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刑賞忠厚之至論


  (作者: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籲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形也。當堯之時,高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之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故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chuán]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意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注釋】

  1.刑賞忠厚之至:出自《尚書·大禹謨》偽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

  2.哀矜(jīn)懲創:憐惜懲戒。

  3.籲俞(xūyú):驚歎應答。俞,表示應允。

  4.歡休:和善也。慘戚:悲哀也。

  5.虞、夏、商、周之書:指《尚書》,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6.呂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論作刑法。

  7.祥刑:刑而謂之祥者,即刑期無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8.賞疑從與:言與賞而疑,則寧可與之。

  9.罰疑從去:言當罰而疑,則寧可去之。

  10.皋陶(gāoyáo):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中國上古黃帝的長子少昊的後裔。士:獄官也。

  11.宥(yòu):寬恕,饒恕。

  12.四嶽:唐堯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諸侯。一說為一人名。鯀:傳說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13.方命圮(pǐ)族:違抗命令,毀害族類。方命:逆名也。圯族:猶言敗類也。

  14.《書》:指《尚書》。以下引文出自《尚書·大誥》。

  15.寧失不經:寧可犯不守成法辦事的錯誤。經:成法。

  16.忍人:謂性情狠戾之人也。

  17.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這樣,獎賞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祿的人身上。

  18.疑:指賞罰不能確定。

  19.《詩》:指《詩經》。以下引文出自《詩經·小雅·巧言》。

  20.祉(zhǐ):福,引申為喜歡。

  21.遄(chuán):快,迅速。

  22.沮(jǔ):停止。

  23.已亂:制止禍亂。

  24.怒:指聽到讒言發怒。

  25.因其褒貶義:指根據《春秋》褒善貶惡的原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