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下 | 上頁 下頁
五五


  「也好,他當了多年的親兵營都司,洋槍洋炮使過,德國兵操也練過,讓他先寫個草稿,也是對他一個提高。你一併去告訴他。叫他們四個人三天之內每人給我交兩千字。」

  三天后,陳、徐、梁、張都如期交來自己的文稿,張之洞一一審讀增刪,比起全由自己從無到有的構思草擬來,這確實省了不少的心思。

  正在閱讀之際,辜鴻銘闖了進來。

  「香帥,大家都為你的《勸學篇》作貢獻,就連張彪都提起筆來。你就不叫我也寫一寫,你是嫌我中國學問沒學通,還是嫌我沒有專門知識?」

  張之洞放下筆,望著辜鴻銘頗有點激動的面容,問:「我的《勸學篇》底稿,你也看到了?」

  辜鴻銘不滿地說:「闔署上下都在誦讀,我能不看到嗎?」

  張之洞驚道:「怎麼闔署上下都在誦讀了,這還是草稿哩!」

  「這樣精彩的文字,怎會不傳誦呢?徐建寅、梁敦彥他們很神氣,說他們也寫了一段,今後可以附驥尾而至千里。香帥,你太小看我了!」

  張之洞心裡很得意,臉上卻有意冷冷的,說:「先不要說小看不小看的怪話。你給我的草稿提提意見,提得好,我自然也會讓你附附驥尾。」

  辜鴻銘說:「提就提吧。我看你的《勸學篇》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談的務本的事,有類似《莊子》的內篇,後部分說的是通用,類似於<莊子》的外篇。」

  以《莊子》的內外篇來看待《勸學篇》的本、用兩個部分,目光犀利,比方得也恰當,看來辜鴻銘的中國學問已到了不可小覷的地步。張之洞的雙眼中開始流露出笑意。

  「《莊子》內篇七章,出自莊子手筆,外篇和雜篇是莊子和其門人共同的著作。今日《勸學篇》的外篇除你本人外,已加入了徐、梁等人的文章,後世學者,也可將外篇視為香帥及其門人的合著。」

  這一點,張之洞倒的確沒想到,經辜鴻銘這一提醒,也確乎有幾分像。張之洞的笑容從眼中流到了臉上。

  「如果香帥同意的話,我可以關起門來,寫個十天半個月,弄出七八篇來,為《勸學篇》補個雜篇如何?」

  張之洞笑出聲來,說:「湯生,你的想法倒是好,只是這《勸學篇>是決不能跟《莊子》相比擬的。且不說見解上的差別,光是文風,那一派汪洋恣肆、恢詭瑰麗,哪裡是後世人可以學得到的!莊子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可不敢方駕攀比。」

  辜鴻銘說:「你不去比《莊子》三十三篇也可以,但我為你補個雜篇總是可以的吧!」

  張之洞拿這個怪才也無法。他還真怕辜鴻銘去弄個雜篇出來,那才叫人哭笑不得,只好說:「你看還有哪些不足,把外篇再補充一下是可以的,雜篇就不必了。」

  「我看至少有兩個章節可以補上。」辜鴻銘激動地說,「一個是變法,一個是廢科舉。不過,這都不是我的主張,都是你自己多次與我們閒聊天時說過。你常說中國要自強,有兩個攔路石不可不搬掉,一是不合時宜的律令法規,一是誤人子弟的科舉考試。為何這兩個非常好的想法不在《勸學篇》裡寫出來呢?是因為怕被人誤解,遭人反對嗎?」

  辜鴻銘兩隻灰藍色的眼睛,猶如半夜時貓頭鷹的雙目一樣,直勾勾地盯著張之洞,真把這位強悍的湖廣總督盯得心裡微微發起慌來。

  辜鴻銘的這兩句問話,一針見血擊中要害。張之洞在寫通用篇章的時候,確實想到過變法與廢科舉兩件事,但最終還是沒有寫。現在有人在變法的名義下要否定祖宗傳下來的家法,要設議院行民權,如果自己也大談變法,很可能會授人以柄。至於科舉考試,更是國內數十萬讀書人的進身之階。廢除科舉,不等於撤了他們的登天梯?

  「香帥,丈夫行事,當以大義為重。苟利國家,雖千百人反對,必趨之;苟害社稷,雖千百人擁護,必避之。弊法不去,科舉不廢,中國決五指望。香帥,這兩章,就由我來替你起草吧,倘若遭人指責,我挺身而出承擔。」

  張之洞為辜鴻銘的這種氣概所感動,但又為他的天真而好笑,既算作我張之洞的《勸學篇》外篇,出了事自然由我張某人承擔,怎會輪到你的頭上?他笑了笑說:「好吧,我嘉獎你的志氣,這兩個章節就交給你了。也限你三天時間,不要過多發議論,也不超過兩千字。」

  辜鴻銘欣喜萬分:「謹受命。」

  正要轉身出門,張之洞又叫住了他:「你要注意,寫變法一章時,要特別強調倫理、聖道、心術不可變,要變的只是法制、器械、工藝;廢科舉一章,要把朱子和歐陽修兩位先賢關於更改科舉的言論找出來作為附件,如此才更增加說服力。」

  在張之洞和他的幕僚們共同參與下,一篇長達四萬餘字的大文章《勸學篇》,終於幾經增刪而成文了。張之洞將它寄給陳寶箴,要陳在長沙的《湘報》上連日刊登出來。陳寶箴正擔心《湘報》遭王先謙、葉德輝等人的反對辦不下去的時候,得到了這篇大文,好比即將乾涸的小溪來了一股源源不斷的山泉,立時又生

  機恢復。他指令《湘報》每天騰出第一版的重要位置來,刊登《勸學篇》。一連十天,《勸學篇》登載完畢。果然不出所料,此篇長文在海內引起巨大的反響,除極個別執拗偏激的人認為張之洞是在有意做和事佬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此文立論公允,態度平和,就連最擔心招士人反感的廢科舉一節,也沒有見人公開發表反駁的文章。五月初,張之洞收到己任江甯藩司的袁昶的來信。袁昶除和許多人一樣地稱讚該文外,還特別高瞻遠矚地指出:在今後很長一段的年月裡,中國都會面臨著西學與中學、西藝與中藝、西政與中政等一系列的衝突,這種衝突可概括為中西碰撞。老師所提出的「中體西用」的設想,不僅解決了中學西學之間關係如何處理的難題,而且為調和中西碰撞揭示了一條萬世不易的經則,那就是中國本土所產生的經過千百代所驗證的好的傳統永遠是體,外來的被彼國所證實有用的東西,永遠只能是為我所用。其目標,則是衛我邦本,固我國體。又表示,要用自己的積蓄出版《勸學篇》,刷印三百部,上呈朝廷,並分贈各級官府和學堂,既報師恩又效力國家。

  張之洞欣然同意,並寄出二千兩銀子,請袁昶代為張羅。

  很快,三百部《勸學篇》便裝訂成冊了。張之洞指示袁昶寄五十部到北京兒子張仁權處,再存五十部于袁處,以便分送兩江同寅,然後再送二百部到武昌,由他本人親自贈人。

  仁權收到書後,與楊銳、楊深秀等人商量如何才能到達太后、皇上處。楊銳說:「黃紹箕在南書房當差,可請他帶上兩部,當面呈給皇上,並請皇上轉呈一部給太后。」

  黃紹箕是黃體芳的兒子。黃體芳當年與張之洞同列京師清流黨,關係甚為親密。黃紹箕在未進翰林院時,曾在張之洞幕府裡做過事。通過這條路上達天聽,自然是最好的。沒有幾天,《勸學篇》便到了光緒皇帝的手中。光緒愛不釋手,一天便通讀

  完畢,然後親自擬了一道諭旨:

  《勸學篇》內外各篇,朕詳細披覽,持論平正,于學術人心,大有裨益。著將所備副本四十部,由軍機處頒發各省督撫學政各一部,俾得廣為刊佈,實力勸導,以重名教而杜危言。就在光緒親頒《勸學篇》後第四天,中國近代史上最為熱鬧壯烈的大劇,正式拉開它的帷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