是葭葦,胡兵自後追至。時值隆冬,北風大作,單于令部下順風放火,欲燒漢兵。李陵見了,也命兵士放火自救。一路行過大湖,南至山下。單于引兵占住山上,使其子率領胡騎來攻漢兵。李陵指揮步卒,依著樹林放箭,胡兵死者數千,只得退回山上。李陵望見單于親在山上督戰,下令張起連弩,齊向單于射去。單于膽怯,率眾退下山來,召集大臣商議道:「此乃漢之精兵,吾軍多彼十餘倍,攻之不破,反致敗亡。 今敵人日夜引吾南行,將至邊塞恐有伏兵,在彼接應,不如就此退回,免墜其計。」 諸大臣聽了同聲說道:「不可。單于自領數萬騎攻漢兵數千人不能破滅,將來何以號令邊將?且使漢人愈加輕看匈奴。如今由此南行,沿途皆是山谷,尚有四五十裡,始得平地,且到平地不能取勝,再行回兵。」 單于也就依言辦理。 李陵連戰多日,雖然屢獲大勝,所殺胡兵共有萬餘人,自己部下死傷不過千余,但是胡兵尚有十萬,又皆騎馬,漢兵步行,終覺吃力。且無救兵到來接應,如何是好?李陵正在思想脫身之法,左右報說生擒胡兵一名聽候發落。李陵傳令喚進,用好言安慰,問其軍中情形。胡兵便將匈奴君臣商議退兵之策,說了一遍。李陵聽罷,暗想單于已存退志,索性抖擻精神,奮戰一陣,殺得他心膽俱喪,自然退去,我軍方得脫險。 李陵想定,一宵無事,次日早起,鼓勵將士,奮力殺敵,一日大戰數十次,複殺胡兵二千餘。單于自料不能取勝,正欲傳令退兵,忽報漢軍有人前來投降。單于即命入見。原來漢軍軍候管敢,因事被校尉責打五十,心中懷恨,便向匈奴投降。胡兵引之入見單于,管敢自述來降之意,並想借此討好,遂備言漢兵後無救援,箭已將盡。只有李將軍與成安侯部下各八百人,驍勇善戰,在前先行。其旗幟為黃白二色,若以精騎並力射之,便可破滅。成安侯姓韓名延年,潁川人,即韓千秋之子。千秋前攻南粵,戰死,武帝封延年為侯,此次隨李陵出征,現為校尉。 單于聽管敢之言,心中大喜,遂盡起兵隊,隨後急攻。又遣精兵繞道出至漢兵之前,斷其去路,口中大呼道:「李陵、韓延年速降!」 漢兵被困谷中,胡兵立在山上,四面圍射,箭如雨下。李陵與韓延年率同部下拼命殺出,沿途放箭以禦追兵。行了一日,未到輥汗山,漢兵五十萬箭一概射盡。李陵計點士卒尚有三千餘人,但是手中各執空弓,此外別無兵器,如何拒敵。 又見車輛累贅難行,乃命部下盡棄車輛,砍破車輪,截取車輻,以當兵器。將吏各執短刀,一路奔馳,到得鞮汗山。此山中有一谷,道路甚狹,漢兵正在穀中行走,胡兵卻又趕到,一齊上山,堵住穀口,各用擂石打下。漢兵多死,不得前進,便就穀中駐紮。 此時天色漸晚,兩軍休戰,各進晚餐。入夜,李陵換了便衣,獨步出營,左右隨出。李陵搖手道:「汝等不必隨我,大丈夫當獨身往取單于耳。」 李陵行到營外,四望胡兵,漫山遍野,安下營寨。李陵見了,不覺心驚,自料難以逃脫,尋思良久,仍回營中。左右聞說往取單于惟恐此去有失,今見李陵垂頭喪氣回來,也就不敢動問。但聽得李陵長歎一聲說道:「兵敗死矣。」 旁有軍吏一人進前說道:「將軍以少勝多,威震匈奴。如今天命不遂,何不暫時委屈,將來得便歸國?譬如浞野侯為胡兵所擒,後得逃回,天子仍行寬待,何況將軍?」 李陵聽了搖頭道:「君可勿言,吾若不死,非壯士也。」 遂命砍斷旌旗並所攜珍寶,就地上掘一大坑,將土掩埋。李陵對將吏歎道:「每人再得數十箭便可脫身,今手無兵器,如何戰鬥,待到天明,便將束手受縛。不如各尋生路,四散逃走,僥倖得脫,尚可歸報天子。」 乃傳令兵士,每人攜帶乾糧二升,冰一片,各自逃生。約明到得遮虜障,等候後來之人。兵士奉命,各人裝束停當,預備逃走。到得夜半,李陵下令,鳴鼓集隊,鼓聲忽然不響。李陵與韓延年一馬當先,殺條血路,兵士在後隨從,出得穀中。胡騎數千追至,將李陵、韓延年圍住,部下士卒早被沖散。韓延年力戰而死,李陵戰得力竭,無路脫逃,記起軍吏之言,於是向南說道:「無面目報陛下。」 遂即下馬投降。 所余兵士,幸被逃脫,陸續到得塞上,尚有四百餘人。一眾匆促逃生,未知李陵投降,但將戰敗情形,告知邊吏。邊吏飛報武帝。武帝得報,心欲李陵戰死,即召到陵母及妻,使相工看其相貌,據說並無死喪之色。武帝心中疑惑,過了一時,方知李陵實是投降。武帝大怒,召到陳步樂責問。步樂恐懼自殺,遂將李陵之母及其妻子囚系保宮。 當日朝中諸臣,見武帝深怒李陵,便異口同聲責備李陵不應降敵,獨有太史令司馬遷心中不服。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人,自少博學,善於為文,弱冠遍游四方,曆覽名山大川。初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南夷,以文學見知于武帝。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身死,武帝使遷繼其職。司馬遷與李陵同為侍中,平日未曾結交,但覺得李陵是個奇士。今見眾人交口譭謗,甚是憤慨,欲向武帝進言,未得其便。 恰好一日武帝召到司馬遷,問道:「李陵平日為人如何?此次降胡是何用意?」 司馬遷遂趁此時極言李陵為人好處,並道:「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當匈奴億萬之眾,轉戰千里,矢盡援絕,士卒猶爭先死敵。其得士心,即古之名將不過如是。今雖身陷胡中,所立戰功,也足表彰於天下。所以不死者,當是欲留其有用之身,等候機會,立功報漢。」 武帝聽了心想,我本命李廣利統領大兵出征,使李陵為其援助,李陵偏欲自己逞功,以致遇著單于兵敗身降,反使李廣利不能見功。今聽司馬遷之言,明是有意譭謗李廣利,替李陵解免,於是勃然變色,命將司馬遷交與廷尉辦罪。廷尉奉命,議定司馬遷罪名,說是誣罔君上,應處宮刑。司馬遷竟被李陵連累遭刑,真是冤枉。後來發憤,著成一書,記述歷朝事實,自黃帝直至武帝,共百三十篇,名曰《史記》,後人稱為良史。 清人謝啟昆有詩詠司馬遷道: 龍門禹穴鬱心胸,世掌天官太史公。 富貴不彰名易沒,是非乃定恨無窮。 李陵禍起悲臣志,壺遂書來憶祖風。 成一家言五十萬,千秋紀傳創元功。 武帝雖怒司馬遷,將他辦罪,後來知他並無私意,複用為中書令,寵倖用事。武帝又想起李陵,因無救兵以致陷沒,心中甚是追悔,對近臣道:「當日應俟李陵兵已出塞,再遣路博德領兵往迎,李陵便可回國。都由預先下詔,以致老將得生奸詐。」 乃遣使慰勞李陵部下生還兵士,並加賞賜。武帝深惜李陵,過了年餘,覆命四將領兵伐胡,就中單遣公孫敖往迎李陵歸國。未知李陵能否歸漢,且聽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