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上 | 上頁 下頁
一〇四


  老于官場的李鴻章,對於慈禧的這個問話並不感到奇怪。年輕的時候,他的官職低,常常在稟報時遇到上司的詰問,經過一兩次尷尬後,他有了經驗:稟報之前自己先深思熟慮,在腦中準備幾種不同的看法,到時視情況而說出其中的一種。因為此,李鴻章能常常得到上司的稱讚,故而官運亨通。中老年後,官職高了,他又常常搬來別人的這個伎倆,一是從下級的回答中受到啟發,二是借此考察屬員。

  關於越南境內打仗的這件事,他早有自己的看法,昨天聽了恭王的意見後,心中更有把握了,於是底氣甚足地回答:「回稟太后,依臣之見,這次是個好機會,務必要把這個和約給定下來,戰火早一天熄滅,國家便可早日安生,太后您也可以早一天寬心。」

  「是呀,你是打了大半輩子仗的人了,仗還是不打為好。」慈禧感歎著。

  「太后英明!」李鴻章立即恭維,「臣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辦了大半輩子的軍務,從中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國家一定要備戰,戰爭不可不防備,這是第一;第二,仗能不打就不打,萬一打起來,能早停就早停。」

  「這話說得在理兒。」慈禧點頭,表示贊許。

  「所以,臣以為法國這些條件,都可以接受,只要能早日停戰,一切都好商量。」

  「賠款一事要好好談。」慈禧打斷李鴻章的話,「朝廷銀錢短缺,最好不賠,能少賠就少賠。」

  「是。」李鴻章趁此機會抓緊請示,「其他幾條,也請太后慈諭訓示。」

  「曾紀澤與法國人爭吵了嗎?」慈禧問李鴻章,「為何法國人容不得他住在那裡?」

  「曾紀澤性格耿直,或許在言談之間對法國人有得罪之處。他是公使,若與駐在國不和的話,還是調離一下為好。」

  曾紀澤既是老師的兒子,又是有德有才的君子,李鴻章對他很是器重,視為親兄弟。曾紀澤最令李鴻章佩服的一點是他懂洋文,不但能讀洋書,而且能說洋話,是朝廷派往各國公使中的第一等人才。

  曾國藩晚年親自延聘兩個英國人為塾師,分別教兩個兒子紀澤、紀鴻學英文。那時紀澤已過三十,學習英文甚是吃力,但遵父命,還是硬著頭皮學下來。幾年後,真的是英文幫助了他,為國家出了大力。每一念及此,李鴻章便發自內心地對老師的遠見表示欽佩,並效法老師,也請洋人到家裡來教自己的兒子。遇到兒子們不好好學的時候,便拿曾紀澤的例子來開導,果然對兒子們啟益很大。

  想到這裡,李鴻章又補充一句:「曾紀澤這些年在國外很辛苦,為國家做了不少好事。依臣之見,他回國後宜予以優敘。」

  「那麼誰可以接替他這個事呢?你有沒有合適的人?」

  太后顯然接受了這一條。李鴻章立即答:「法國公使這個職位,眼下最是緊要,一天都不能空缺。日後也很重要,一定要有一個相當的人才行。依臣之見,不妨先將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從柏林調到巴黎,做個代理法國公使,處理日常事務,朝廷再慢慢地選擇一個人去接替。」

  「這樣安排也好。」慈禧輕輕頷首。「剛才你說的法國特使叫個什麼名字來著,此人是個什麼人?」

  「法國派出的這個公使叫做福祿諾,臣與他打過交道。」

  「你們先前見過面?」

  「見過面。」李鴻章答,「福祿諾是個海軍艦長。三年前他的艦艇在塘沽碼頭停過一個月,他到過臣的北洋衙門。臣與他見過面,說過話。」

  慈禧淺淺地笑了笑說:「看來洋人也是講舊交情的。他們派這個艦長來,就是因為他與你有過交道。既然是熟人,更好說話。你就對你的這個老朋友說,賠款一條取消吧,其它的都好商量。」

  李鴻章心裡吃一驚:太后說得也太輕巧了。漫說打過一次交道不能算是老朋友,即使是老朋友,就可以免去幾百萬兩銀子的賠款嗎?法國又不是他的!何況李鴻章知道,洋人與國人不同,一般都忠於職守,對國家利益看得重,很少有接受賄賂而犧牲國家利益的。但他不能對這位不懂外情的太后說得太多,只能答:「臣一定利用這個關係,去跟他好好地談,盡可能地把賠款一項取消,若實在不行的話,也要越少越好,必不致使我大清吃虧。」

  「這件事,你就這樣跟他談吧。」

  慈禧終於為法國公使前來談判的事作了交代,李鴻章心裡一陣輕鬆。他在心裡尋思著:該向太后談恭王吩咐的事了,如何談起呢?

  「李鴻章,你辦了這多年的洋務了,我問你一句話:咱們大清眼下的軍事力量,到底與洋人相差多遠,能不能與他們打仗?今夜沒有別的人,你只管對我說實話。」

  這個問題雖然重大,但李鴻章胸中早有成竹。平日,他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既不懂外國,也不知本國實力的人,遇到與洋人鬧糾紛,開口閉口就是與洋人決一死戰之類的話,似乎很愛國,其實最是誤國之論。太后雖有定識,但有時不免也受這種論調的左右。李鴻章覺得自己身受太后厚恩,肩負著朝廷的重任,有責任實事求是地將這個大事說清楚。

  李鴻章正了正腰板,一臉端謹地說:「回稟太后,臣奉太后之命辦了二十多年的洋務,為朝廷的軍隊買了許多西洋的槍炮,為北洋南洋購置了不少鐵甲船隻,比起先前打長毛撚子時來,我們的軍事力量的確是要強大多了,但若跟洋人比起來還差得太遠。真的若是與洋人交起仗來,我們沾光的把握極少。依臣之見,咱們大清要趕上洋人,至少得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功夫。在這三五十年的時間裡,我們要力求避免與洋人打仗,以求發展。過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話教育臣民,後來終於報了大仇。咱們要有勾踐的這種眼光和毅力。只是洋人比當年的吳王夫差要強大百倍,所以,臣以為,今天咱們大清的力量對付洋人,二十年還不夠,要有三十年五十年的準備。」

  慈禧讀書不多,但「臥薪嚐膽」這個典故還是知道的,她也很佩服越王勾踐。李鴻章這番話,她深以為然。

  「這麼說來,咱們與法國人這場戰爭,就寄希望於你與那個艦長的和談上了。」

  李鴻章忙答:「臣一定不負太后的期望,把這次和談談好。」

  「主張對洋人開仗的人,也不都是浮浪的人。」慈禧把左手無名指上長長的金指套壓了壓,說,「張之洞對洋人強硬,他也在實心做事。朝廷調他去兩廣,希望他代替張樹聲,把兩廣軍務振刷一下。天津的和談要談,廣西、雲南的防備也是不能松的。」

  「太后英明!洋人詭詐,得多防著點,廣西、雲南的防備確是不能鬆勁。」李鴻章想,終於遇到機會了。他繼續說下去,「張之洞後生可畏,太后擢升他為兩廣總督,足見太后借兩廣軍務歷練他的苦心。臣以為,還有幾個人,也都是年少有才之人,若加以歷練,El後可望為國家儲存大才。」

  「你說說,有哪幾個?」慈禧對此很有興趣。

  「第一個數張佩綸。此人志大才高,是廷臣中第一青年才俊。」李鴻章做出一副實心薦賢的神態。

  這兩年來,慈禧對張佩綸印象甚好。前年親自提名擢他為都察院左副都禦使,有心把他作為軍機大臣來培養,所慮的也是他的地方閱歷不夠,應該讓他磨練磨練。她問:「你看張佩綸做個什麼事最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