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詩文評論 > 文心雕龍 | 上頁 下頁
詔策第十九


  【原文】

  皇帝禦宇,其言也神。淵嘿①黼扆,而響盈四表,唯②詔策乎?昔軒轅唐虞,同稱為命。命之為義,制性③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誥誓④。誓以訓戎⑤,誥以敷⑥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易之姤象,「後以施命誥四方」。誥命動民,若天下之有風矣。降及七國⑦,並稱曰命,命者,使也。秦並天下,改命曰制。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簡也。制者,裁也。詔者,告也。敕者,正也。詩雲「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數度」。禮稱「明神之詔」。書⑧稱「敕天之命」。並本經典以立名目。遠詔近命,習秦制也。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群後。虞重納言,周貴喉舌,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王言之大,動入史策,其出如紼,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視草;隴右⑨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

  【注釋】

  ①淵嘿:沉默。淵,深淵;嘿,同「默」。

  ②唯:只。

  ③制性:儒家認為天命叫性,性是天生的。天子要根據天命來制定人性,助善去惡。

  ④誥:發佈施政命令。誓:起兵討伐宣言。

  ⑤戎:軍事。

  ⑥敷:展布、實行。

  ⑦七國:戰國時代。

  ⑧書:指《尚書》。

  ⑨隴右:東漢初武將隗囂駐地,在今甘肅一帶。此處指隗囂和漢光武帝通書信。

  【譯文】

  皇帝統治天下,他的話是神聖的。他靜坐在御座上,而他的聲音卻可以傳遍四方,就是因為詔書、策書的作用吧!從前軒轅黃帝和唐堯虞舜的時代,作為天子的話都稱為「命」。「命」本來的意義,就是古時帝王給有功德的人賜姓。在夏、商、周三代的時候,還兼有了「誥」和「誓」的作用。誓命是用來教訓軍隊的,誥命是用來敷告政事的。命是從天命借用來的,所以用來給有功之人授予官爵和賜福後代。《周易》的《姤卦·象辭》說:「天子用頒佈命令來告誡教訓四方臣民。」誥命發動臣民的作用,就好像起大風那樣,只要風一吹,草就會隨風而動。下到戰國時代,就都稱為「命」,「命」,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了天下,把「命」改叫做「制」。漢代初年制定法制,把命分為四類:一類叫策書,二類叫制書,三類叫詔書,四類叫戒敕或敕書。敕書用來告誡州郡地方長官,詔書用來告示百官,制書用來施行赦免罪行的命令,策書用來封賜王侯。「策」,就是簡策;「制」,就是裁斷;「詔」,就是告訴;「敕」,就是改正。《詩經》說,「害怕這告急的簡書」;《周易》說,「君子節制的來制定禮的等級制度」;《周禮》說,「向北方詔告明察事理之神」,《尚書》說,「敕正奉行上天的命令」。從上述可見,策、制、詔、敕,都是根據經典來確立的名稱。在遠處的就用詔書,在近處的就用命令,這是習用秦朝的制度。《禮記》說,「如果君王的話像絲一樣細,那它傳出去就會像釣魚線一樣粗」,所以君王對群臣說話要謹慎。虞舜看重發佈帝命的納言工作,周王因看重納言官員而把他比作為王的喉舌。因此兩漢起草詔書文告,就由尚書省來主管。君王的話影響很大,說了就要寫進歷史書。如果他說的話只有釣魚線那麼細,那傳播出去就會有引棺的大繩那麼粗,而且君王的號令一出,就像汗水一樣,不能收回。所以淮南王劉安有英才很會做文章,漢武帝每次給他回信或賜書,都要叫司馬相如審定草稿,隴右地方隗囂的門下會作文章的人很多,漢光武帝回答他們的事情時,都特別注意詔書的文辭。豈在當時傳為佳話,也使後世謹慎了。

  【原文】

  觀文景以前,詔體浮雜①;武帝崇儒,選言弘奧。策封三王②,文同訓典;勸戒淵雅,垂范後代;及制詔嚴助③,即雲厭承明廬,蓋寵才之恩也。孝宣璽④書,責博于陳遂⑤,亦故舊之厚也。逮光武撥亂⑥,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時或偏濫。詔賜鄧禹,稱司徒為堯⑦;敕責侯霸,稱黃鉞一下:若斯之類,實乖憲章。暨明章⑧崇學,雅詔間出⑨。和安政弛,禮閣⑩鮮才,每為詔敕,假手外請。建安之末,文理代興,潘勖九錫⑾,典雅逸群;衛覬禪誥,符命⑿炳耀,弗可加已。自魏晉誥策,職在中書⒀,劉放張華,並管斯任,施令發號,洋洋⒁盈耳。魏文帝下詔,辭義多偉,至於作威作福⒂,其萬慮之一弊乎?晉氏中興,唯明帝⒃崇才,以溫嶠文清,故引入中書:自斯以後,體憲風流⒄矣。

  【注釋】

  ①漢文帝景帝不用儒生,所以說詔體浮雜。

  ②三王:指漢武帝的三個兒子齊王劉閎、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

  ③嚴助:漢武帝的寵臣。

  ④孝宣:漢宣帝劉詢。璽:皇帝的印。

  ⑤責博于陳遂:《漢書·遊俠傳》記載,漢宣帝為太子時,常和陳遂一起下棋賭博,並多次欠陳遂的債。宣帝即位後,起用陳遂為太原太守,並寫信開玩笑說:「制誥太原太守,官尊祿厚,可以償博進矣。」陳遂,西漢遊俠。責博,問起賭債的事。責,問。

  ⑥撥亂:撥治王莽之亂。

  ⑦「詔賜鄧禹」二句:光武帝封鄧禹為司徒,在給他的詔書中說「司徒,堯也」,讚美過分。鄧禹,東漢初大將,光武帝的大司徒。

  ⑧明章:東漢明帝劉莊和章帝劉炟。

  ⑨間出:輪替出現。

  ⑩禮閣:漢代尚書省稱為禮閣。

  ⑾潘勖(xù):東漢末文人。替曹操寫《冊魏公九錫文》。魏公:即曹操。九錫:漢獻帝賜給曹操的車馬等九種器物,是最高等級的賞賜。錫,同「賜」。

  ⑿符命:天命的征驗,是曹丕和他的臣下造作的。

  ⒀中書:中書省,魏晉主管政務和起草詔書的機關。

  ⒁洋洋:盛多的樣子。

  ⒂作威作福:《三國志·魏志·蔣濟傳》稱曹丕給征南將軍夏侯尚的詔書中說他可以「作威作福,殺人活人」。他的臣下對此提出意見,曹丕接受這個批評,派人追回原詔。

  ⒃明帝:東晉明帝司馬紹。

  ⒄體憲:中書省的體制有法度。風流:風氣流傳下去。

  【譯文】

  看西漢文帝、景帝以前,詔書的內容浮泛雜亂;到了漢武帝,尊崇儒家,詔書選用的語言弘博典奧。他為封三個兒子為王所寫的《策封三王文》,文辭跟《尚書》中的訓、典相同;它的勸告警誠意義既深刻又溫雅,為後代留下了典範。他在給寵臣嚴助的詔書中,就說他厭倦了在朝值班,讓他出外做會稽太守,這是表示他對所寵愛的人才的恩典。漢宣帝寫給老朋友陳遂蓋有皇帝大印的書信,問起欠他賭債的事,也表現了老朋友的深情厚意。到了東漢光武帝平定世亂,注重文化,然而他寫詔策全憑自己的喜怒而定,有時不免偏激失當,濫用文辭。如像他賜給鄧禹的詔書,竟然稱司徒鄧禹是堯;他責備侯霸的敕書,居然說:「我的斧鉞一砍下來,在人世間就沒有你居住的地方了。」這一類詔書、敕書,實在違反法制。後來東漢明帝和章帝時期,都尊祟儒學,文辭典雅的詔書屢屢出現。到了和帝和安帝時代,政務衰敗鬆弛,起草詔書、敕書的尚書省缺乏人才,每次為皇帝起草詔書、敕書,都要請外人來代筆。東漢建安末年,有文采和理智的詔書、策書興起,如潘勖的《冊魏公九錫文》,文辭典雅超群,衛覬代漢獻帝起草的《為漢帝禪魏王詔》,稱述天命得征驗極為顯著,不能夠再增加了。自從魏晉以來的詔書、策書的職責,歸中書省掌管,魏的劉放,西晉的張華都掌管了這個職務。他們為皇帝起草的發號司令的詔書、策書,真算是洋洋大觀了。魏文帝曹丕下的詔書,言辭和意義大多都很宏偉的,至於他給夏侯尚下的詔書中要其部下「作威作福」,這種不妥當的話,是他千慮一失吧!東晉元帝中興以後,只有明帝看重人才,因為溫嶠的文辭清麗雅正,所以親自下詔令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以後,中書省的體制有了法度,成為風氣流傳下去。

  【原文】

  夫王言崇秘,大觀在上①,所以百辟其刑,萬邦作孚②。故授官選賢,則義炳重離之輝;優文③封策,則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恒誥,則筆吐星漢④之華;治戎燮⑤伐,則聲有洊雷⑥之威;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戒敕為文,實詔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憲⑦,此其事也。魏武稱作敕戒,當指事而語,勿得依違⑧,曉治要矣。及晉武⑨敕戒,備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⑩,警郡守以恤隱,勒牙門⑾以禦衛,有訓典焉。

  【注釋】

  ①大觀在上:在上的言行,大為在下的所觀聽。見於《周易·觀卦·象辭》。

  ②萬邦作孚:《詩經·大雅·文王》:「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意思是只要效法學習周文王,天下萬邦都會信任服從你。作孚,加以信服。

  ③優文:優待的文辭,即褒揚獎勵之文。

  ④星漢:指銀河。

  ⑤燮(xiè):協同、諧和。

  ⑥洊雷:重疊的雷聲。

  ⑦周穆:周穆王。《穆天子傳》卷一載:「丙寅,天子屬宮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憲。」郊父:周穆王的大臣。憲:教令。

  ⑧依違:猶豫不決。依,從;違,反。

  ⑨晉武:晉武帝司馬炎。

  ⑩戒州牧以董司:司馬炎有《太康初省州牧詔》。州牧,一州之長,地方行政長官。董司,督察管理。

  ⑾勒牙門:司馬炎著有《勒牙門》,已失傳。勒,治、約束。牙門,樹牙旗的軍門,指軍隊。

  【譯文】

  帝王的言語崇高而又神秘,處在上位,大為在下的臣民所重視觀望,所以諸侯都來效法,萬邦都要信服順從。因此授命官職,選任賢能,那詔書的含義就要像日月照耀四方的光輝;優待褒揚,策封王侯,那策書散發的恩惠就像和風細雨般的滋潤;敕書戒誡,恒常教導,那筆墨中吐出銀河的光彩;治理軍事,協同討伐,那文誥就要有重疊霹靂的聲威;原諒錯誤,寬赦罪過,那赦文就要寫得有如春天的朝露一樣滋潤;明確懲罰,以正法紀,那文誥就要寫得有如秋天霜凍一樣寒烈:這些就是寫作詔策敕書的大概要求。用來作為戒正之用的敕書,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切實的詔書,像周穆王命令郊父接受敕書的命令,這就是告戒文。魏武帝曹操說作敕書誡正臣民,應根據事實,說話有所指,不要猶豫不決,不能依違兩可,是懂得政治的。到了晉武帝司馬炎作敕書,戒誡百官,對各種官吏都有所告誡:《敕都督》告誡都督將領要通曉軍事要領,《太康初省州牧詔》告誡州牧地方長官要監督管理政務,《泰始五年戒郡國計吏》警告郡守官員要憫恤百姓的疾苦,《勒牙門》告誡部隊將領要抵敵衛國。這些敕書、詔書都具有古代的訓誡和典法的意義。

  【原文】

  戒者,慎也,禹稱「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極①,漢高祖之敕太子,東方朔之戒子②,亦顧命之作也。及馬援③已下,各貽家戒。班姬④女戒,足稱母師也。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⑤,故王侯稱教⑥。昔鄭弘之守南陽,條教⑦為後所述,乃事緒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麗而罕施⑧,乃治體乖也。若諸葛孔明⑨之詳約,庾稚恭之明斷,並理得而辭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則又有命。《詩》雲「有命自天」⑩,明命為重也;《周禮》曰「師氏詔王」,明詔為輕也。今詔重而命輕者,古今之變也。

  【注釋】

  ①在三:《國語·晉語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稱為在三。罔:無窮。

  ②戒子:東方朔的《誡子詩》,誡子要做官守正,以官代民。

  ③馬援:東漢初將領,有《戒兄子嚴敦書》,反對他們好議論人長短,亂批評法制。

  ④班姬:班昭,班固之妹,東漢女作家,有《女誡》七篇。

  ⑤契:傳說中舜的臣子,管教化。《尚書·舜典》說舜時百姓不親,於是叫契公佈五教。五教:即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⑥王侯稱教: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秦法,王侯稱教;而漢時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屬縣是也。故陳繹曾以為大臣告眾之詞。」

  ⑦條教:《漢書·鄭弘傳》說他作南陽太守「條教法度,為後所述」。條教:即條例教令。其條教今已不存。

  ⑧文教麗而罕施:司馬彪在《九州春秋》中說孔融在北海,教令溫雅,卻難以悉行。

  ⑨諸葛孔明: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丞相,著名政治家。其教令有《答蔣琬教》等。

  ⑩有命自天:《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譯文】

  「戒」,就是謹慎的意思,夏禹說「用美好的話來警誡他」。君王、父親和老師是最尊嚴的,這三者給人的恩德是無窮的。漢高祖劉邦的《手敕太子文》,東方朔的《誡子詩》,也都是臨終遺囑的作品。到東漢馬援的《戒兄子嚴敦書》以後,許多人都遺留下了家戒。班昭著的《女誡》,完全可以稱為輔母和女師了。「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說出話來讓百姓照著去做。舜叫契公佈五種教誨,所以後來王侯大臣對百姓的訓示便稱為「教」。從前鄭弘為南陽太守,他發佈的一條條教令為後世所稱道,這就是因為他治理政事的頭緒明白。孔融做北海太守,他的教令寫得有文采但是很難推行,這是因為教令違背了政治體制。如諸葛亮的教令,內容詳細周到,文辭簡明;東晉庾稚恭的教令,明白而決斷。他們的教令都是道理得當文辭恰切,是好的教令。在教令這種文體之外,還有「命」這種文體。《詩經》說「有命令從天神那裡發出,授命文王取代殷商作天子」,表明命是上對下,是重要的。《周禮》說「教育官師氏詔告天子周王」,這說明「詔」是臣下報告天子的用辭,沒有「命」那麼重要。可是現今「詔」成為皇帝專用的文體,「詔」變得比「命」重要了。這就是古代和今天文體的變化。

  【原文】

  贊曰:皇王施令,寅嚴宗誥。我有絲言①,兆民伊好。輝音②峻舉,鴻風遠蹈。騰義飛辭,渙其大號③。

  【注釋】

  ①絲言:王言如絲,指慎重的號令。

  ②輝音:德音,詔誥傳達的天子的聲音。

  ③渙其大號:意思是天子渙然發其號令,如出汗一般。渙,散佈。號,號令。

  【譯文】

  總結:

  帝王天子發號施令,
  臣民恭敬嚴肅地接收那詔誥。
  天子認為我有輕輕的話,
  萬民是歡喜的。
  光輝的詔誥高高揚起,
  宏大的教化向遠處傳播。
  詔策的意義和文辭到處飛揚,
  洽于民心渙然發出偉大令號。

  【評析】

  《詔策》的「詔」和「策」都是文體的名稱。「詔」即詔書,「策」即策書,都是皇帝的詔令文告。這類文體名目很多,後代統稱做詔令。本篇反映了魏晉以前的詔策文的大概發展情況。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詔」、「策」的起源、它的主要分類及其基本的含義,並且談論了歷代詔策的發展變化和有關作品的評價。二、講不同內容的「詔」、「策」的不同寫作特點。三、附論和「詔」、「策」相近的三種文體「戒」、「教」、「令」,這三種詔策,可以用於君對臣、臣對民、父對子。

  詔策是古代的一種應用文,都是直接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並且和廣大人民關係重大,所以歷代皇帝及其御用文人都極重視。詔策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重要文體之一,劉勰對不同內容的詔策提出了不同的寫作要求,如授官選賢的文告要寫得「義炳重離之輝」,軍事討伐的文告要寫得「聲有洊雷之震」,封策王侯的文告要寫得「氣含風雨之潤」。雖然都是為了寫出封建帝王的威儀、恩潤、賢明,但要求行文和內容協調,寫出特點,都是對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