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明宮十六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十九回 使出島國奇珍異寶 頻創邪教牛鬼蛇神(1)


  卻說建文帝更名應文,汪秋雲改名應雲,立時命內侍剃去髮髻,改裝做了出家人,一僧一尼,收了度牒和銀錠,依了朱書所說,從鬼門裡出去。這個鬼門,在內城的太平門內,是修理禦溝時所進出的,門高不過三尺,寬只得尺餘,人若經過,必傴僂著側著身而出。這時眾臣之中,還有侍郎廖平、金焦、檢討稍亭,中書舍人梁忠節,欽天監正王芝臣,鎮撫牛景等十餘人,見建文帝要出走,便一齊伏地痛哭。建文帝也垂淚道:「你等也不必傷心,只將來好好地去侍候新君吧!」

  梁忠節聽了,大叫臣願舍生報國,說罷一頭撞在石柱上,腦漿迸裂而死。

  建文帝看他,點頭歎息。忽然真妃來牽住衣袖大哭道:「陛下去了,遺下臣妾怎樣呢?萬祈指示。」

  建文帝憤憤地說道:「此刻還是顧你們的時候嗎?」

  說時指著宮後的眢井道:「你如無可依歸,這便是你歸宿的地方了。」

  真妃即翠兒聽說,忙跪下謝了恩,立起來奮身望著井裡一跳,可憐鮮花般的美人,霎時玉殞香消了。建文帝目睹著這種慘狀,又忍不住下淚。霎時眾臣無不放聲痛哭。建文帝方待回身出門,忽內監報宮中火起,馬皇后自焚了。最可憐的是建文帝的長子文奎,其時只有七歲,也隨著他母親葬身火窟。建文帝聽了內監的話,反倒弄得不哭了,只說了兩聲:「好!好!這是帝皇家子孫的結果!」

  那相隨的諸臣,誰不是嗚咽欲絕。鎮撫牛景牽住建文帝的衣袂,叩頭流血道:「愚臣願隨陛下同去。」

  侍郎金焦也說要去,建文帝說道:「眾卿忠誠相隨,令我非常感激,但我已做了出家人,況在逃難的時候,人多了反覺不便,我此行若得安身之所,再來招你們前往就是了。」

  牛景和金焦抵死不舍,建文帝只得允許了。

  於是建文帝在前先出了鬼門,秋雲跑在後面,最後是金焦和牛景,末後便是廖平等一干人在後相送。建文帝到了鬼門外,那裡便是禦溝的河埠口,由王芝臣去找了一隻小舟來,建文帝上了小船,又扶秋雲下去,接著牛景、金焦也下了船,眾臣又在河埠口相對大哭了一場,那只小船便慢慢地蕩開埠頭,漸漸到了河的中央。不上一刻工夫,只見那煙波浩渺,那只小舟已去得無影無蹤了。廖平等呆呆地望了半晌,始零涕自回。各人到家裡閉門不出,後來一個個被燕王假罪誅戮。

  當下建文帝出鬼門時,燕王的北軍已攻破了皇城,朱能、張玉攻入東門,守城的安王和谷王見東門火起,正在驚疑,又見宮中也火光燭天,知道大勢已去,便開了南門迎接燕王進城。

  城中的百姓多半望西門逃走,恰巧張武、邱福的兵馬沖來,被北軍亂殺一陣,殺傷了人民無數。有的還紛紛閉門,算得拒絕的意思。燕王瞧在眼內,心上大怒,幾乎下令屠城,虧了朱能、邱福等力諫,才諭知將士把閉門的百姓,一齊捕來斬首號令。

  燕王同了安王、谷王並馬入城,到了五城兵馬司署中暫駐,又下令撲滅了東門及宮中的餘火,出了安民的手諭。

  那一班負恩忘義,熱心利祿的官吏,聽得燕王進城,便都冠帶來見。燕王首先問道:「少帝建文現在什麼地方?」

  兵部尚書袁鏡答道:「當宮中火起時,想少帝已自焚了。」

  燕王故意長歎道:「俺此番興兵,原為救國靖難,清除奸臣起見,所以行軍終豎著白幟,此心可表天日。無如少帝不諒,竟爾身殉,教俺怎樣對得起祖宗呢?」

  說罷也流下幾點淚來。便令學士張肅撰起祭文,燕王親自帶同將士,到宮中來祭建文帝,由張肅朗讀祭文。讀畢,燕王伏地放聲大哭,諸將在旁也無不流涕。燕王祭罷,命就瓦礫場中尋那建文帝的屍骨,誰知骨殖很多,也分不出男女,更不識哪一副是建文帝的,只是胡亂找出兩副來,算是帝后的遺骨,葬以帝后的禮節,也葬在孝陵,但不曾追贈諡號。直至清代的乾隆年間,方追封為恭閔惠皇帝。

  燕王這時巡視了宮殿一周,見金碧輝煌的皇宮大半成了瓦礫焦土,只有那奉天殿、謹身殿、文武樓、武英殿、仁壽宮、萬春宮不曾毀去,好在高皇帝的諸妃也都逝世,各宮本來是空著的。

  燕王看了一遍,不禁也點頭歎息,隨即率領著眾臣,仍回到兵馬司署中,一宿無話。

  第二天的早晨,燕王升了軍帳,大犒軍士,又命設起慶功宴來,和有功的諸將開懷暢飲。正吃得興高采烈,尚書茹常首先俯伏叩頭勸進。諸臣也順水推船,齊齊地跪在地上,勸燕王即日登了大寶。燕王命諸臣起身,自己便執杯說道:「俺舉兵靖難,志在除奸,今少帝捐軀,俺已負罪祖宗,況天下之人,必將疑俺威逼少帝,使俺永蒙不臣之惡名,所以這個大位,俺決不妄想,列位還是別選賢能吧!」

  茹常忙跪陳道:「殿下乃太祖嫡嗣,功德薄於海內,正宜應天順人,早登大寶,以副眾望。」

  茹常說猶未了,侍禦王朗、刑部主事黎天民、禦使欽宏、尚書江太玄、少監周忠、將軍馮翔等都跪下來奏道:「茹常之言,正合天心,望殿下勿再固辭。」

  燕王見眾口同聲,知道時機不可失,便也答應了。眾臣齊聲歡呼,便擁著燕王登奉天殿受賀,群臣三呼禮畢,分班侍立。

  於是由燕王下諭,改是年建文四年為永樂元年,冊立德配徐氏為皇后,長子高熾為東宮。又大封功臣,晉朱能為成國公,張玉為韓國公、邱福為淇國公,張信為隆兵侯,房寬為思恩侯,張武為成陽侯,丁勝、龐來興均晉伯爵。又封次子高煦為漢王,幼子高燧為趙王。又下諭即日祭告太廟,大赦天下。又封解縉為侍讀,楊士奇為編修,楊榮為修撰,入直機務,時定為內閣。

  又命編修黃淮,胡廣入直文淵閣。又捕齊泰、黃子澄等盡行殺戮,並誅九族。又傳諭複了安王、谷王等封地,下令洗宮三天。

  那時燕王即登了大位,心裡懷恨著建文帝,把他舊日的大臣統加重罪,有的還置之大辟。又疑建文帝不曾焚死,消息傳來,說建文帝逃往海外去了。燕王想斬草除根,便下密諭,命各處的地方官認真偵緝,那建文帝卻隱名埋姓,始終沒有被他們獲住。直待燕王崩後,太子高熾即位,建文帝方才入京,不過這是後話了。

  再說燕王篡位,便是歷史上的永樂帝,又稱為成祖,又稱太宗。當他初崩時,諡為太宗文皇帝。到了嘉靖年間,又改廟號為成祖。這太宗皇帝的為人,英明果斷,極似太祖。所以太宗在位,群臣不敢蒙蔽。但他疑建文帝在世,心上自覺不安,又聽得他逃往海外,便差了宦官鄭和、王景等,假名出使海外,實是暗中探訪建文帝的蹤跡。那鄭和、王景奉了上諭,督造起幾十隻大戰船,帶了五萬名健卒,沿海起程,經過了福建、浙江等諸海島,竟至南洋四處尋覓,並無建文帝的影蹤。

  鄭和和王景商議道:「這番咱們尋不著建文帝,怎樣地去複旨呢?」

  王景答道:「俺瞧海外的島國很是不少,莫若借著上諭,詔他們歸誠天朝,倒也未嘗不是功績。」

  鄭和大喜道:「這話有理!」

  於是領著五萬兵士揚帆望各海島進發。第一處到了三佛齊國,國王劉彰義,本是山西人。聽得天朝的使者前來,又見他帶著大兵,那三佛齊國只是一個小島,連軍民人等,一古腦兒還不滿三千人,當然不敢抗拒,國王劉彰義親來迎接,又大排筵宴,款待鄭和等。鄭和在三佛齊國中住了幾天,勸他入貢,劉彰義一口答應,臨行時還送了鄭和、王景等許多寶物。

  鄭和離了三佛齊國,又到巴拉望島。那裡的國王名叫亞尼,為人短小精悍,生得紫髯碧眼,十分地兇惡。他聞知有什麼天使領兵前來,亞尼大忿道:「俺和天朝從沒往來,又不曾有干犯他們,卻帶了兵來威嚇俺嗎?」

  登時就張號集隊,亞尼親督著兵土來禦鄭和,鄭和也憤道:「咱們所經的島國,誰不望風歸順,這裡小小的海島,倒敢來抗天兵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