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五回 惠帝子無辜被戮 竇後弟脫險受封


  話說文帝車駕到未央宮,忽有十人在端門口持戟攔住,說道:「天子在內,足下何為擅入。」

  原來此十人乃是看守端門謁者,只因劉興居清官時,未曾曉諭大眾,彼等尚不知天子已經易人,所以向前攔阻。文帝被阻,不得入宮,乃遣人往告太尉周勃。周勃聞信趕來,向謁者說明原因,此十人始各棄戟走開,文席方得入內。陳平、周勃見文帝已入宮中,遂於是夜分遣多人,將少帝義及常山王朝、淮陽王武、濟川王太一律殺死。

  讀者須知惠帝后宮共有七子,除先立之少帝被廢而死,又恒山王不疑、淮陽王強二人早死外,尚餘此四人,如今同日見殺,真是死得冤枉。在陳平、周勃,既滅呂氏,自不能不廢少帝。只因少帝是惠帝之子,呂後之孫,將來長大,必然追究此事,重翻舊案,坐諸人以擅殺之罪,所以要將少帝廢去。但是少帝年幼,並無失德,無故不能廢他,只得說他不是惠帝之子,既說少帝不是惠帝之子,遂連著朝、武、太諸人,都不認是惠帝之子,於是糊糊塗塗,將他們一概殺死,以為斬草除根之計。

  此便是陳平等的陰謀,只可憐惠帝竟因此絕後了。

  文帝既入未央宮,即拜宋昌為衛將軍,管領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巡行宮殿。當晚文帝出坐前殿,下詔大赦天下,到了元年冬十月,文帝謁見高廟,下詔追諡趙王友為幽王,立其子遂為趙王,移琅玡王劉澤為燕王。凡呂後所奪齊楚二國之地,悉數還之。遣車騎將軍薄昭往代,迎接太后薄氏至京,尊為皇太后,入居長樂宮。

  原來文帝奉事太后,極盡孝道,當在代國之時,薄太后有疾,一病三年,文帝躬自侍奉,衣不解帶,目不交睫,飲食湯藥,皆必親嘗而後進,直至病癒始已,以此仁孝著聞。如今立為天子,薄氏竟得為皇太后,也算應了許負之言。文帝元年春正月,群臣請立太子,文帝謙讓再三,群臣力請立子啟為太子,文帝許之。

  三月,群臣又請立皇后,薄太后下詔,立太子母竇氏為皇后。說起竇氏,乃觀津人,父母早卒,家有一兄一弟。兄字長君,弟名廣國字少君。竇後少時,以良家子女,被選入宮為宮人。惠帝時,呂後挑選宮人分賜諸王,每國五人,竇後名亦在內,自以為家在清河,與趙國最近,願往趙國,遂托主管宦官,請其將己名載入趙國五人之列,宦官許諾。誰知事後忘記,竟將竇後名字,誤載代國名下,奏明呂後,已得允准,竇後方知其事,不覺涕泣埋怨宦官,不願前往代國。宦官因名冊業經奏准,不能更改,只得自己認錯,極力勸慰竇後。竇後無法,只得隨眾出宮,到得代國。

  文帝時為代王,見了所賜五人,只有竇後恰中其意,因得進幸,生下一女名嫖,又生二子,長名啟,次名武。文帝本有王后,王後生有四子,文帝未即帝位,王后已死。及文帝即位,王后所生四子,忽然接連病死。當日群臣請立太子,惟有竇後子啟,年紀最長,故得立為太子。母以子貴,所以竇後得立為皇后。又封長女嫖為館陶公主,次子武亦得封王。

  讀者試想竇後當日若得如願,到了趙國,不過做趙王友的姬妾,有何好處?幸虧宦官忘記囑託,將她派到代國,如今竟得立為皇后。可見凡事非人所能預料,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竇後恰正與此語相應。

  竇後既得立為皇后,外家自然也得好處,於是其兄長君,便將家移到長安居住。竇後問起少弟少君,何以不見?長君說是四五歲時,被人誘拐,至今不知去向。竇後甚是懸念,遣人四處訪尋,並無消息。過了一時,少君忽自行詣闕上書認親。

  原來少君被人拐賣為奴,後又轉賣十餘家,流落到宜陽地方。

  此時年已長成,主人命其入山燒炭,與同百餘人一處工作。夜間同就岸下,搭起茅篷住宿。忽有一夜,山岸崩塌,百餘人夢中驚醒,逃走不及,都被壓死,獨有少君一人得脫。自以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遂到蔔肆問卦,蔔人代他蔔得一卦,不覺大驚,說是數日之內,便得發跡,將來定當封侯。

  少君暗自歡喜,果然不過數日,少君隨其主人到了長安,聞得天子新立皇后姓竇乃觀津人。少君被拐時,年紀雖小,卻記得自己本姓及縣名,心想此位新立皇后,與我同姓同縣,莫非就是我姊?想到此處,心中不禁大喜,卻又不敢冒昧,恐防錯認,其罪不小,因在外打聽一番,料得有八九分的實,方敢上書自陳。竇後得書,便與文帝言明,文帝命召少君入見。

  少君此時身為人奴,自然是憔悴可憐,更兼姊弟一別十餘年,如今各已長成,連聲音容貌都不認識,如何辨得真假。文帝便問道:「汝尚記得少時家事否,可說出一二件,看是對與不對。」

  少君道:「曾記在家時,與姊出外採桑,有一次從桑樹墜下。」

  竇後想起實有此事,但尚未能相信,再問少君,更記得別事否。少君又說道:「記得姊被選入宮起程西上之日,曾與我話別於旅舍之中,親自取湯為我洗頭,洗畢又取飯與我食之,然後上路。」

  竇後見說得情真事確,知是其弟無疑,遂與少君相抱痛哭一場,左右近侍,皆為流涕。文帝因厚賜之,命與其兄長君,同在長安居住。事為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所聞,相聚議道:「我輩遭諸呂之難,幸得不死,將來性命,或且系此二人身上。此二人出身寒微,不可不為之先擇師傅,恐其又學諸呂,我輩死無葬身之地矣。」

  於是奏明文帝,選取老成端正之人,陪伴二人,與之同居。果然竇長君、少君得了師友之力,並皆謹慎謙讓,不敢倚借富貴,欺淩他人,因此外間甚有賢名。到得文帝既死,景帝即位,尊竇後為皇太后,封少君為章武侯,其時長君早已身死,景帝又封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此是後事。

  文帝見諸事大定,遂下詔賞誅請呂之功,加封太尉周勃邑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陳平、將軍灌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紀通,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又賞代國從來諸臣功,封宋昌為壯武侯,張武等皆官九卿。

  讀者試想:此次誅滅諸呂,要算是朱虛侯劉章功勞最大。當日周勃雖入北軍,不敢動手,若非劉章殺了呂產,諸呂未易一時平定。如今論功行賞,反被周勃得了首功,劉章受賞甚保其弟劉興居,清官也算有功,並未蒙賞,此是何故?只因文帝知得劉章兄弟欲誅諸呂,如此出力,其意不過是欲立其兄齊王劉襄為帝,若非周勃、劉澤等不肯贊成,文帝安得即位?所以劉澤既得移封燕國,周勃等又皆叨重賞,獨劉章兄弟大受屈抑,可見文帝雖賢,亦不免懷著私意。

  文帝雖已行賞,心中對於周勃,尚覺得功多賞薄,過意不去。便欲命其為相,因見左丞相審食其,平日既無功勞,又無才幹,且是呂氏之黨,不治其罪,已算寬大,如何更任他居此高位?於是意欲將審食其罷免,以周勃為左丞相。誰知右丞相陳平,早已料得文帝之意,遂即謝病不朝。未知陳平是何用意,且看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