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嚴歌苓 > 散文 | 上頁 下頁
錯位歸屬


  ——寫在《花兒與少年》之後

  我在美國生活十二年而不會開車,對許多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我喜歡乘公共汽車和地鐵,擠在三教九流裡觀察他們的衣著、舉止,「竊聽」他們的談話。舊金山市內有一趟公共汽豐縱穿唐人街,乘客百分之八十是華人,我可以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偶爾一兩句和司機的對話,大致判斷出他們是新移民還是唐人街老街坊,他們的職業或經濟狀況。乘公共汽車的人多數貧窮,往往有殘疾者和精神病人。一次我聽一位精神病人獨白,竟聽到不少可以為之喝彩的句子。美國的生活自由、獨立是沒錯的,但人和人之間的隔絕非常可怕,我想正是這隔絕要對越來越多的獨白狂們(如我在公共汽車上遇見的那位)負責。我還會去挑起一場閒聊,走運的時候可以浮光掠影地獲得一點他人生活的印象。

  我有一些女朋友是閒聊好手,會把她們熟人的、或者熟人的熟人的故事講給我聽。漸漸這使成了我的習慣,只要這些女朋友打電話來,我就戴上耳機(這樣可以空出兩隻手,該切菜還切菜,該熨衣還熨衣),聽她們柳上一個來鐘頭。我不少短篇小說是從這兒得到啟示的。尤其是細節,若有一兩個極其獨特和傳神的,就使我的想像蠢蠢欲動起來。

  成花兒與少年》是這類貌似胡址的談天的結果。當然百分之九十是我的想像。原始素材中的一些人物啟發了我對「Displaccmcnt」一詞的思考。「Displaccmcnt」意為「遷移」,時於我們這種大齡留學生和生命成熟後出國的人,「遷移」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感情上的。納博科夫十九歲離開俄國之後,從來沒有擁有過一處房產。因為沒有一座房屋感覺上像他少年時的家園。既然沒有一處能完成他感情上的「家」的概念,沒有一處能真正給他歸屬感,他便是處處的歸而不屬了。因此納博科夫的一生,除了租房就是住旅店,似乎把沒有選擇的流亡變成了有選擇的「自我流放」,使無所歸屬的不適(甚至痛苦)反過來營養他的感情和語言。

  在我看「遷移」是不可能完成的。看看舊金山30路公共汽車上的老華僑們,他們那種特有的知趣、警覺、謙讓和防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我的假定。我和他們一樣,是永遠的寄居者,即使做了別國公民,擁有了別國的土地所有權,我們也不可能被別族文化徹底認同。荒誕的是,我們也無法徹底歸屬祖國的文化,首先因為我們錯過了它的一大段發展和演變,其次因為我們已深深被別國文化所感染和離間。即使回到祖國,回到母體文化中,也是遷移之後的又一次遷移,也是形歸神莫屬了。於是,我私自給「Displaccmcnt」添了一個漢語意譯:「無所歸屬」。進一步引申,也可以稱它為「錯位歸屬」,但願它也能像眷顧納博科夫那樣,給我豐富的文學語言,荒誕而美麗的境界。

  即使曾是「花兒和少年」那樣天造地設的愛人,「錯位歸屬」使他們不可能舊夢重溫。情在義也在,回到原先位置卻已是陌生人。彼此心靈的遷移,竟比形骸的遷移要遙遠得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