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鐵生 > 我的丁一之旅 | 上頁 下頁 |
139.引文與猜想 |
|
為什麼要有性?答案似乎沒有任何懸念——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多細胞生物採用有性繁殖的原因是,它是將基因傳給下一代的同時保持下一代多樣性的最佳方式。但這個解釋有個致命缺陷:有性繁殖就短期而言是一種浪費。 設想一群魚生活在同一池塘,爭奪有限的食物。它們進行有性繁殖,因此每一代都包括雄魚和雌魚。再假設一條魚發現了無性繁殖,它所有的後代都是雌魚,而且它們會及時產下自己的雌性後代。幾代之後,無性繁殖者的後代將在數量上超過有性繁殖者的對手,並最終令它們滅絕。在為生存而進行的短期戰鬥中,性是一個嚴重的敗招。 當然從長期來看,並非如此。如果沒有兩性交配為基因洗牌,物種將積累有害突變並迅速滅絕。大部分無性繁殖物種只能存在幾萬年。但這不是對幾乎無處不在的性行為的滿意解釋。自然選擇不在乎將來很多代以後的事。為了贏得眼前的勝利,兩性交配必須立竿見影地帶來好處。這正是難以解答的一點。…… 也許還有一個說法能解釋這一謎題。兩性模式無所不在,也許不是因為它能帶來長期優勢,而是因為它一旦被進化出來就很難被放棄。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這種形成精子和卵子的細胞分裂模式在生命史上很早就進化出來了,成為繁殖手段是後來的事。他們說,性別如此深地寫入了生命的操作系統,以至於放棄它是不可能的。這是個很有希望但尚不完整的答案。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個解釋所做的只是將謎團轉移到另一個領域:性別是如何首先進化出來的? (《參考消息》2004年12月22日載文《生命十大未解之謎》) *** 對此,我在丁一或在史鐵生時,有三點猜想: 1.這當然不是為了短期競爭,甚至也不是為了長期的存活,而是為了一條變易不居的路途。 2.變易不居使人迷茫,誘人深想,終會使人忽略掉眼前的圖景——就像上帝對浮士德博士所期待的那樣:去諦聽那迷茫中的啟示。 3.既然生殖手段不過是後來的追加,那麼明顯:兩性分離原就不是為了繁殖,而是為了互相的尋找與團聚,為了在一條永遠的路途上的不斷期待,或是以不斷的期待來展開一條永遠的路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