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才子佳人 > 嶺南逸史 | 上頁 下頁
第六回 尋二僕上山受困 約三事梅英解圍(1)


  詩曰:

  不是神仙窟,勞君解佩纕。星岩留織女,營室困裴航。
  戰苦三章約,盟灰五虎娘。人情真險巇,難禁九回腸。

  話說李公主送逢玉至關外,叮囑逢玉見了姑娘,必須回轉山寨,再起身東歸,逢玉應諾而別。公主轉到順正堂,喚進一個把總,姓盤名為連,吩咐道:「我有書二封,白銀二百兩,大緞壽衣二襲,差爾送至程鄉縣桃花村,獻與吾公姑黃太公,爾便住在彼處,待姑爺到家,一同奉迎太公太婆車駕到山供養。于路小心毋忽。」

  盤把總領命出來,挑了兩個健步,背了包袱,自己穿了八耳麻鞋,跨了腰刀,起程望程鄉而去,今且按下不表。

  且表逢玉別了公主,主僕三人取路望德慶州來。已到廣利,黃漢問道:「相公還是走路,還是搭船?」

  逢玉道:「這裡是上水,搭船甚遲,我心甚急,路上走罷。」

  三人遂取路上來。不則一日,已到德慶州,道旁籬笆中有一個長者,屈著腰在那裡鋤地,逢玉跳下馬來,躬身問道:「借問老者,這裡到大紺山還有多少路程?」

  老者抬頭把逢玉上下看了一看道:「相公要到大紺山何干?」

  逢玉道:「晚生有個姑娘在那裡,要去探問一番。」

  老者搖首道:「遠是不遠了。」

  逢玉大喜道:「今從那條路去?煩長者指示一二。」

  老者指道:「向西行數十裡,至錦石山,渡海到南江,循六都水口行三十余裡至石夾,穿過雲攬便是大紺山了,只是亂石叢箐不甚好走。」

  逢玉謝了,遂望錦石山來。一路土山綿亙,行了數十裡,忽見一柱石,拔起如削,高百餘丈,狀若兜鍪,旁無附麗,萬蕊千葩,爛若丹霞。逢玉便以鞭指道:「此就是錦石山了!」

  黃漢二人忙舉首望去,真個金裝玉琢,五彩紛披,後人有個銘兒,做得甚好,附志於此,以資觀玩:

  遽惟天柱,實砥牂牁。萬里南瀆,至此無波。效靈漢室,臣服王佗。蠻椎大長,罔敢稱戈。
  大夫奉使,來指山河。梅關擁節,桂嶺鳴珂。肅心致禱,步障婆娑。已刑白馬,遂表青螺。
  蒲桃宮錦,覆布岩阿。植花代繡,五彩破陀。木棉烽火,石乳酥酡。斑騅容與,蠻女謳歌。
  存神過化,精爽相摩。金裝寶劍,留與煙蘿。頰消越霸,永棄秦苛。一峰鼓舞,五嶺包羅。
  金標共峙,銅界誰過。舟乘青雀,潭泛白鵝。來斯秩禮,牲醴孔多。山神獻異,奇蓄紛葩。
  果騮雙脊,魚翠於窠。一群馬鹿,三尺雞駝。收香作室,吐綬爭柯。綠毛倒掛,清響相和。
  狸呈玉面,蝶弄修蛾。瘴消青草,煙墜紅荷。芙蓉九迭,為爾哦蛾。西南作鎮,奠此江濤。
  由漢迄明,岩岩瞻爾。神廟初年,蠻瑤蠭起。助賊凶威,妄遭讒毀。大藤已誅,永清瀧水。
  建縣東安西寧,開疆十裡。維爾之功,盤瓠披靡。花角洞酉,白衣山子。刀稅咸輸,黃龍水矢。
  藤弦響絕,銅鼓聲死。水口羅旁,險隘無比。爾作塞門,咽喉扼彼。萬嶂盤回,千峰綱紀。
  蒼翠如濡,雲霞有喜。錫名華表,大書山史。字渥丹砂,擘窠誰似。王表岩岩,翠屏幾幾。
  削成四方,茫無首尾。崧台為終,都嶠為始。羅定之宗,所以禋祀。並為漢臣,築宮其址。
  重貺山靈,千葩萬蕊。以薦大夫,以惠士女。

  黃漢看了大為奇異道:「怎麼這個山峰,遍岩穀都是花卉?好看得緊!」

  逢玉道:「這個古事怎哩,當時有個漢大夫陸賈,奉使南越,從桂嶺取道至此,施錦步障,以登此山,禱求山靈,謂若能使尉佗降服,當以錦為報。後尉佗果去帝號受南越王封,與陸賈泛舟珠江,逆牂牁而上此山,遂以錦包山石,錦不足,植花卉以代錦,所以花卉甚眾,長年如春,採擷者多不識其名,有此故事。逢玉昔慕陸賈之名,不意間得賞其跡,也是平生一大快事也。」

  黃聰指道:「爾看那絕高的石上,像有三個大字般!」

  逢玉笑道:「我聞黎瑤石曾於此山書『華表石』三字,為世所稱,那裡書的必是此字。」

  黃聰聽了,飛跑前數十步看去,鼓掌大笑道:「相公所說一些不錯。」

  正談笑間,不覺已至海口,買舟渡到南江口上岸。岸上有座酒樓,極其寬敞,逢玉道:「天色晚了,就此歇了,明日再走罷。」

  黃漢道:「相公說得是。」

  三人走進店來,店主不轉睛的把逢玉看了一會:拱手問道:「相公何往?」

  逢玉道:「小生要到大紺山訪親。請問主人,這裡到大紺山從那邊去?還有多少路程?」

  主人答道:「從正西行三十裡到陸溪,再折而南三十裡至夾石,又行三十裡便看得大紺山了。在小店起身,兩日早到哩。」

  逢玉大喜。

  次日起來,依著店主言語,望西而行。行上二三十裡,日色漸漸炎熱。黃漢挑了擔兒,汗流浹背,漸漸走不上。逢玉等得不奈煩,回頭向二人道:「爾兩個緩緩走,我先行一步,尋個涼快去處暫歇等爾。」

  二人應諾,逢玉遂揚鞭,趁著大路而行。行過幾十山腳,山凹裡突出個亭子來,逢玉下馬,坐在亭子內乘涼等他兩個。看看日已過午,兩個還不見來,逢玉焦躁道:「怎麼這時候還不見來?莫非行錯了路麼!」

  跳起身來,步至事後岡上,憑高一望,那有個人影兒!逢玉慌了,步下岡來跨上馬,從舊路倒撞轉來。一路左顧右盼,行了七八裡遠近,是個三岔路口,來時不曾留心看得,此時仔細低頭一認,左邊一條路比先行的較寬平好走,因忖道:「敢是他兩個從這條路上去了?待我趕上一步看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