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淩力 > 清宮懸案 | 上頁 下頁
四十三


  民者國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嘗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幾務至前,必綜理勿倦。

  誠守此言,豈惟福澤及于萬世,亦大孝之本也。

  這不僅是母親對兒子的厚望、皇太后對皇帝的教誨和鼓勵,也充分體現了布木布泰的政治家的風貌。其中「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幾句,當是針對福臨弱點的最精准的忠告。

  母親不惜一切代價,護佑著兒子從清初政壇的驚濤駭浪中奮鬥出來,終於把他送上了真正的皇帝的寶座。在後來的時日裡,每到關鍵時刻,母親還會以政治家的頭腦和目光來點撥時複迷惑的兒子,母子間也會為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矛盾,但,治國的道路主要靠兒子自己去走了。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母親是堅決站在兒子一邊的。

  ◇面對危勢的轉變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初一日,十三歲的福臨在修繕一新的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接受諸王群臣朝賀,並頒恩詔大赦天下。他在慶賀典禮中表現出的自尊自信和才能胸襟,給所有的人以深刻印象。參加典禮的朝鮮使臣向他們的國主報告說:「清主年今十四,而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

  福臨確實向他的臣下表示出遠遠超過他年齡的成熟,令他們十分驚異。

  多爾袞專擅朝政,對幼主形成巨大威脅,在朝廷上下不是什麼秘密。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福臨仇恨攝政王,理所當然地斷定皇帝會為攝政王之死興高采烈並立即採取報復行動。人們低估了小皇上。

  當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歲末多爾袞的死訊傳到朝廷的時候,順治帝立刻詔命臣民易服舉喪;當多爾袞的柩車回到京師的時候,順治帝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縞服出迎於東直門五裡以外,並親自下跪奠酒三爵,為之大慟;次日下詔讚頌多爾袞的豐功偉績,不久又追尊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所有這些姿態,無疑對穩定和消除因攝政王驟死而引起的朝政動盪、人心疑慮大有好處。在追尊多爾袞的同時,福臨又命親信大臣大學士剛林等到攝政王府,將多爾袞生前擅自取走的皇帝印信兵符,連同賞功冊,全部收回大內貯存。縱然有皇太后的耳提面命,縱然有黃旗親信大臣的支持,這個十二歲小男孩的聰慧和明敏也頗不尋常。

  直到多爾袞的同胞兄英親王阿濟格奪權圖謀被粉碎,英親王本人削爵籍沒下獄幽禁;直到順治帝借親政之機大封了一批年輕的親王、郡王和一批新的議政大臣,有了足夠的支持者,站穩了腳跟,福臨才以原多爾袞親信蘇克薩哈等人的告發為詞,追論了多爾袞的謀逆大罪,削籍奪爵抄家毀墳,剿滅族黨,替自己出了一口惡氣!

  清除了多爾袞和他的黨羽,基本解決了滿洲內部的激烈衝突之後;重新掌握上三旗,形成皇權的絕對優勢,進而穩定統治階層和朝廷大局之後,福臨就要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就要親自來治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了。攝政王留給他的是什麼呢?

  入關之初打著弔民伐罪、仁義之師旗號,因而狂風暴雨般席捲全國的巨大勝利,已成為遙遠的過去,統一六合、天下大定的目標還只是一個美麗的夢。順治親政的時候,雲南、貴州還是南明永曆王朝的穩定後方,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陝西、四川等地,還是明、清雙方拼死相搏、劇烈爭奪的戰場。南方的軍事形勢十分嚴峻。而北方地區,由於多爾袞實行的民族高壓政策,殘酷的剃髮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不斷激起漢族人民的激烈反抗,使清朝的統治難以穩定和鞏固。

  連年征戰,軍費浩繁,清政府更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順治親政後的三月初六日,召戶部尚書詢問國庫情況,結果國庫僅存銀二十萬兩,而四月需支各官俸銀就得六十萬兩,逼得福臨只好動用內庫銀兩補齊。

  這就是當時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用當時人的話說,是一個「民心不足恃、錢糧不足恃、兵力不足恃」的「極敝之勢」!

  怎麼辦?

  福臨畢竟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之子,福臨的血管裡流淌的畢竟是充滿勇武精神的遊獵民族的血。騎射起家,馬上得天下,弓矢定天下,是滿民族的驕傲,也是福臨的驕傲。祖輩父輩的開拓進取在前,年輕氣盛的他不會退縮,也不能退縮。福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因人廢事。他儘管仇恨多爾袞,但對多爾袞制定的各種政策,卻並不像對他本人那樣徹底打倒。凡是福臨認同的,如以漢治漢、整頓吏治、開科取士等,全都保留了。憑著民族的尚武精神,憑著對驃悍善戰、淩厲無前的八旗將士的信心,福臨也接受了多爾袞實行的勤兵黷武政策,在全國各條戰線上繼續維持強大的軍事壓力。

  擺在最前線的,是久經沙場的四漢王的兵馬。他們是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

  跟漢王們並肩作戰,或者做他們後盾並在實際上負有監視他們職責的,是滿洲八旗軍,最要害的戰場還得交給最親信的滿洲親貴率領的軍隊。

  統領各個戰場和各路兵力的奉命大將軍,必定是皇室宗親中那些能征善戰的名王。

  只是,當年隨著努爾哈赤、皇太極在腥風血雨中征戰多年的老一輩開國名將,到順治親政的時候大多謝世。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饒余親王阿巴泰病死,時年五十八歲;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病死,時年六十六歲;

  同年,功勳卓著的肅親王豪格冤死獄中,時年四十歲;

  順治六年,平定江南、智勇雙全的豫親王多鐸病死,時年三十六歲;

  順治七年,專擅朝政、炙手可熱的攝政王多爾袞病死,時年三十九歲;

  順治八年,消滅李自成有大功的英親王阿濟格因密謀作亂罪賜死,時年四十六歲。

  順治帝的父輩伯叔中最有威望和最勇武的諸王消殞殆盡,至此只剩下了鄭親王濟爾哈朗。但鄭親王是輔政叔王,不能輕易離朝,況且他年老體衰,已難以承擔出征作戰的任務了。

  好在長期的戰爭的磨煉,皇室中又成長起新的一代戰將,都是順治帝的堂兄和堂侄。他們中許多人,如巽親王滿達海,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等,在順治親政之初,隨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合詞奏請嚴懲有謀逆大罪的攝政王多爾袞,給少年皇帝以極大的支持。另外,還有謙郡王瓦克達,信郡王多尼,承澤親王碩塞,安郡王岳樂、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簡郡王濟度,康郡王傑書等人,都有過出色的戰功,都是順治親政初實行武力征服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