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明宮十六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二十八回 叛北平燕王舉白幟 入空門建文遁紅塵(2) |
|
不上半月,各處紛紛報捷。警耗和雪片一般傳入京中,建文帝大驚,即時召集文武大臣,籌議討燕計劃。當下拜老將耿炳文為大元帥,統兵十萬,以甯凱、李堅為先鋒,星夜起兵,浩浩蕩蕩地殺奔北方而來。左丞相齊泰,恐兵力尚嫌不濟,又命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成、都指揮盛庸、潘忠、徐貞、楊松、陳文安等領兵五萬,在後接應。又令王宇暉為運糧總管,專一接濟糧餉。燕王打聽得南兵眾多,不敢輕進。 那耿炳文領著十萬大兵,在滹沱河隔岸屯住,也不向北軍挑戰。在耿炳文的意思,欲暗遣鐵騎去抄襲燕王的背後,待北軍心慌退去再渡河追擊。耿炳文部下副將張達,原系北平人,便棄了炳文來投降燕王,把耿炳文的謀劃與軍中虛實一齊和盤托出。燕王見說,驚得面如土色,忙起謝張達道:「得將軍來此,是天助俺成功。倘耿炳文這般詭計,若非將軍見告,俺這裡必然全軍覆沒了。」 於是立加張達為都指揮,又派了十幾個細作,趕往京中捏造流言,說耿炳文停軍不進,是得了燕王的賄賂,意在觀望,左丞相齊泰得了這個消息,忙來奏知建文帝,下諭催耿炳文火速進兵。耿炳文接著上諭,不覺長歎一聲道:「君主不明,權臣當國。將帥為人掣肘,吾輩恐沒葬身之地了。」 說罷便下令,渡河進剿北軍。 原來耿炳文本已派了先鋒李堅偷襲燕王的背後,這時也等不到雙方並進了,只得單獨渡河來和北軍交戰。那燕王見南兵旗幟亂動,知道建文帝必信了流言,逼迫耿炳文出兵,諒來早晚要渡河了。便吩咐朱能領兵去埋伏河邊,張玉在後接應。又命龐來興領兵一千去上流埋伏了,只是擂鼓呐喊作為疑兵。又令丁勝引兵五百去守住滹沱河河沿,望見南兵渡過一半,就鼓噪起來奮力殺出,自有大兵來接應。丁勝、朱能、張玉、龐來興等都領兵去了。這裡燕王親率三軍準備交戰。 那耿炳文都著兵馬正在濟河,忽聽得上流人喊馬嘶,炳文猛然道:「咱們渡河,須防北軍截擊。」 先鋒甯凱道:「我兵多北軍十倍,諒北軍也沒有這般膽量。」 耿炳文道:「素聞燕王好武,用兵如神,不可不預備。」 說猶未了,上流鼓聲大震,喊殺連天。南軍忙整戈待戰,卻又不見一人,大家疑惑了一會,依然渡河。上流喊聲又起,鼓聲複鳴,南兵急來看時,連鬼也沒一個。寧凱大笑說:「這是北軍的詭計,他不敢和我對敵。 只把疑兵來嚇人罷了。」 兵士們聽了,也一齊笑起來,竟大著膽渡河。將至一半的當兒,河沿上呐喊聲大起,丁勝領著五百軍士望河沿上殺來,寧凱便分兵迎敵,一面繼續渡江。不提防河邊朱能殺出,上流龐來興殺來,後面張玉又殺到,南軍這時手足無措。耿炳文雖然老將,因誤信寧凱的話說,也失了指揮的能力。 正在為難時,北軍陣後塵頭大起,燕王自領三軍前來接應。 南軍其時早沒了紀律,只紛紛棄戈逃命。耿炳文獨立陣前,連斬牙將六員,仍是喝止不住。寧凱見不是勢頭,回身便走,南軍大敗,落河死者無數,不及過河的便向北軍投誠。燕王領著兵馬,乘勢大殺一陣,真是屍橫遍野,流血河水為赤。北軍正在追殺,南軍的後軍,吳高、吳成等趕至,燕王見來了生力軍,恐眾寡不敵,隨即鳴金收兵。 這一場的大戰,殺得南軍魂喪膽落。敗兵的消息傳到京中,建文帝十分憂懼,因召丞相齊泰進宮,建文帝歎道:「耿炳文隨高帝出征,也算一員名將,今天卻敗在北軍手裡,他們的兵力也可想而知了。」 齊泰奏道:「耿炳文年衰昏憒,本已不足恃。臣薦一人,有文武全材,可以破得北軍。」 建文帝問是誰,齊泰答道:「便是那李景隆。」 建文帝說道:「卿既保薦,想無謬誤。」 於是即拜李景隆為征北大將軍,領兵五萬去替耿炳文回來。那時耿炳文在滹沱河敗後,駐兵楊樹堡猶未進兵,恰好李景隆到來,耿炳文以李景隆是後輩,心上很是不悅,即草草地交了印綬,帶了十幾個親兵匆匆回京。那李景隆接收了兵馬糧草,自準備和燕王開兵。 燕王聞知耿炳文去職,卻調了李景隆來領兵,不禁大笑道:「老將耿炳文頗曉兵法,俺尚有三分畏懼他。今換了李景隆這小輩,俺卻不怕他了。」 南軍自調了主將,軍士早已離心,況李景隆用兵,遠不如耿炳文,第一次出兵便被燕王殺得大敗,以後屢戰屢潰,二十萬大兵死傷過了半數,銳氣喪折殆盡。先鋒甯凱,死在亂軍之中。還有耿炳文差去暗襲燕王背後的李堅,也被燕王擒住了。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志先後遭擒,不屈被殺。都指揮盛庸敗走,徐貞陣亡,陳文安投河自盡,楊松兵敗在逃,潘忠和顧盛兩人爭奪先鋒,自相殘殺。南軍的營中,將佐死亡,好好一座大營,弄得落花流水。李景隆也自覺無顏,看看兵敗將喪,便自刎而死。燕王乘勢長驅直入,各州郡多望風歸順,這話且不提。 再說建文帝自登極後,冊立德配馬氏為皇后,翠兒晉為真妃,追贈黃香菱為貞妃,把鐘山的墳墓重行修茸一番。又替她立祠塑像,春秋祀祭。還有那個汪秋雲,建文帝幾次要立她做個皇妃,秋雲只是不答應。有時追得她急了,她終是淚汪汪地說道:「陛下如果欲相逼,妾唯以一死報知遇罷了。」 建文帝見她矢志不移,越覺得敬重她了。越是敬重也就越愛,那秋雲卻只是淡淡的,任建文帝怎樣用情,秋雲還是這般。而且她常常對建文帝說:「妾和陛下,算是神交,也是風塵的真知己。」 建文帝聽了,面子上是很贊成她,心裡終不以為然。但秋雲的志不可奪,這也是樁最沒法想的事。那時節燕王率領著強兵猛將,一路破德州,陷大名,又詐入了大寧城,逐去甯王,命大將潭淵、房寬襲取了松亭關。又令都指揮邱福、張武去取了永平真定,一路行軍所致,勢如破竹。 不到半年工夫,北軍已取了鳳陽、淮安諸郡,徽州、寧波、蘇州、樂平、永清等地也相繼失守。警報飛達應天,偵騎絡繹道上。都是報北軍得勝,南兵敗績的消息。南軍的甯統帥盛庸,副帥何福,連失各地,大敗回京,來建文帝面前請罪,建文帝歎道:「這事不幹卿等,實朕不德所致。」 說著不禁流下淚來。 不多幾天,忽聞燕王大半渡江,統領陳植率兵相抗,被部下都司金成英殺了陳植,投奔燕王,燕王便破了江陰,陷了鎮江。朱能攻進蘭陵,張玉領著健卒,直抵應天。燕王自領大軍隨後也到。這時應天的城下,大兵雲集,東門有張玉、朱能的兵馬,西門是燕王次子高煦的兵隊,南門是潭淵的軍馬,北門是張武、邱福的兵馬,正中是燕王的大營,左是龐來興、丁勝的禁軍,右是鄒祿,馮顴的騎兵營。 建文帝登城瞭望,但見北軍營中,火光燭天,相照不下百里。兵士刁鬥畫角之聲,震喧達於霄漢。建文帝不覺吃驚道:「燕軍勢大如此,怪不得南兵屢敗了。」 編修方孝孺奏道:「目下北軍銳氣正盛,京城雖有大兵二十萬,似不可力敵。為今之計,直令城外百姓拆去房屋,搬運木料入城,並力上城守禦,一面陛下即頒詔四方,舉兵勤王,等待各處義師會集,就不怕他了。」 建文帝聽說,下諭百姓一例拆房,遷進城中。誰知一班百姓,大都不願搬遷,一聞到諭旨,便各自放火攻房,竟逃往別處去了。建文帝見了,又長歎幾聲。還有那勤王的詔書,頒發下去,雖有幾處勤王師前來,都被燕王用計襲破。 建文帝沒法,命谷王、安王到燕王營中講和,願割地息兵。 燕王不應,仍令兵馬攻城。看看外城已陷,內城人心惶惶,建文帝大哭道:「朕不曾負于燕王,他卻如此相逼,承祖宗託付之重,今日只有以身殉國吧!」 說畢拔劍自刎,內學士宋景忙攔住道:「陛下且慢,臣憶高皇帝在日,嘗把一鐵櫃懸在謹身殿后,並囑咐內務總管保守,須等子孫患難迫急時開看。莫非中有妙計,陛下何不一試?」 建文帝聽了,也想起這件事來,忙叫總管把鐵櫃取至。 打開來瞧時,卻是僧衣僧帽兩套,度牒兩張,白銀十錠,剃髮刀一把,朱書一紙,上寫著一行道:「游僧兩名,應文應雲。白銀十錠,速出鬼門。」 建文帝看了,歎道:「朕年號建文,牒上名叫應文,是大數已定,明明叫朕出家了。只是不知應雲是誰?」 其時汪秋雲已從密室中出來,聽得建文帝的話,忙跪下來說道:「妾名秋雲,正是應雲了,就陪著陛下出家吧!」 建文帝呆了半晌,便命內監把自己和秋雲的發剃去,改了裝束,悄悄地逃出鬼門去了。要知後事怎樣,且聽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