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洪秀全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七回 曾國藩會興五路兵 林啟榮盡節九江府(3)


  此折既上,洪秀全仍放心不下,乃與諸臣計議。成天豫進道:「忠王向來鞠躬盡瘁,如諸葛武侯所謂死而後己!此次不遽回軍,彼必有深謀,或料金陵未必便危;或料敵人只以虛攻金陵為牽涉,故留鎮皖南,為兩面照應耳。臣等當力顧天京大局,大王不必多慮也。」

  洪秀全聽罷不答。洪仁達道:「李秀成部下數萬人,又為五軍主將,百萬大兵俱在其手,兵權太重矣。若無異心,是國家之福;倘意圖不軌,誰能制之!今彼聞召不回,於君臣之義已背矣,忠臣豈如是乎?」

  蒙得恩道:「福王之言差矣!忠王苟有異心,豈待今日,願大王勿信此讒言。今天京兵馬既多,糧草又足,何懼勝保?以忠王不肯回軍,必有高見。且天京大局,臣等自問亦足以撐持,又何必勞忠主往返乎?且臣弟更有一言:以吾國之有忠王,類如擎天一柱。若東有事則調之往東,若西有事則調之往西,反中敵人奸計耳。今請由忠王留鎮皖南,臣與成天豫願保天京,倘有差失,甘當死罪。」

  洪秀全聽至此,意似稍解,不料洪仁發大怒道:「汝等謂天京有失,願當死罪,但恐天京失時,治汝罪亦不及耳!」

  洪秀全聽罷,不作答言。蒙、成二人嗟歎而出。蒙得恩乃暗謂成天豫道:「亡國者其安、福兩王乎!天王惟念親親之義,不加罪責。而彼二人,乃益逞其威,詢私好貨,進讒妒賢,安得不敗?自今以往,吾等不知死所矣!」

  說罷互相歎息。

  自此洪秀全亦把召回李秀成之議,暫作罷論。不想十餘日後,勝保及德興阿、都興阿三欽差已會合人馬,共約六七萬人,號稱十余萬,共攻金陵,分東西北三路齊進。天京得了只個消息,大為震動。蒙得恩乃與成天豫,力籌捍衛之策,及分佈人馬,分道守險;複依秀成號令,以松王陳得風領二萬人扼守雨花臺;並令各路人馬不離天京附近,以備緩急;又令蘇招生、陸順德將水師移在金陵內河遊弋,以壯聲援。蒙、成二人以為佈置完密,可以安洪秀全之心,即可以罷召回李秀成之令。不意東路又飛報急事:清廷以前任江蘇巡撫薛煥,駐上海辦理交涉,購借新式洋槍,以應轉運;而以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會合各路進攻蘇常一帶,特來告急。

  洪秀全聽得,又吃了一驚。那洪仁達更以為金陵危險,李秀成既擁重兵,非調秀成回京不可!洪秀全自無有不從,立即降諭飛召李秀成回軍。那秀成此時仍不欲遽回,再陳金陵險固,萬無一失,不宜回去。洪秀全那裡肯從。一連數日,連發幾道敕詔,催李秀成回軍;末後一詔更為嚴厲:謂李秀成擁據重兵,坐視天京不救。秀成乃無可奈何,一面佈置皖南各路,複囑林啟榮鎮守九江一地;並命侍王李世賢,須駐兵九江附近,以為聲援,始傳令班師,直回南京而去。

  且說曾國藩會合五路大兵,為攻取九江之計,至是乃探得李秀成全軍已回金陵,乃與各路水陸並進。仍讓鄂督官文為主將,沿長江而下;曾國藩先以本部人馬,由建昌起行,先奪了南康府。侍王李世賢本欲往救,卻為左宗棠所牽制,移動不得。曾國藩遂奪了南康,複以知府沈葆幀駐守。乃規畫將攻九江時,正是三月將盡,天氣晴和,正合用兵。適接官文來書:欲以四路分攻四城,而以水師為助。曾國藩以為不然:以林啟榮精悍得人,語雲困獸猶鬥,況勇如林啟榮乎?遂改令只攻三面,留東路讓林啟榮逃走。於是鄂督官文與諸將攻西路;曾國藩與諸將攻北路;胡林翼、李續宜與諸將攻南路,以水師為會攻。計劃即定,準備出發。

  及九江太平守將真天侯林啟榮聽得消息,謂左右道:「清兵此來,不啻以全國大兵與吾決生死矣!不特五路之眾,大兵十余萬,戰將百余員,為爭九江;即用以牽制各路者,亦皆為九江。彼以全國之眾,以爭吾一九江,吾此次若能破之,彼此後再不敢正視九江矣!諸君立功,盡在今日,各宜勉之。諸君不負吾,吾亦不負諸君也!」

  左右聽得,皆為感動。林啟榮知此次戰事,必然利害,乃先行表告金陵,即商議應敵。正在籌議間,已報官文、曾國藩、胡林翼、李續宜及水師楊彭等將,已各路齊至。林啟榮即率兵登陴守禦:傳令以洋槍從遠擊之,休令敵兵近城。部將李興隆問道:「昔者九江屢次戰事,將軍皆調兵於外,另內外夾攻。今獨主內守,不主外戰何也?」

  林啟榮道:「兵法不能執一。此次敵兵太眾,即調兵於外,亦不能制之;故不如以全力守之耳。」

  李興隆又問道:「前破塔齊布,乃故令縱之近城;今必從遠擊之,不令敵兵逼城下,又何也?」

  林啟榮道:「塔齊布兵少,且志在暗襲,吾故將計就計,因其意其用之;今官、胡等以十餘萬眾,若一經近城,彼將開地道、埋地雷矣!是以從遠擊之。此時勢不同故也!」

  李興隆聽得,大為嘆服。正說話間,已報敵兵大至。曾國藩從南路攻來;官文從西路攻來;胡林翼、李續宜從北路攻來,並會同水師夾攻。為水陸並進,各路人馬不知多少,惟聲勢甚大,已將至城外矣!林啟榮聽了,卻令九江水師,固守濠道,不宜遠攻;所編划艇,俱阨城下水道,以防掩襲。即令陸軍以火器拒戰,每六十人為一隊,以二十人持火器,以二十人施放排槍,以二十人司放巨炮。時林啟榮早知敵人屢窺九江,已從上海與洋人購得槍炮。故所用槍炮,亦多新式。林啟榮複與諸將衣不解帶,手不離旗,指揮諸軍抵禦;又令軍士各備乾糧,晝夜禦敵,不准退後。時三月二十九日,天有微雨,清欽差官文與諸將齊出,且攻且進,以逼府城。那林啟榮下令遠者炮擊;行近時即放洋槍;再近者即拒以火器。

  自辰至午,清兵各路共傷死者八千余人,絕不攻得九江要害。官文乃傳令暫退,以林啟榮所用槍炮,多新式利器,反受吃虧,正要另籌別計,李續宜道:「我眾而彼寡,我攻而彼守,自宜分兵輪班,不住攻擊,使彼應接不暇而後可,此李秀成攻六合法也。」

  官文以為然,於是分兵為兩班。次日改以巨炮為前驅,鼓噪而進。不料林啟榮亦知此次清兵以全力到來,志在必克,非一二日戰事可了,自不應疲其兵力,故亦分兵為西班,輪流拒守;另招鄉兵為工程隊,以備城垣若有損壞,好隨時修輯;又分兵守險,以為犄角。到次日清兵又複至,沿途不發槍,只從遠發炮攻城。

  那林啟榮卻早已準備在先:預將城垣增加堅厚,此昔日城垣加高五尺,厚八尺;以軟灰雜以碎石,築城堅固;並植以野草,使日益堅實。外垣鋪以棉花,外罩鐵網,以禦炮彈。城垣複掘長濠,深逾一丈五尺,闊逾二丈,所有外攻的炮彈,既遇棉花,自然不著城垣要害,且炮彈更從鐵網,瀉於濠中。故九江城垣,號為至堅最固。時清將官文、曾國藩等,憤前日之敗,折去八千餘人,及次日進勢愈猛。官文並檄告諸將道:「是役無論生死,務要拔九江險要,則長江敵壘可覆,一勞永逸,是所望于諸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