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韓少功 > 暗示 | 上頁 下頁
母親


  多多這個小雜種也喜歡搖滾,真是讓人奇怪。他是老木第二個兒子,在香港的花花世界裡長大,從不好好讀書,最後被父親押送回內地來重讀補課,一臉的愁雲慘霧。媽媽提著大包小包來看過他一次,不過她當時手裡的股票被套,一個新辦的藥廠又遭遇危機,有幾千箱藥變質了,她就像魯迅小說《祝福》裡的祥林嫂,逢人便說她的新藥,說藥瓶的質量其實很好,反而沒有與兒子說上多少話。她的新藥推介開始還讓人頗感興趣,反復嘮叨的結果,是任何人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她終於嘮叨出肝癌,開始瞞著多多,怕擾亂他讀書的心緒;後來又決計告訴他,無非是想用大禍臨頭的壓力,打掉他的懶散和輕浮,激發他自救圖強的鬥志。但"癌症"一詞並未讓多多面色大變,他甚至目無定珠,撓了撓鼻子,揉了揉衣角,不一會就去看他的卡通書,在那邊咯咯咯地笑得拍床打椅。

  作為老木當年的插友,魯少爺是小少爺在內地的看護者,差點被這種笑聲氣暈,忍不住咬牙切齒:"你是個畜牲麼?你怎麼還敢看卡通?你懂不懂癌症?癌症!"

  小少爺被魯少爺嚇得面色慘白,自覺有錯,把卡通書塞進抽屜。但這種負疚感只保持了幾分鐘,就像他平時偷錢、逃學、交白卷以後的負疚感只能保持幾分鐘,很快就歪在椅子上呼呼睡著了。

  魯少爺把冬瓜燒成了焦炭,氣得一時沒脾氣。

  幾個月後,多多的母親經過內地幾家大醫院的治療,終於死在香港。魯少爺把多多送回香港向遺體告別。母親已經瘦成床上小小的一撮,頭髮脫盡,在殯儀工給她調整假髮的時候,暴露出一個光光的腦袋。據說她死前喉音已經喑啞,雙目已經失明,眼裡總是湧出漿糊狀的黃色膿汁,得靠旁人一次次抹去,不然就蓋滿眼眶。但她到了這種地步仍然一刻也不安寧,堅持要鍛煉,要下床來行走,摸索著周圍的牆壁或者窗臺,希望自己的咬緊牙關和不顧一切的挺住能夠帶來奇跡。她說她還不能死,多多還太小呵。

  小少爺對躺在花叢裡的這樣一位母親仍然沒有什麼悲痛,呆若木雞,偷偷地瞅瞅這個或者那個長輩,似乎擦了一下眼睛,也沒擦出什麼淚光。倒是在走出太平間後,他有了下課式的如釋重負,回到家裡更有歡天喜地的自我補償,開冰箱吃美國草莓,開電視機找卡通片,深深陷入沙發裡再把雙腳架向空中。見魯少爺是第一次到他家,是第一次到香港,便熱情萬丈地請他四處參觀,大咧咧地指導他如何使用浴缸按摩器,如何使用電話子母機,如何差遣菲律賓女傭,喝威士忌的杯子如何不能用來喝葡萄酒而喝葡萄酒的杯子如何不能用來喝啤酒……在他看來,魯少爺這個內地"乾爹"太土氣了,太沒有見識了,連用杯子的規矩都不知道。他許諾,過幾天帶乾爹去逛逛中環和銅鑼灣,找個有檔次的夜總會好好樂一樂。

  他的熱心教導使魯少爺怒氣衝衝,仗著幾個月來的看護之功,也憋著對老木養子不教的怒氣,當著他父親的面,給多多來了一記耳光:"畜牲,你就忍不了這幾天嗎?你還敢看電視!"多多捂住臉,看了父親一眼,偷偷溜出門去。

  但門那邊還是沒有哭聲,靜了一陣,發出嘩嘩翻著畫報的聲音,聲音還是沒有任何沉重。這一切讓老木也不無難堪。與魯少爺談話的時候,他百思不解,說妻子最疼愛並且最寄望的就是多多,但這小王八蛋居然沒有為母親之死流下一滴淚,真是邪了。他相信這就是命,是孽障呵,報應呵。也許上帝就是存心要用這個狼心狗肺的傢伙,來報復他在商場上的奸詐和情場上的放浪。他這個流氓自作自受,這一輩子還能有什麼指望?……

  老木放聲大哭了一場。

  直到很多天以後,直到多多又回到內地,魯少爺才發現他其實也有無淚的苦惱,也在惦記著媽媽。他給一位香港女同學的電子郵件是這樣說的:"……我真想像別人一樣愛我的媽媽,對我媽媽的死表示悲痛,但我怎麼也做不到,MyGod,我想了種種辦法還是做不到,我怎麼辦呵?……"

  從魯少爺口裡聽到這件事,我有些難受,而且為多多感到委屈。我也認識這個孩子,知道他並不是特別的壞。家裡一隻小狗病死的時候,他是傷心落淚的,整整一天不想吃飯。他家裡以前那個菲律賓女傭蘭蒂離開時,他也是失魂落魄的,三天兩頭就要給蘭蒂阿姨打電話,甚至偷了父母的錢去公共電話亭。他並不冷血,並不缺乏情感。事實上,他對父母沒有感情只是因為他缺乏父母。他的父親只是每個月開出來的支票,是衣櫥裡陌生男人的領帶和桌上的肮髒的煙灰碟,除此之外就只是一個沒有蹤影的空空概念,這個概念叫"父親"。他知道這回事但很難看到這件事。他母親近來也總是不在家,忙著股票和藥廠的生意,特別是把他送回內地托人看護之後,母親也成了一件可以知道但很難看見的概念。他的母親是什麼?不過是經常托人捎來的大堆玩具、零食、時裝以及最先進的電腦,是電話筒裡一個叫作母親的女人時而嚴斥時而哀求的嘮叨。

  這些當然不夠,當然不構成真正的父母。情感是需要具象來孕育和傳遞的,只能從圖像、聲音、氣味以及觸感中分泌出來,人們常說的"觸景生情"和"睹物思情",早已描述了情感的特質。人們悼念親人時常說"音容宛在",忍不住的悲情,必然來自記憶中的"音"和"容",來自一隻手的撫摸,一雙眼睛的凝視,一個背著孩子找醫院的寬大背脊,一柄盛夏之夜給孩子帶來涼爽的蒲扇,一次給孩子帶來喜悅的全家出遊和野外遊戲。這就是父母——哪怕是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的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也能在孩子心目中構成回憶的切實依據。如果老木兩口子無法給多多提供這一切,如果他們總是用封閉式貴族學校、他人託管一類方式使自己遠離孩子,無法提供給孩子得以清晰辨認的父母面目,他們就沒有理由強求孩子面對記憶中的一片空白而流淚,也沒有理由奇怪于孩子竟把情感交給了一條狗或一個女傭。

  孩子是一心一意要悲痛的,只是"爸爸"和"媽媽"的空空概念無法讓他悲痛,特別是在卡通、廣告、夜總會、電視娛樂等花花世界裡,在一個電子聲像過分膨脹並且擠壓和淹沒著人們親情的時代,已經剝奪了他悲痛的前提。

  法律文書只能確認血緣關係,電話裡或書信中的教導也只能確認家長的權力和義務,它們都不足以打擊人的淚腺,不足以讓人的鼻子發酸和眼眶發熱。至於那些確實昂貴而且華麗的兒童消費品,它們與商場上的萬千消費品沒什麼兩樣,並不能給"家庭"這個詞填充感覺,孩子無法沖著一個搬到家裡來的商場哇哇哇痛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