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文集 > 汪曾祺 | 上頁 下頁 | |
雞毛(1) | |
|
|
西南聯大有一個文嫂。 她不是西南聯大的人。她不屬教職員工,更不是學生。西南聯大的各種名冊上都沒有「文嫂」這個名字。她只是在西南聯大裡住著,是一個住在聯大裡的校外的人。然而她又的的確確是「西南聯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她住在西南聯大的新校舍。 西南聯大有許多部分:新校舍、昆中南院、昆中北院、昆華師範、工學院……其他部分都是借用的原有的房屋,新校舍是新建的,也是聯大的主要部分。圖書館、大部分教室、各系的辦公室、男生宿舍……都在新校舍。 新校舍在昆明大西門外,原是一片荒地。有很多墳,幾戶零零落落的人家。墳多無主。有的墳主大概已經絕了後,不難處理,有一個很大的墳頭,一直還留著,四面環水,如一小島,春夏之交,開滿了野玫瑰,香氣襲人,成了一處風景。其餘的,都平了。墳前的墓碑,有的相當高大,都搭在幾條水溝上,成了小橋。碑上顯考顯妣的姓名分明可見,全郁平躺著了。每天有許多名師大儒、莘莘學子從上面走過。住戶呢,由學校出幾個錢,都搬遷了。文嫂也是這裡的住戶。她不搬。說什麼也不搬。她說她在這裡住慣了。聯大的當局是很講人道主義的,人家不願搬,不能逼人家走。可是她這兩間破破爛爛的草屋,不當不間地戳在那裡,實在也不成個樣子。新校舍建築雖然極其簡陋,但是是經過土木工程系的名教授設計過的,房屋安排疏密有致,空間利用十分合理,那怎麼辦呢?主其事者跟文嫂商量,把她兩間草房拆了,另外給她蓋一間,質料比她原來的要好一些。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給她蓋一個雞窩。那好辦。她這間小屋,土牆草頂,有兩個窗戶(沒有窗扇,只有一個窗洞,有幾根直立著的帶皮的樹棍),一扇板門。緊靠西面圍牆,離二十五號宿舍不遠。 宿舍旁邊住著這樣一戶人家,學生們倒也沒有人覺得奇怪。學生叫她文嫂。她管這些學生叫「先生」。時間長了,也能分得出張先生,李先生,金先生、朱先生……但是,相處這些年了,竟沒有一個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人很老實。雖然沒有知識,但是潔身自好,不貪小便宜。除非你給她,她從不伸手要東西。學生丟了牙膏肥皂、小東小西,從來不會懷疑是她順手牽羊拿了去。學生洗了襯衫,晾在外面,被風吹跑了,她必為撿了,等學生回來時交出:「金先生,你的衣服。」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呆著。她的屋門也都是敞開著的。她的所作所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 她靠給學生洗衣服、拆被窩維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門前的兩棵半大榆樹之間拴了兩根棕繩,擰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夾緊在兩繩之間。風把這些衣服吹得來回擺動,霍霍作響。大太陽的天氣,常常看見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豐茸齊整而極乾淨)做被窩,一針一針,專心致志。衣服被窩洗好做得了,為了避免嫌疑,她從不送到學生宿舍裡去,只是叫女兒隔著窗戶喊:「張先生,來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窩。」 她的女兒能幫上忙了,能到井邊去提水,踮著腳往繩子上晾衣服,在床上把衣服抹煞平整了,疊起來。 文嫂養了二十來隻雞(也許她原是靠喂雞過日子的)。聯大到處是青草,草裡有昆蟲蚱蜢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每天一早,文嫂打開雞窩門,這些雞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來,散到草叢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麼轉動。到覺得肚子裡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裡。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兒伸手到雞窩裡取出一顆熱烘烘的蛋,順手賞了母雞一塊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這雞婆子就只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裡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面撒著,一面「咕咕」叫著,這些母雞就都即足足地回來了。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坎上,然後向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後,咕咕囔囔一會,就寂然了。於是夜色就降臨抗戰時期最高學府之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新校舍了,阿門。 文嫂雖然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裡,但是大學是什麼,這有什麼用,為什麼要辦它,這些,她可一點都不知道。只知道有許多「先生」,還有許多小姐,或按昆明當時的說法,有很多「摩登」,來來去去;或在一個洋鐵皮房頂的屋子(她知道那叫「教室」)裡,坐在木椅子上,呆呆地聽一個「老倌」講話。這些「老倌」講話的神氣有點像耶穌堂賣福音書的教士(她見過這種教士)。但是她隱隱約約地知道,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 先生們現在可沒有賺大錢,做大事,而且越來越窮,找文嫂洗衣服、做被子的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萬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有的先生雖然看起來衣冠齊楚,西服皮鞋,但是皮鞋底下有洞。有一位先生還為此制了一則謎語:「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他們的襪子沒有後跟,穿的時候就把襪尖往前拽拽,窩在腳心裡,這樣後跟的破洞就露不出來了。他們的襯衫穿髒了,脫下來換一件。過兩天新換的又髒了,看看還是原先脫下的一件乾淨些,於是又換回來。有時要去參加Party①,沒有一件潔白的襯衫,靈機一動:有了!把襯衫反過來穿!打一條領帶,把紐扣遮住,這樣就看不出反正了。就這樣,還很優美地跳著《藍色的多瑙河》。有一些,就完全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囚首垢面,跟一個叫花子差不多了。他們的褲子破了,就用一根麻繩把破處系緊。文嫂看到這些先生,常常跟女兒說:「可憐!」 來找文嫂洗衣的少了,她還有雞,而且她的女兒已經大了。 女兒經人介紹,嫁了一個司機。這司機是下江人,除了他學著說雲南話:「為哪樣」、「咋個整」,其餘的話,她聽不懂,但她覺得這女婿人很好。他來看過老丈母,穿了麂皮夾克,大皮鞋,頭上抹了髮蠟。女兒按月給媽送錢。女婿跑仰光、臘戌,也跑貴州、重慶。每趟回來,還給文嫂帶點曲靖韭菜花,貴州鹽酸菜,甚至宣威火腿。有一次還帶了一盒遵義板橋的化風丹,她不知道這有什麼用。他還帶來一些奇形怪狀的果子。有一種果子,香得她的頭都疼。下江人女婿答應養她一輩子。文嫂胖了。 男生宿舍全都一樣,是一個窄長的大屋子,土墼牆,房頂鋪著木板,木板都沒有刨過,留著鋸齒的痕跡,上蓋稻草;兩面的牆上開著一列像文嫂的窗洞一樣的窗洞。每間宿舍裡擺著二十張雙層木床。這些床很笨重結實,一個大學生可以在上面放放心心地睡四年,一直睡到畢業,無須修理。床本來都是規規矩矩地靠牆排列著的,一邊十張。可是這些大學生需要自己的單獨的環境,於是把它們重新調動了一下,有的兩張床擺成一個曲尺形,有的三張床擺成一個凹字形,就成了一個一個小天地。按規定,每一間住四十人,實際都住不滿。有人占了一個鋪位,或由別人替他占了一個鋪位而根本不來住;也有不是鋪主卻長期睡在這張鋪上的;有根本不是聯大學生,卻在新校舍住了好幾年的。這些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單元裡,大都只有兩三個人。個別的,只有一個,一間宿舍住的學生,各系的都有。有一些互相熟悉,白天一同進出,晚上聯床夜話;也有些老死不相往來,連貴姓都不打聽。二十五號南頭一張雙層床上住著一個歷史系學生,一個中文系學生,一個上鋪,一個下鋪,兩個人合住了一年,彼此連面都沒有見過:因為這二位的作息時間完全不同。中文系學生是個夜貓子,每晚在系圖書館夜讀,天亮才回來;而歷史系學生卻是個早起早睡的正常的人。因此,上鋪的鋪主睡覺時,下鋪是空的;下鋪在酣睡時,上鋪沒有人。 聯大的人都有點怪。「正常」在聯大不是一個褒詞。一個人很正常,就會被其餘的怪人認為「很怪」。即以二十五號宿舍而論,如果把這些先生的事情寫下來,將會是一部很長的小說。如今且說一個人。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