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城 > 閒話閑說 | 上頁 下頁 | |
十六 | |
|
|
41 元時讀書人不能科舉做官,只好寫雜劇,應該說這是中國世俗藝術史上的另一個「拍案驚奇」。 元的文人大規模進入世俗藝術創作,景觀有如唐的詩人寫詩。 元雜劇讀來令人神旺的是其中的世俗情態與世俗口語。 「雜劇」這個詞晚唐以來一直有,只是到元雜劇才成為真正的戲劇,此前雜劇是包括雜耍的。臺灣「表演工作坊」來美國演出過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體例非常像記載中的宋雜劇。 金雜劇後來又稱「院本」,是走江湖的人照本宣科,不過這些江湖之人將唱曲,也就是諸宮調加進去,慢慢成為短戲,為元雜劇做了準備。從金董解元的諸宮調《西廂記》到元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脈絡。 中國古來的戲劇的性格,如同小說,也是世俗的,所以量非常之大。道光年間的皮簧戲因為進了北京成為京劇,戲目俗說是「唐三千宋八百」,不過統計下來,繼承和新作的總數有五千多種,真是嚇死人,我們現在還在演,世俗間熟悉的,也有百多出。 元雜劇可考的作者有兩百多人,百年間留下可考的戲劇六百多種。明有三百年,雜劇作者一百多人,劇作三百多種,少於元代,大概是世俗小說開始進入興盛,精力分散的原因。 由元入明的羅貫中除了寫雜劇,亦寫了《三國演義》,等於是明代世俗小說的開端。 42 皮簧初起時,因為來路鄉野,演唱起來草莽木直,劇目基本來自世俗小說中演義傳奇武俠一類,只是搞不懂為什麼沒有「言情」戲,倒是河北「蹦蹦戲」也就是現在稱呼的「評劇」原來多有調情的戲。百五十年間,多位京劇大師搜尋學問,終於成就了一個癡迷世俗的大劇種。例如梅蘭芳成為紅角兒後,齊如山先生點撥他學昆腔戲的舞蹈,才有京劇中純舞蹈的祝壽戲「天女散花」。 此前燕趙一帶是河北梆子的天下,因為被京劇逐出「中心話語」,不服這口氣,年年要與京劇打擂臺比試高低,輸贏由最後各自台前的俗眾多寡為憑。 我姥姥家是冀中,秋涼灌冬麥,夜色中可聽到農民唱梆子,血脈湧動,聲遏霜露,女子唱起來亦是蒼涼激越,古稱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然是這樣。 戲劇演出的世俗場面,你們都熟悉,皮簧梆子的鑼鼓鐃鈸梆笛,古早由軍樂來,開場時震天介響,為的是鎮壓世俗觀眾的喧嘩,很教魯迅在雜文中諷刺了一下。 以前角兒在臺上唱,跟包的端個茶壺在幕前侍候,角兒唱起來真是地老天荒,間歇時,會回身去喝上一口,俗眾亦不為意。以前意大利歌劇的場面,也是這樣,而且好的唱段,演員會應俗眾的叫好再重複一次,偶有唱不上去的時候,鞠躬致歉居然也能過去。開場時亦是嘈雜,市井之徒甚至會約了架到戲園子去打,所以歌劇序曲最初有鎮壓喧嘩的作用,我們現在則將聽歌劇做成一種教養,去時服裝講究,哪裡還敢打架? 你們聽羅西尼的歌劇序曲的CD唱片,音量要事先調好,否則喇叭會承受不起,因為那時的序曲不是為我們在家裡聽的。話扯得遠了,還是回到小說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