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月落紅應滿徑。
【注釋】
1、小倅:小官。
2、《水調》:曲調名,上傳為隋煬帝開汴河時所制,唐人演為大麯,十分流行,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詩,羅隱《席上歌水調》詩,有雲:「若使煬帝魂魄在,為君應合過江來。」宋時仍流行不衰。蘇軾《虞美人》詞:「沙河塘裡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題解】
《天仙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唐、五代人多用此調詠天仙、仙子(借指妓女)。雙調始見於張先詞。
本詞是作者五十二歲任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時所作,抒發了惜花惜春、留連光景、感傷時序和相思別離和情懷,黃升《花庵詞選》題作「春恨」。這首詞語言清麗,內容一般,詞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為傳誦名句,以工巧的畫筆表現了一種意境朦朧的美,向為人所稱道。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詩話》雲:「有客謖子野曰:
『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隨風絮無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