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
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1) |
|
【此回凡三段文字。第一段,寫宋江紡車軍;第二段,寫呼延連環軍,皆被精神極變動之文。至第三段,寫計擒凌振,卻只如兒戲也。所以然者,蓋作者當提筆未下之時,其胸中原只有連環馬軍一段奇思,卻因不肯突然便推出來,故特就「連環」二字上顛倒生出「紡車」二字,先于文前別作一文,使讀者眼光盤旋跳脫,卓策不定了,然後忽然一變,變出排山倒海異樣陣勢來。今試看其紡車輕,連環重,以輕引重,一也。紡車逐隊,連環一排,以逐隊引一排,二也。紡車人各自戰,連環一齊跑發,以各自引一齊,三也。 紡車忽離忽合,連環鐵環連鎖,以離合引連鎖,四也。紡車前軍戰罷,轉作後軍,連環無前無後,直沖過來,以前轉作後引無前無後,五也。紡車有進有退,連環只進無退,以有進有退引只進無退,六也。紡車寫人,連環寫馬,以人引馬,七也。蓋如此一段花團錦簇文字,卻只為連環一陣做得引子,然後入第二段。 正寫本題畢,卻又不肯霎然一收便住,又特就馬上生出炮來,做一拖尾。然又惟恐兩大番後,又極力寫炮,便令文字累墜不舉,所以只將閒筆餘墨寫得有如兒戲相似也。嗚呼!只為中間一段,變成前後三段,可謂極盡中間一段之致;乃前後二段,只為中間一段,而每段又各各極盡其致。 世人即欲起而爭彼才子之名,吾知有所斷斷不能也。 前後二段,又各各極盡其致者。如前一段寫紡車軍,每一隊欲去時,必先有後隊接住;一接一卸,譬如鵝翎也。耐庵卻又忽然算到第五隊欲去時,必須接出押後十將,此處一露痕跡,便令紡車二字老大敗闕,故特特于第五隊方接戰時,便寫宋江十將預先已到,以免斷續之咎,固矣。然卻又算到何故一篇章法,獨於第五隊中忽然變換?此處仍露痕跡,畢竟鼯鼠技窮,於是特特又于第四隊方接戰時,便寫第五隊預先早到,以為之襯。真苦心哉,良工也。 又如前一段寫紡車軍五隊,一隊勝如一隊,固矣。又須看他寫到第四隊,忽然陣上飛出三口刀,既而一變,變作兩口刀,兩條鞭,既而又一變,變作三條鞭,越變越奇,越奇越駭,越駭越樂,洵文章之盛觀矣。 後一段,則如晁蓋傳令,且請宋江上山,宋江堅意不肯。讀之只謂意在滅此朝食耳,卻不知正為凌振放炮作襯,此真絕奇筆法,非俗士之所能也。 又如要寫炮,須另有寫炮法。蓋寫炮之法,在遠不在近。今看他于凌振來時,只是稱歎名色,設立炮架;而炮之威勢,則必于宋江棄寨上關後,砰然聞之,真絕奇筆法,非俗士之所能也。 寫接連三個炮後,又特自注云:兩個打在水裏,一個打在小寨上者,寫兩個以表水泊之闊,寫一個以表炮勢之猛也。 至於此篇之前之後,別有奇情妙筆,則如:將寫連環馬,便先寫一匹御賜烏雅以吊動之;將寫徐寧甲,因先寫若干關領甲仗以吊動之。若干馬則以一匹馬吊動,一副甲則以若干甲吊動,洵非尋常之機杼也。】 *** 話說高太尉問呼延灼道:「將軍所保何人,可為先鋒?」 呼延灼稟道:「小人舉保陳州團練使,姓韓,名滔,原是東京人氏;曾應過武舉出身;使一條棗木槊;人呼為百勝將軍;此人可為正先鋒。又有一人,乃是潁州團練使,姓彭,名屺,亦是東京人氏;乃累代將門之子;使一口三尖刃刀,武藝出眾;人呼為『天目將軍』;此人可為副先鋒。」〔眉批:保舉將材。〕 高太尉聽了,大喜道:「若是韓、彭二將為先鋒,何愁狂寇不滅!」 當日高太尉就殿帥府押了兩道牒文,著樞密院差人星夜往陳、潁二州調取韓滔、彭圯火速赴京。〔保舉將材是第三段。〕不旬日間,逕來殿帥府參見了太尉並呼延灼。 次日,高太尉帶領眾人都往禦教場中操演武藝;看軍了當,〔太尉看操是第四段。〕〔眉批:太尉看操。〕卻來殿帥府會同樞密院計議軍機重事。〔眉批:樞院議兵。〕 高太尉問道:「你等三路總有多少人馬在此?」 呼延灼答道:「三路軍馬計有五千;連步軍數及一萬。」 高太尉道:「你三人親自回州揀選精銳馬軍三千,步軍五千,約會起程,收剿梁山泊。」 呼延灼稟道:「此三路馬步軍兵都是訓練精熟之士,人強馬壯,不必殿帥憂慮,〔樞院議兵是第五段。〕但恐衣甲未全,〔以踢雪烏騅吊動連環馬,以關領衣甲吊動徐寧甲,真妙絕之文。○以一匹馬吊動許多馬,以許多甲吊動一副甲,真奇絕之文也。○或有俗士不信此評者,聖歎因願聞特寫呼延之軍衣甲未全之故,何故也?〕只怕誤了日期,取罪不便,乞恩相寬限。」 高太尉道:「既是如此說時,你三人可就京師甲仗庫內,不拘數目,任意選揀衣甲盔刀,關領前去。務要軍馬整齊好與對敵。出師之日,我自差官來點視。」 呼延灼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呼延灼選得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銅鐵頭盔三千頂,長槍二千根,滾刀一千把,弓箭不計其數,火炮鐵炮五百餘架,都裝載上車。〔眉批:關領甲仗。〕臨辭之日,高太尉又撥與戰馬三千匹。三個將軍,各賞了金銀緞匹,三軍盡關了糧賞。〔關領甲仗是第六段。〕呼延灼和韓滔、彭圮都與了必勝軍狀,辭別了高太尉並樞密院等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