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明宮十六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七回 老王爺啖蝗留古跡 小杜宇鬥獅展奇能(2)


  憲宗讀了詩箋,恍然說道:「據詩中的口吻,卻不似王妃,竟是個別有情人的小家碧玉。怪不得她自謂是陝西人,想其間必有一段隱情在裡面。那署名隴西生的,當是她的心上人兒,倘若徹底根究起來,定有什麼豔史情跡存在著呢?」

  憲宗默念了一陣,把詩箋袖在袖內,慢慢地踱出了寢殿,正見王真走來。

  憲宗方要取詩給他瞧,王真已跪著稟道:「秦娘娘的消息有了。」

  憲宗驚喜道:「現在什麼地方?」

  王真說道:「适才接得葭州府的報告,謂自跪誦上諭後,即認真查訪,到了第三天上,便有一個少年書生自稱是隴西生投案。」

  據說秦妃是陝人名芸香,姓華,年十九歲,和隴西生自幼訂有婚約,後被襄王選入王府充襄王妃的侍女。隴西生幾次設法總不獲,有情人成了眷屬。襄王進京,不知怎樣地移花接木,把雲香送進皇宮。聞皇帝已納為妃子,隴西生頗有佳人歸沙叱利之歎。

  忽一天遇見一個黃衣少年,自喻是昆侖奴一流人物。隴西生便把芸香入宮,和自己一段情史,細細說了一遍,黃衣少年便擔承替他取回芸香。說得隴西生似信非信的,和黃衣少年敷衍了幾句。不料少年去後,不到半個月,一天的夜裡居然負著一個大包袱,從屋簷上飛奔地下來,隴西生忙去迎接,那黃衣少年將巨袱授給隴西生道:「快去看心上人吧!」

  隴西生把大包袱打開,見裡面睡著一個絕色的美人,穿著一身的宮妝,星眸微啟,柳腰嬌懶,似十分的困倦,再仔細一瞧,正是晝夜盼望的芸香。

  隴西生這一喜,幾乎連眼淚都笑出來,忙去謝那黃衣少年,已不知他往哪裡去了。只得望空拜謝,疑是神助。及至和芸香敘談,謂那天晚上,與皇帝並枕臥著,忽然覺得昏昏沉沉,耳邊聽得呼呼風響,開眼看時,見你指隴西生立在我的面前。

  隴西生見說,屈指計算,自芸香那天五鼓被失出宮,晚上已到葭州了,才知真個遇見了俠客。如今隴西生聽得朝廷諭旨頒發各處,偵查秦妃失蹤,知道這事隱瞞不過,就來投案自承。

  葭州知州孟鄞見案關盜竊宮眷,情節重大,不敢擅專,於是將隴西生和華芸香秦妃親自械系進都,投柬入兵部。尚書汪直不在都中,由司員轉報知大內總管府。總管太監王真即提訊一過,進宮奏知憲宗。並把隴西生和華芸香關係的前後情形,以及隴西生所供俠客援芸香出宮的經過細述一番。憲宗聽罷,想起了詩箋上的置名和王真聽說的話似合符節,不覺暗暗點頭。便吩咐王真,將隴西生釋放了,華芸香既已有夫,自不便奪人之愛,著令隨隴西生回去擇日成婚,又令襄王祁璿把秦妃的隱情從實回奏。

  這道諭旨一下來,隴西生和華芸香兩人,果然十分高興,就是京師的士大夫也都去探望隴西生,詰詢他和華芸香的情史,仕女們還來與芸香締交。隴西生的寓所,幾乎戶檻為穿。

  一時巷議街談,拿這件事講得到處皆知。隴西生嫌他們麻煩不過,悄悄地乘夜回往陝西去了。

  再講那個襄王祁璿,接到憲宗的上諭,驚得目瞪口呆,別的不去說他,只秦妃的事實,已犯了欺君的罪名。當下忙召謀士柳梅賢進府商議。梅賢說道:「某看皇上,斷不致加罪王爺的,因皇上納幸王爺的妃子,名分人倫兩有乖張,諒來是瞞了太后幹的事。唯王爺如在奏疏上辯白,恐不能得皇上見諒。最好王爺親自進京走一遭,將內容直接上陳,某可保王爺安然沒事。」

  襄王皺眉道:「無故擅離封地,不要獲咎的嗎?」

  梅賢正色道:「王爺只說進京待罪,怎得謂無故?」

  襄王想了一會,覺除此也沒有別法,便進內和秦妃說知,星夜收拾了行裝,把府事托給了謀士柳梅賢,自己匆匆進京。到了都中,適值憲宗禦的便殿,襄王入覲,伏地大哭,自述欺君有罪,把華芸香冒充自己的秦妃進獻皇宮的緣由,據實上聞。

  原來芸香和襄王妃的面貌非常相似,襄王愛她容色酷類王妃,強迫選為侍女。有時芸香和王妃易裝,連襄王都辨不出真偽來,只王妃的粉頰上有一粒小小的黑痣算是區別。倘若粗心瞧看,簡直判不出軒輊。內監黎孫突去王府將憲宗見愛秦妃的話從直敘述,襄王驟聽很是為難,後來忽記起芸香來,就滿口應承。

  過了三天,命芸香改作王妃的裝束送進宮去,憲宗被他瞞過了。萬萬想不到芸香還有情人在外,一出秘劇竟至拆穿。現在襄王直認不諱,憲宗以襄王這個主見倒免卻了自己亂倫之嫌,心裡轉是不過意。所以這時反安慰了襄王幾句,說他此舉頗曉大義,命他安心自回封地。臨行的時候,又賜賚金珠玉帶,錦袍緞匹並外邦進貢來的珍物,及人參十斤,鸞箋千冊,百花釀十瓶等。

  襄王受這樣的重賞,真覺出人意外,那時內監黎孫已升了錦衣侍尉,聞襄王蒙旨獎揄,想自己的官職,是從襄王根本上來的,於是就來走賀。襄王當然謙虛了一番,即日辭行起行起程。他回到河南,和秦妃講起,極感激皇上的厚恩,常想乘間圖報。

  是年河南地方,五穀結實,異常的豐茂,農民以為坐享豐收,樂得人人高歌,家家騰歡。哪裡曉得天災將到,田稻分外起色了些。一天的清晨,猛聽得東南角上一陣黑雲,直向河南飛奔而來。到了頭上,但聞空中若怒潮洶浪,萬馬奔騰,天色也為黝暗無光。人民疑是大雨來了,卻不是下雨,遙望上去,好似天雨冰雹,黑斑點點,上不上落不落的不知是什麼東西。

  百姓們慌作一團,大家閉門不敢出來。

  直到第二天的午晌,天空裡才見清淨,眾人猜三嚷四,擁著一堆,講昨日的現象。有說妖怪經過的,有謂天呈變象的,有幾個農民走過田裡,只叫得一聲苦,不知高低。不一刻,農人愈聚愈多,各人到自己的田中支一瞧,一齊叫起苦來。原來那田裡很豐茂的禾穗,被那蝗蟲齧得斷梗折穡,七零八落了。

  方知昨日清晨似雲似雹的,乃是蝗蟲入境的緣故。農民便攜了網兜等器大家下田捕蝗,誰知越捕越多,弄的滿田都是,甚至樹木竹林上也棲遍了。百姓到此時,不禁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將熟的禾穗給蝗蟲咬壞了,心裡怎的不痛苦呢?只有瞧著田中發聲大哭,田野裡霎時哭聲震地,真是男啼女號萬分傷心。

  襄王在府中聽得外面哭聲大震,親自出來詢問,見是蝗蟲為災,便糾集了無數的鄉民下田捕蝗。襄王也執著布旗督工,捕蝗一斤,賣錢三十文。豈知今天捕去了一萬,明日待生出兩萬來。襄王大憤,叩頭禱天,盡願己身代災,依舊無靈。襄王忿怒極了,大踏步下田中,捉住蝗蟲往口裡亂嚼,吃了有千百隻光景,肚裡脹悶欲絕,不上半天,蝗毒發作起來,襄王就弄的頭青臉腫,竟死在地上了。

  襄王死後,屍身旁外滿棲著蝗蟲,漸漸地愈聚愈多,堆積好似山丘一般,田裡的蝗蟲卻一隻也沒有了。這樣的過了三天,積聚的蝗蟲都化了清水,露出襄王的屍身來。由王府裡收拾起襄王的屍首,一面上章奏聞。憲宗見了奏疏,也十分感傷,諭令照王禮厚葬。河南人民感襄王的賜惠和驅蝗的恩典,就在襄王身殉之處,建起一座廟宇來,叫作朱王廟,後人傳訛呼它作驅蝗廟。從此凡河南患蝗,只要往朱王廟祈禱,蝗蟲便立時消滅。如今廟貌猶存,古跡流傳,春秋佳日,士大夫多登臨憑弔呢。

  憲宗成化十三年,尚書汪直奏請憲宗駕幸林西,效古天子的春秋效獵。憲宗閱奏,自然高興,當即批准。並命汪直領兵三千護駕,鑾輦竟向林西進發,林西本是個荒僻未經開化的野地,山君虎猛獸極多,御駕到半途上,忽然撲出一頭野獅,望著人叢裡亂咬起來,兵丁被傷了五六十人,侍衛也相顧逃命。

  正在危急時,駕前的掌傘杜宇,驀地撇了紫傘,大吼一聲,揮拳直奔那野獅。野獅舍了眾人向杜宇撲來,杜宇急忙閃過,隨手一把將獅子的尾巴抓住了,奮力往下摔去,這時那些兵士侍衛都看得呆了。不知杜宇怎樣地獲住猛獅,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