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故宮外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三回 安維峻軍台效力 李鴻章全權議和(1)


  話說光緒帝見了手諭,知太后大怒,安維峻命恐難保,命太監快傳翁同龢入宮,問有何策,可保安禦史的性命。翁同龢奏道:「皇上若要保全安禦史的性命,以臣之見,不如趁著晚膳後,立下一旨,將他革職,發往軍台效力,太后自然不追究了。」

  皇帝道:「翁師傅所見甚是。」

  翁同龢退出後,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諭雲:

  近因時事多艱,凡遇言官奏事,無不虛衷容納,即或措辭失當,亦不加以譴責。其有軍國緊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后懿訓遵行,此皆朕屬恭求治之心,天下臣民,早應共諒。乃本日禦史安維峻呈進封奏,托諸傅聞,竟有皇太后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天下之語,肆口妄言,毫無忌憚,若不嚴行懲辦,恐開離間之端,安維峻著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以示儆戒,原摺著擲還。欽此。

  次日皇帝至太后宮中,跪請聖安,將這一道諭旨,進呈太后御覽,太后看了冷笑道:「太便宜那姓安的了,不過姓安的話,也不盡無因,李鴻章真有些靠不住,區區一個小日本能有多大的利害,竟敢反抗天朝。明天我派桂祥帶領神機營,馳往山海關,相機勸辦。不必受李鴻章節制。」

  皇帝不便說什麼話,只得退出,便傳翁同龢到上書房,皇帝對翁同龢問道:「李鴻章究竟如何,朕在深宮,不知真相,次日派翁師傅到天津一行,調查明白,再行面奏。」

  翁同龢領旨。第二日便上天津去了。到了天津,住在楊房裡,派人到各處一調查,才知日人槍炮,都是新式武器,我國兵心不振,將帥不和,所以屢次戰敗,翁同龢探明之後,心非常憂慮。次日忙著又去拜李鴻章,李鴻章聞翁師傅來見,忙出迎接,先跪請聖安畢。當即將翁同龢,請到內書房,分賓主坐下,寒暄已畢,翁同龢便將安禦史密奏,將說宮何勾結外人太后震怒,皇帝保全的話,說了一遍。李鴻章忙向上叩頭,謝過聖恩。

  翁同龢問道:「宮保對於這一次的戰事。打算怎樣辦呢?」

  李鴻章歎道:「軍心不振,將帥不和,進既不能,退亦不可,鴻章雖有報答聖主之恩,實無維持大局之法,請中堂回京,代奏皇上,最好准臣乞休。以免貽誤大局為是。」

  翁同龢道:「宮保這就不是了,宮保受今上之恩,不可臨難思退,宮保有何高見,不妨開誠佈公,與同討諭,同明日回京覆命,定將代呈聖上。宮保若慮有危險,同敢以身家性命擔保。」

  李鴻章見翁同龢言出至誠,連忙作揖道:「中堂既肯庇佑鴻章,鴻章感激之餘,豈能不說,如今若戰,必不能勝,不如謀和,尚是中策。但鴻章若提議主和。又要予他人以口實說鴻章私通外國了。」

  翁同龢道:「大臣謀國,不避嫌疑,皇上聖明,亦不為謠言所動,宮保倒不必多慮,不過和議,又應如何著手呢?」

  李鴻章道:「可仿照戰時國際公法,先知會敵人,令其停止攻擊,然後派全權大臣會議,總之疆土或可保全而賠款則恐不能免了。」

  翁同龢道:「此端一開,各國必然更為欺我,勢必將我國視為弱邦,又豈是國家之福呢?」

  李鴻章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古人說,多難可以興邦。這一次我國雖然吃虧,但是候大局平定之後,再行變法維新,以求自強,取外國之長,補我國之短。十年以後,就可以復仇雪恥了。」

  翁同龢點頭道:「宮保高論,同不敢揣度高深,明日同回京,奏明皇帝再議。」

  李鴻章也不敢往下說。就留翁同龢午膳,飯罷,又邀翁同龢前往大沽,閱看軍隊及炮臺等處。第二天,翁同龢回京,奏明皇上,皇帝又奏明太后,太后怒道:「李鴻章糊塗透了。翁同龢也與他一般見識,真是可恨,非將李鴻章撤任不可。」

  皇帝再三勸住,太后道:「就不撤任,也要懲治一下,先將李鴻章的頂戴摘去,叫他帶罪立功,我明天就派桂祥帶兵去應戰,桂祥是我的同胞兄弟他能不替我賣命去打嗎?」

  皇帝不敢再奏,忙告退出來。趕回上書房,翁同龢這時尚在上書房內。皇帝便將太后大怒,要撤李鴻章的任等語,告訴翁同龢。又寫了一道密旨,命翁同龢明日再到天津去一次,安慰李鴻章,叫他安心任事,需輕輕給他一個小處分,先平太后的怒,然後徐圖辦理,翁同龢答應退出。

  次日,翁同龢就詐稱有病,請了十天假,微服出京。偷偷地從通州到天津去,秘密見了李鴻章,安慰了一番,然後取出密旨,交李鴻章閱看,李鴻章跪讀道:「現在時事艱難君臣一心一德始能挽此危局。李鴻章忠誠素著,希共勉之,此諭。」

  李鴻章看了一遍,起來對翁同龢道:「請中堂代奏皇上,臣願以死報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