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城 > 閒話閑說 | 上頁 下頁 | |
十一 | |
|
|
29 我去福建,到漳浦,縣城外七十多裡吧,有個「趙家城」在山裡頭,原來是南宋宗室趙若和模仿北宋的汴梁建了個迷你石頭城,為避禍趙姓改姓黃。過了一百年,元朝覆亡,黃姓又改回姓趙。汴京有兩湖,「趙家城」則有兩個小池塘模仿著。城裡有「完璧樓」,取「完璧歸趙」的意思。 我去的時候城裡城外均非人民公社莫屬,因為石頭城保存得還好,令我恍惚以為宋朝就有了人民公社。 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保存族譜很認真,這是人類學的一大財富。中國人對漢族的歷史認真在二十幾史,少有人下死功夫搞客家人的族譜,他們的語言,族譜,傳說,應該是中原民族的年輪,歷代「漢人」「客」來「客」去的世俗史。 我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中國的原版地方誌多得不得了,回北京後說給一個以前在琉璃廠舊書鋪的老夥計聽。 我這個忘年交說,辛亥革命後,清朝的地方誌算是封建餘孽,都拉到琉璃廠街兩邊兒堆著,好像現在北京秋後冬儲菜的碼法兒。日本人先來買,用文明棍兒量高,一文明棍兒一個大銅子兒拿走,日本人個兒矮棍兒也短,可日本人懂。後來西洋人來買,西洋人可是個兒高棍兒也長,還是一文明棍兒一個銅子兒拿走。不教他們拿走,也是送去造紙,堆這兒怎麼走道兒呀?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傳統,之前的周滅商,周卻是認真學習商的文明制度。我們看陝西出土的甲骨上的字形,刻得娟秀,一副好學生的派頭。孔子是殷人的後裔,說「吾從周」,聽起來像殷奸的媚語,其實周禮學殷禮,全盤「殷」化,殷亡,殷人後裔孔子坦然從周,倒是有道理的。 秦始皇以後,歷代常常是民族主義加文化小革命,一直到辛亥革命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都是。元朝最初是採取種族滅絕政策,漢人的反彈是「八月十五殺韃子」。 之後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新鮮在有「無產階級」四個字,好像不關種族了,其實毀起人來更是理直氣壯的超種族。論到破壞古跡,則太平天國超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30 現在常聽到說中國文化只剩下一個吃,但中國世俗裡如此講究吃,無疑是看重俗世的生活質量吧? 我八五年第一次去香港,當下就喜歡,就是喜歡裡面世俗的自為與熱鬧強旺。說到吃,世間上等的烹調,哪國的都有,而且還要變化得更好,中國的幾大菜系就更不用說了。 粵人不吃剩菜,令我這個北方長成的人大驚失色,北方誰捨得扔剩菜?從前北京有一種苦力常吃的飯食叫「折籮」,就是將所有的剩菜剩飯匯在一起煮食。我老家的川菜,麻辣的一大功能就是遮壞,而且講究回鍋菜,剩菜回一次鍋,味道就深入一層。 中國對吃的講究,古代時是為祭祀,天和在天上的祖宗要聞到飄上來的味兒,才知道俗世搞了些什麼名堂,是否有誠意,所以供品要做出香味,味要分得出級別與種類,所謂「味道」。遠古的「燎祭」,其中就包括送味道上天。《詩經》、《禮記》裡這類鄭重描寫不在少數。 前些年文化熱時,用的一句「魂兮歸來」,在屈原的《楚辭·招魂》裡,是引出無數佳餚名稱與做法的開場白,屈子歷數人間烹調美味,誘亡魂歸來,高雅得不得了的經典,放鬆來讀,是食譜。 咱們現在到無論多麼現代化管理的餐廳,照例要送上菜單,這是古法,只不過我們這種「神」或「祖宗」要付鈔票。 商王湯時候有個廚師伊尹,因為烹調技術高,湯就讓他做了宰相,烹而優則仕。那裡煮飯的鍋,也就是鼎,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閩南話現在仍稱鍋為鼎。 極端的例子是烹調技術可以用於做人肉,《左傳》、《史記》都有記錄,《禮記》則說孔子的學生子路「醢矣」,「醢」讀如「海」,就是人肉醬。 轉回來說這供饌最後要由人來吃,世俗之人嘴越吃越刁,終於造就一門藝術。 香港的飯館裡大紅大綠大金大銀,語聲喧嘩,北人皆以為俗氣,其實你讀唐詩,正是這種世俗的熱鬧,鋪張而有元氣。 香港人好鮮衣美食,不避中西,亦不貪言中華文化,正是唐代式的健朗。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