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淩力 > 清宮懸案 | 上頁 下頁 | |
三十一 | |
|
|
皇太極去世、福臨即位以後,身為皇叔的多鐸仍不見有多大長進。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十月,多鐸因謀奪大學士範文程之妻,被罰銀千兩。次年三月,即他受命隨攝政王出師南定中原的前一個月,多鐸又因游獵于山林禁地而被議罪。 是形勢的突變,給他建功立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使他成為開國諸王中戰功最著的一個。所謂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十年不飛,一飛沖天!多鐸就以這樣的雄姿,馳騁在中原大地,席捲了整個江南! 在多鐸身上,具備了父兄的所有特點。 當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裡,他揮師南下,強渡淮河,勢如迅雷猛電,只用了十二天時間,就兵臨揚州城下。圍城七日,他數次派人招降明軍統帥史可法,均遭拒絕。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紅衣大炮攻城,摧毀了城內軍民的頑強抵抗,俘獲史可法,多鐸再次勸降遭拒後,便斬史可法、下屠城令。十日屠城,數以十萬計的百姓死于清軍屠刀之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 對比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後大殺漢人的歷史,可以看到,在鎮壓反抗的時候,多鐸和他的父親一樣,兇暴野蠻,帶有濃重的原始獸性。 多鐸挾著血洗揚州的威焰,乘勢渡過長江,五月初八日佔領鎮江,南明的武裝力量盡都投靠清朝,二十三萬守衛南京的軍隊也很快放下武器,他沒有受到任何阻擋。五月十四日,多鐸的前鋒抵達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多鐸率大軍開進南京城,宣告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滅。由於事先將招降安民告示遍掛通衢,也由於揚州屠城的威脅所至,多鐸進入南京時,南明的大批官僚,冒著滂沱大雨跪在道邊迎降。次日,南明的文武各官,爭趨朝賀,相當於今天的名片的職名紅帖堆了十數堆,每堆高達五尺。 多鐸佔領南京後,卻又如皇太極一樣,實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他親自去拜謁了明孝陵(朱元璋墓),對被弘光帝囚禁的所謂崇禎「太子」,奉若上賓。他命南明大小官員每日照舊入內辦事,一概予以留用。他下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屬,以示崇敬。他下令將八名搶劫百姓的八旗兵斬首。另外還鄭重出告示於各城門,說:「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頭來見,本國已經唾駡。特示。」 這些舉措,安定了民心,也頗得士心。也由於江南百姓飽受南明暴政之苦,對新統治者存有希望和幻想,使得多鐸的大軍從南京到杭州,一路長驅直入,節節勝利,兵鋒所向,如摧枯拉朽。許多地方,可說是傳檄而定,杭州的明潞王、紹興的明淮王都投降了清朝。清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全國最富庶的江浙全境,多鐸的勝利,可謂空前。 從多鐸佔領南京後的策略行動中,不是又能看到他的汗兄的某些影子嗎? 七日,攝政王多爾袞以大兵日久勞苦,命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及洪承疇前往替代駐守江南。十月十五日,多鐸班師還京。順治皇帝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到南郊迎接,並賜金五千兩、銀五萬兩,又加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 從清軍入關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打垮了李自成數十萬大軍,推翻了腐朽的南明政權,統一了整個北方和江南地區,進展神速如霆擊飆舉,戰功顯赫令人心驚目眩,在中國歷代統一戰爭中可謂罕有其匹!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攝政王多爾袞的善於審時度勢、博采眾議,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明智果斷的決策,是主要原因。對清王朝而言,多爾袞居功至偉。 可惜這位具有傑出政治和軍事才能的攝政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竟在勝利之際,不聽任何勸阻,悍然發佈了剃髮令!這本來是由他因認識到不順民情而自責、而下令停止推行的法令,卻又由他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嚴酷形式佈告天下:凡「不隨本朝制度剃髮易衣冠者,殺無赦」! 入關之初,多爾袞為了安置大批滿洲貴族官兵,發佈過圈地令,發佈過強迫漢人投充旗 下的投充法以及防止投充漢人逃跑的嚴酷的逃人法,歷史上稱之為清初三大弊政。平心而論,前者對於征服者的滿洲貴族而言,勢在必行,後兩法也是滿族當時所處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的必然產物。而且跑馬圈地主要在京畿地區,波及山東等鄰省,投充為奴的漢人在全國範圍內終究是少數,所以這三大弊政還是局部性的弊。剃髮令就不同了,它關係著長城內外、大河上下整個漢民族的每一個男人、每一個家庭!這道侮辱人格、損害民族感情的法令,理所當然地要激起廣大漢民百姓的反抗。 事實正是如此,隨著剃髮令的下達,本來已經帖然歸附的江南,頓時斬木揭竿,紛然四起,殺官披甲,奮起反抗,安徽、山東、江西、湖北、陝西、甘肅等地,都因此而掀起了抗清鬥爭的洶湧怒潮。這在客觀上促成了大順、大西等農民軍與南明永歷朝廷聯合抗清,形成了以南方為主的全國性的抗清高潮。 入關初,只用了短短一年完成的統一大業、大好形勢,就這樣毀於一旦,再次統一全國,又花了整整十七年!這十七年間,清朝勞師糜餉,戰事連年,給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多爾袞,失卻了他素來的明睿,不但不能預見這些弊政的嚴重後患,也收起了入關之初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風度,一意孤行,堅持他的民族高壓政策,竟然在朝廷下令說:「凡有為剃頭、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奏本不許封進!」 在封建君主制社會,權力集中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必然趨勢。勳勞日著、地位日崇、威望日高的多爾袞也不出此例。由於入關大戰,他和他的同胞兄弟阿濟格、多鐸,已掌握了兩白和正藍三旗,又對兩黃旗進行分化拉攏,以致兩黃旗大臣紛紛投靠多爾袞。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八月,他藉故罷濟爾哈朗輔政,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他又以微罪為口實,將平定山東、四川,鎮壓大西軍,射殺張獻忠有大功勞的肅親王豪格監禁致死,最終除去了自己的最大政敵。 從努爾哈赤起兵,為帝業東征西殺開始,愛新覺羅氏家族同中國歷史上無數皇族一樣,在奮鬥的過程中,充滿了骨肉相殘的血腥氣。多爾袞借刀殺豪格,不是第一件,也決不是最後一件。政治鬥爭本身所具有的殘酷性,也是客觀規律。 順治帝福臨即位的最初幾年,還是個幼童,再聰明也無法過問朝政。接受群臣朝拜,舉行各種大典,他都只不過是個傀儡,是個象徵。一切軍國大事,由攝政王掌管。攝政王自然也須向小皇帝奏事,表示對皇帝至尊的承認,其實也是在向小皇帝的母親兩宮皇太后奏事。這時的攝政王對小皇帝和兩宮皇太后,可說是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攝政王凡有所請,小皇帝和兩宮皇太后無不允准。一些朝廷大臣的尊崇攝政王的提議奏疏,無論是出於他們自己想巴結多爾袞,還是他們受多爾袞暗示所托,小皇帝和兩宮皇太后也都一概同意,並以皇帝的名義發出詔書,不斷給多爾袞加尊號,為多爾袞歌功頌德。 宮中的這些舉措,在開始的時候,是出於真心的感激之情,所謂心甘情願;後來就成為不得已了。因為宮中的母子們只有富貴而沒有權勢,他們的存在,只能仰仗攝政王。好在多爾袞與布木布泰的情分一直不薄,以他們兩人的特殊身份,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使得順治初年的清朝統治集團能夠基本上維持穩定團結和進取精神。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