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汪曾祺 > 草木春秋 > |
看畫 |
|
上初中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一路上只要有可以看看的畫,我都要走過去看看。 中市口街東有一個畫畫的,叫張長之,年紀不大,才二十多歲,是個小胖子。小胖子很聰明。他沒有學過畫,他畫畫是看會的。畫冊、畫報、裱畫店裡掛著的畫,他看了一會就能默記在心。背臨出來,大致不差。他的畫不中不西,用色很鮮明,所以有人願意買。他什麼都畫。人物、花卉、翎毛、草蟲都畫。只是不畫山水。他不只是臨摹,有時也"創作"。有一次他畫了一個斗方,畫一棵芭蕉,一隻五彩大公雞,掛在他的畫室裡(他的畫室是敞開的)。這張畫只能自己畫著玩玩,買是不會有人買的,誰家會在家裡掛一張"雞巴圖"? 他擅長的畫體叫做"斷簡殘篇"。一條舊碑帖的拓片(多半是漢隸或魏碑)、半張燒糊一角的宋版書的殘頁、一個裂了縫的扇面、一方端匋齋的印譜……七拼八湊,構成一個畫面。畫法近似"穎拓",但是穎拓一般不畫這種破破爛爛的東西。他畫得很逼真,乍看像是剪貼在紙上的。這種畫好像很"雅",而且這種畫只有他畫,所以有人買。 這個傢伙寫信不貼郵票,信封上的郵票是他自己畫的。 有一陣子,他每天騎了一匹大馬在城裡兜一圈,呱嗒呱嗒,神氣得很。這馬是一個營長的。城裡只要駐兵,他很快就和軍官混得很熟。辦法很簡單,每人送一套春宮。 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先施公司二樓賣字畫的陳列室看到四條"斷簡殘篇",一看署名,正是"張長之"!這傢伙混得能到上海來賣畫,真不簡單。 北門裡街東有一個專門畫像的畫工,此人名叫管又萍。走進他的畫室,左邊牆上掛著一幅非常醒目的朱元璋八分臉的半身畫,高四尺,裝在鏡框裡。朱洪武紫棠色臉,額頭、顴骨、下巴,都很突出。這種面相,叫做"五嶽朝天"。雙眼奕奕,威風內斂,很像一個開國之君。朱皇帝頭戴紗帽,著圓領團花織金大紅龍袍。這張畫不但皮膚、皺紋、眼神畫得很"真",紗帽、織金團龍,都畫得極其工致。這張畫大概是畫工平生得意之作,他在畫的一角用摻糅篆隸筆意的草書寫了自己的名字:管又萍。若干年後,我才體會到管又萍的署名後面所挹注的畫工的辛酸。畫像的畫工是從來不署名的。 若干年後,我才認識到管又萍是一個優秀的肖像畫家,並認識到中國的肖像畫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肖像畫理論和技法。 我的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像都是管又萍畫的。二伯父端坐在椅子上,穿著卻是明朝的服裝,頭戴方巾,身著湖藍色的斜領道袍。這可能是尊重二伯父的遺志,他是反滿的。我沒有見過二伯父,但是據說是畫得很像的。我母親去世時我才三歲,記不得她的樣子,但我相信也是畫得很像的,因為畫得像我的姐姐,家裡人說我姐姐長得很像我母親。畫工畫像並不參照照片,是死人斷氣後,在床前直接勾描的。 然後還得起一個初稿。初稿只畫出顏面,畫在熟宣紙上,上面蒙了一張單宣,剪出一個橢圓形的洞,像主的面形從橢圓形的洞裡露出。要請親人家屬來審查,提意見,胖了,瘦了,顴骨太高,眉毛離得遠了……管又萍按照這些意見,修改之後,再請親屬看過,如無意見,即可完稿。然後再畫衣服。 畫像是要講價的,講的不是工錢,而是用多少朱砂,多少石綠,貼多少金箔。 為了給我的二伯母畫像,管又萍到我家裡和我的父親談了幾次,所以我知道這些手續。 管又萍的"生意"是很好的,因為他畫人很像,全縣第一。 這是一個謙恭謹慎的人,說話小聲,走路低頭。 出北門,有一家賣畫的。因為要下一個坡,而且這家的門總是關著,我沒有進去看過。這家的特點是每年端午節前在門前柳樹上拉兩根繩子,掛出幾十張鍾馗。飲酒、醉眠、簪花、騎驢,仗劍叱鬼、從雞籠裡掏雞、往膽瓶裡插菖蒲、嫁妹、坐著山轎出巡……大概這家藏有不少種鍾馗的畫稿,每年只要照描一遍。鍾馗在中國人物畫裡是個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愛的形象。我覺得美術出版社可以把歷代畫家畫的鍾馗收集起來出一本《鍾馗畫譜》,這將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畫冊。這不僅有美術意義,對瞭解中國文化也是很有意義的。 新巷口有一家"畫匠店",這是畫畫的作坊。所生產的主要是"家神菩薩"。家神菩薩是幾個本不相干的家族的混合集體。最上一層是南海觀音和善財龍女。當中是關雲長和關平、周倉。下面是財神。他們畫畫是流水作業,"開臉"的是一個人,畫衣紋的是另一個人,最後加彩貼金的又是一個人。開臉的是老畫匠,做下手活的是小徒弟。畫匠店七八個人同時做活,卻聽不到聲音,原來學畫匠的大都是啞巴。這不是什麼藝術作品,但是也還值得看看。他們畫得很熟練,不會有敗筆。有些畫法也使我得到啟發。比如他們畫衣紋是先用淡墨勾線,然後在必要的地方用較深的墨加幾道,這樣就有立體感,不是平面的,我在畫匠店裡常常能站著看一個小時。 這家畫匠店還畫"玻璃油畫"。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畫福祿壽或老壽星。這種畫是反過來畫的,作畫程序和正面畫完全不同。比如畫臉,是先畫眉眼五官,後塗肉色;衣服先畫圖案,後塗底子。這種玻璃油畫是作插屏用的。 我們縣裡有幾家裱畫店,我每一家都要走進去看看。但所裱的畫很少好的。人家有古一點的好畫都送到蘇州去裱。本地裱工不行,只有一次在北市口的裱畫店裡看到一幅王匋民寫的八尺長的對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為王匋民是我們縣的第一畫家。他的字也很有特點,我到現在還說不準他的字的來源,有章草,又有王鐸、倪瓚。他用側鋒寫那樣大的草書對聯,這種風格我還沒有見過。 1993年6月1日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下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