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唐浩明 > 張之洞·上 | 上頁 下頁
七七


  朝廷直到近年來才開始給小京官發津貼。發津貼是對的,但要從國庫開支,不能由各省分攤,將這筆負擔轉嫁各省。

  張之洞雖然對朝廷這種做法不滿意,但知道「撤京餉津貼」這條不能提,一提就會得罪京師所有小京官。小京官若群起而攻之,則很有可能這件事就辦不成了。其結果只能是一項攤派都免去不了。不能因小失大。有的是山西省內的事,如歲科考棚費,也不應上轉給朝廷。張之洞為此剔除了一些項目。剩下的如鐵、綢、絹、紙等幾個大項,加起來也有二十余萬兩銀子。若能免去這些攤派,也就解決大問題了。

  張之洞拿起筆來,在桑治平、楊銳報上來的稟帖上寫了幾句話,要他們分別就鐵、綢、絹、紙幾項單獨擬折,屬￿省內的攤派,容日後逐一解決。

  寫完這段批語後,夜已經很深了。他離開書案,慢慢地走動幾步,藉以活動筋骨。這時,楊深秀推門而人。

  「已二更天了,您還沒睡?」

  「你不也沒睡嗎?」張之洞案牘倦煩,正想找個人來聊聊天。「坐一會吧,我剛收到一簍我姐夫從福建寄來的鐵觀音,想喝嗎?」

  楊深秀生性豪爽,又喜歡喝茶,忙說:「福建的鐵觀音是天下名茶,既是鹿藩台寄來的,必定是鐵觀音中的極品。大人有這等好茶,我怎能不喝?」

  張之洞的姐夫鹿傳霖三個月前奉調四川藩司,離開福建時,特為給內弟寄了一簍新茶。兩年前,張之洞還只是一個侍讀學士時,鹿傳霖便已是福建臬司了。這兩年張之洞吉星高照,官運亨通,一連幾個大躍步,而今官位已超過姐夫。鹿傳霖幹練穩重,一向官運好,現在才四十七歲,便已做到藩司,也算是有福之人。郎舅倆關係親密,常有書信往來。

  楊深秀剛坐定,大根便提著一壺開水進來。不管多晚,只要張之洞沒有就寢,大根就不睡覺,這是十多年來的習慣。來到太原後,大根知道四叔身為一省之主,身邊又無夫人照顧,便更加自覺地承擔起照料四叔的一切事宜。春蘭來後,也和丈夫一樣,每晚都要等張之洞睡下後再安歇,為的是好隨時照應。

  大根泡好了兩杯茶。一杯遞給四叔,一杯遞給楊深秀,然後又提著茶壺出去了。

  楊深秀笑著說:「福建人喝鐵觀音,專門有一套程序,不是這樣用大碗泡。」

  張之洞說:「這我知道。但那程序太麻煩,那是無事做的人想出的一套消磨時間的法子,我耐不了那個煩。」

  楊深秀喝了一口後說:「這茶味是不錯,真不愧為天下名茶。若是福建人泡出來的,或許會更好。」

  「你這人是得寸進尺。」張之洞笑道,也喝了一口,「就這樣喝,我已經很知足了。」

  楊深秀說:「我剛才在楊叔嶠那裡閒聊,出門時見您這兒還亮著燭光,想起了一件事,要跟您稟報,不知您今夜有沒有功夫?」

  「什麼事,你說吧!」張之洞重新坐到書案邊,順手將攤滿一桌子的稟帖收拾著。

  「那一年,我幫縣衙門謄抄全縣地畝錢谷帳目時,發現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張之洞雙目炯炯地望著楊深秀。

  「聞喜縣的地畝數與實際情況不符。」楊深秀一邊喝茶,一邊慢慢說,「首先,我看到我們青石堡的田畝數為六萬八千畝,這個數目便不對,我們青石堡實有田地七萬四千畝。這是家父做保長時親自督人丈量出來的。後來我問了幾個朋友,他們所在地的田畝數也比縣衙門所載的要多。」

  「為什麼會有這種事出現?」張之洞放下手中的稟帖,皺起眉頭問。

  「我也想過這事,為何會有六千畝的出入呢?」楊深秀略停片刻說,「後來想通了。原來,聞喜縣的田畝還是道光二十二年時丈量的,距今已整整四十年。這四十年間新開了不少荒地,這些新開的荒地都沒有算上。這是其一。其二,當年丈量時就不準確。許多大戶人家為了少交田畝稅,買通丈量人員,隱匿了田畝。這原是歷朝歷代都有的事,本不為怪。聞喜一縣如此,其他縣也差不多,全省加起來,這筆數字就不小,大為影響藩庫的收入。」

  「嗯。」張之洞輕輕地點頭,「你說得對,看來要重新來一次丈量田畝。」

  「大人這個想法太好了。」楊深秀大為興奮起來,「四十年沒有丈量了,很有重新丈量的必要。這首先是為了摸清我們山西的家底子,看看究竟有多少土地。我想,大人身為三晉的撫台,這個數字是一定要準確的。其次,山西貧困,稅收主要靠的是田畝稅,把多出田畝的稅收上來,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好!」張之洞高興起來,「漪村,你說的是一條增加稅收的光明正道。」

  「謝謝大人的嘉獎。」

  「你有什麼好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嗎?」初為地方官的張之洞毫無這方面的經驗。

  「有!」楊深秀胸有成竹地說,「每每看到魚身上長的鱗片時,我就想,難怪魚能保護自己,原來是一片緊挨著一片,沒有一絲地方裸露著,嚴嚴實實地,別的動物要傷害它,都無從著手。」

  張之洞饒有興致地端詳著眼前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舉人,心裡想:魚身上的鱗片誰都見過,但誰也沒有從魚鱗上得到過什麼啟發,這個年輕人會有什麼啟發呢?

  「我時常想,哪天我若做上百里侯的話,一定要模仿魚鱗片,把全縣的土地一一弄清楚。」

  「如何模仿法?」張之洞覺得這話說得很有趣。

  「是這樣的。」楊深秀不慌不忙地說,「我把我所管轄的縣的地圖放大,放到在它的上面可以標出每一個村莊的名字來。然後再以村莊為單位,畫出它的前後左右的界線出來。這就好比一片魚鱗。一個村莊挨一個村莊,這就是一片魚鱗挨著一片魚鱗的道理,不讓中間有一點空隙。丈量的人員由縣衙門統一派出,與所丈量的村莊的人一個都不認識。若誰與本村的人有親戚朋友關係,則避開,好比考場上的回避一樣。如此,任你哪個大戶人家要隱匿土地都做不到。」

  「你這是個辦法!」張之洞贊道。

  「每個縣都重新造出一個以村莊為單位的田畝冊來上報給省。」

  「這個冊子便叫做魚鱗冊。發明者,聞喜楊漪村也。」張之洞說著,忍不住大笑起來。

  「楊某榮幸之至!」楊深秀也大笑起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