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安憶 > 我愛比爾 | 上頁 下頁


  04

  半月之後,阿三拿到了支票,支付的是美金。這似乎是一個證明,證明阿三的畫匯入了世界的潮流,為國際畫壇所接納了。阿三不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地域性畫家了。

  從此,評論家便成了常客。務虛完畢,接下來就是趕著阿三作畫,像一個督工似的。有一陣子,阿三看到顏料就心煩,想著偷一天懶吧,可是評論家又在敲門了。就是這種農人式的辛苦勞作,將阿三從漫無邊際的思想漂流中拯救出來,也將她從懶散中拯救出來。生活變得緊張,而且有目標。現在,那幾份家教也結束了,主人們任期已滿,先後回國去了。阿三就專心畫畫,還有看畫。她又奔忙於一些畫展之間,以及朋友的畫室之間,去看他們的新作品,聽他們的新想法。阿三過去在班上並不被看做是出色的學生,而現在,評論家的談話以及賣畫的成果使她看見了她的才華。

  這段日子裡,阿三揮灑掉多少顏料呀!她畫膩了那種補丁似的色塊以及藏在色塊裡的實體,開始畫那種逼真的小人兒,密密麻麻的,散佈在反透視法的平面的十字路口,或者大樓上下,沙丁魚罐頭似的。這是頗費工夫的,是個細活,阿三繡花似的畫著。起初的效果確實驚人,由於長久地在畫裡找不見清晰的人和事,一旦看見這栩栩如生的場景,真是叫人高興。這些小人兒全都有模有樣,有根有據,十分可愛。也能看出,阿三心裡的安寧。一些洶湧澎湃的東西過去了,留下的是心細如發的情緒。在這畫小人兒裡,又有一些時間淅淅瀝瀝地過去。有時畫久了,阿三一抬頭,看那太陽已經西去,有輪渡的汽笛傳來,不禁生出今夕是何年的感觸。

  後來,那香港畫商就來了,讓評論家介紹阿三認識。見面才知道,香港畫商是個美國人,在香港有個企業。他並不懂畫,可他經過多方調查,預測到若干年後;中國年輕一代的畫作,將會獲得很大的世界市場。於是,他便訂下一個購買計劃,專門收買那些未成名的畫家的作品。他要的都是西畫,並不是中國傳統畫。這也是來自預測,他認為中國畫和那些中國民間技法作品目前的熱門只是個暫時,這並不標誌中國畫家真正走上世界大市場。只有那些操縱著油畫刀,在西方觀念下成長起來的畫家,才有可能承擔這角色。阿三便是其中一個。

  他在和平飯店請阿三、評論家,還有一個擔任翻譯的外語學院教師,一起吃了頓晚飯。這一天過得十分快樂,蠟燭點起了,老爵士樂奏起了,鄰桌是一個西歐國家的旅行團,隨著音樂唱起來了。阿三淚汪汪的,看出去的景色都散了光,她想:坐在眼前的,用筷子笨拙地夾東西吃的美國人,是比爾多好。這種夜晚特別像節日,並且不分國界。阿三就是喜歡這個。這美國人要比比爾年長得多,算得上是半個老頭了,可他喝了點酒,也那麼活躍,喜歡說笑話,說完之後就停下來左右看他們的反應,好像小孩子做了好事在等待大人的褒獎。看他的樣子,一點沒有投機商的精明,甚至還有些詩人的浪漫的天真。他雖然老了點,可是神氣卻不減,也像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他們這樣的人種啊,就好像專門為浪漫劇塑造的。這晚上唯一的不足就是評論家的緊張不安情緒。他見阿三英語說得好,可以與美國人直接對話,便擔心起阿三會甩開他這個代理人,直接賣畫給他,於是阿三和美國人的每一句對話,他都要求那教師替他翻出來,有一些玩笑話不那麼好翻,教師有些遲疑,他便眼巴巴地瞪著教師的嘴,好像那裡會吐出金豆子來。其實,阿三說的都是一些無關的事情。

  次日,美國人便來到阿三的畫室,後面自然跟著評論家和那位翻譯。美國人看阿三的畫的時候,神色一掃前日晚餐上的傻氣,顯出嚴格挑剔的表情。他不再與阿三多話,而是向評論家提出問題。阿三在一旁聽著。美國人的問題雖然與繪畫藝術無關,卻帶有商業方面的見識,他說:這些畫看起來與西方畫幾乎無甚區別,假如將落款遮住,人們完全可能認為,是一個美國畫家的作品,那麼,在市場上,將以什麼去引注意呢?評論家說:一個中國的青年藝術家,在十多年裡走完了西方啟蒙時期至現代化時代的漫長道路,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引起注意的事情。美國人就加重了語氣說:可是我指的是,把落款遮住,我們憑什麼讓人們注意這幅畫,而不是那幅畫,在我們西方,這樣畫法的非常多。說著,他將阿三新完成的那幅百貨公司的人群的畫拉到跟前,說:這完全可以認為,畫的是紐約。評論家說:在我們這城市,現在有許多大酒店,你走進去,可以認為是在世界任何地方。美國人接過他的話說:對,可是你走出來,不,不需要走出來,你站在窗口,往外看去,你可以看到,這並不是世界任何地方,這只是中國。阿三不由暗暗嘆服這個美國人,他決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的。然後,他總結道:總之,西方人要看見中國人的油畫刀底下的,決不是西方,而是中國。評論家喪氣地說:那麼國畫,還有西南地區的蠟染製品,不是更徹底的中國?美國人寬容地笑笑: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了。

  美國人這次來,沒有買下阿三一幅畫,但他對阿三說,他認為她是有才能的,他還是會買她的畫。過後,評論家向阿三抱怨,說美國人出爾反爾,他本來特別強調的就是中國青年畫家的現代畫派作品,現在又來向他要差別。阿三卻說她懂美國人的意思,只是覺得為難,當她拿起油畫刀時,她的思想方式就是另一種了,這是一個形式和內容合為一體的問題。評論家要她說得明白些,阿三解釋道:你看,我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我的思想就變得簡約,含蓄,我是在減法上做文章,這個世界是中國式的,是建立在「略」上的;可是,畫布,顏料,它們使我看見的卻是「增」上的世界,是做加法的,這個世界正好和中國世界相反,一切都是凸現,而後者卻是隱匿。評論家不由地點頭。阿三接著往下說:中國人的思想就像是金石裡的陰刻,而西方人則是陽刻。評論家說:那麼能不能用油畫刀作陰刻呢?阿三沒有回答。她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事情深處的核心,可是卻觸及不了,有什麼東西將思想反彈回來了。

  但這些並沒有阻礙阿三繼續畫畫。她決心從另一條途徑入手。她搞來許多碑拓,仔細看那些文字的筆劃,以及風蝕的殘痕。她想:中國畫裡的水墨,其實黑不止是黑,而是萬色之總。因此,她在用色上應當極盡絢爛濃烈之能事。中國意境不是雅嗎?她就用俗麗來表達雅,中國意境不是有餘地嗎?她就用繁複龐雜去做餘地。她相信兩個極端之間一定有相通之處。接下來的一批畫,便是在此思想下畫成的。依然是色塊與色線,以魏碑為形狀基礎,很細緻的筆觸,皴染似的,又像湘繡,織進百色千色。她剛畫完一幅時,自己都有些驚奇,但她並不急著往外拿,直等到畫成一批,才將它們環壁一周,請評論家光臨指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