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穿越·宮闈 > 兩世花 | 上頁 下頁 |
一二一 |
|
「那好,還來、來得及,」我急急地說,「趕緊派人送信,去送信給陛下。趕緊派人去合肥,叫他回來……」 「你在說什麼呀?」他有些茫然地問我。 「去送信給陛下呀,」我帶了哭腔說,「讓他來這裡,讓他快點調兵來這裡!」 他仍是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好像我說的是他所不能懂的語言一般。我急得快要哭起來。正要再說什麼,就在這個時候,耳邊響起一個熟悉不過的聲音:「你要找朕什麼事?」 我抬起頭,不可置信地看著從外面走進來的孫權。 這一次,輪到我茫然失神。我呆呆地看他走到我面前來,疑惑地打量著我,最後伸出手搖了搖我,問:「你怎麼了?說話呀。」 我這才喃喃地說:「陛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他默然不語,半天,才低聲說:「諸葛亮這麼快就派你來興師問罪了?」 「興師問罪?」我茫然無緒地說,「為什麼要興師問罪?」 「那你為什麼會回來?」 「我回來是因為……」我說著,突然意識到被扯遠了話題,連忙又說,「陛下,請先告訴我,您為什麼會在這裡?」 他臉上竟多了些羞愧之色。他看了看我,低聲說:「朕慢慢說給你聽。」 利與義 孫權于五月從建業起兵北上,攻打合肥新城。出師的時候,與諸葛亮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談尚在耳邊迴響。那個時候,他是真的相信自己可以一舉成功。 可是出了建業,一路北上而進時,他心中卻開始泛起隱隱的不安。 江北至合肥一帶,是屢遭戰亂的地方。按道理那裡的城鎮應該人煙荒蕪,城郭頹壞。可是一路北進,所見到的城鎮,雖然房屋多有敗壞,可人口依然密集。 世居江北的百姓,除非實在過不下去,否則又有誰願意捨棄祖墳,涉江喬居。而這些又僅僅是邊荒地帶的一些邊城。在合肥後面,還有壽春,有徐州,有沉澱了大漢朝三百多年繁榮的許昌,洛陽。那裡有無盡的人口,源源不絕的戰馬。而他統治下的江東,不是不比以前繁榮,不是不比以前富饒,可是比起中原地帶來說,還是差得太遠。 他又想起幾番征討合肥的往事。建安十三年,他征討合肥,不克而還。建安十九年,再征合肥,被張遼在逍遙津大敗,若非甘甯與淩統拼死相救,恐怕已成了張遼的刀下鬼。 去年再征合肥,卻仍是不克而還。 征討合肥而無果,仿佛已成了他的宿命。 這一次,他仍是堅持著兵臨了合肥新城下。戰爭一開始便又陷入了以往的套路。他圍城苦戰,而城池固若金湯。這一次城中兵馬較以往要少。假以時日的話,終究是能打下的。可關鍵的是,魏軍會否有援軍到來,如果有的話,會有多少人,會由誰統領,會在什麼時候到來。 他知道即使有援軍的話,經過一番血戰,終究能拿下合肥。可是拿下之後,也該元氣大傷。倘若不留兵守,拿下也是白拿。倘若留下足夠的守兵,又如何保證繼續北上。 唯一寄希望的是諸葛亮的西線。可是如果東線不能夠順利進軍,諸葛亮即使拿下長安,于東吳又有多少利益。 不會比現在的情況更有利於東吳。 這個亂世,情義只是共同利益的衍生物。諸葛亮明白,孫權也明白。吳蜀之所以同進共退,只是因為雙方勢均力敵,只是因為雙方都有一個比他們強大的敵人魏。如果三方之間的強弱發生了變化,那麼這個同盟也將不復存在。 孫權不曾想過要防備諸葛亮,他只是防備不住自己心底那個叫做「利」的心魔。 魏帝率軍親征的消息堅定了他的想法。在魏援軍距離合肥還剩下十日路程的時候,他慨然決定,收兵回吳。並且命令準備北進的陸遜和孫韶也收兵回城。 因為送信的人被魏軍抓獲,陸遜在軍營裡演了一出「射戲如故」的戲,過了一個月,等魏軍放鬆了警惕才將軍隊徐徐退回。而在那之前,孫權已分了一部分兵,自領著來增援江夏。 他有些良心不安,會覺得有負於諸葛亮。可是比起國家的利益來說,個人之間的情義,也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我聽完孫權這一番話,然後將諸葛亮的陰謀全盤告訴了他。 他怔怔地聽完,卻並不顯得多麼慍怒,只是長歎一聲,說:「想不到是這樣。」 陸遜說:「聽說陛下領軍前來那一日,有軍士在江邊發現一隊前來哨探的士兵。想要捉拿,卻讓他們走了。當時臣以為是魏軍。現在想來,應該是蜀軍。因為見到我們大軍在此,因此打消了趁虛而入的念頭。」 孫權說:「如此說來,一切都是天意。」 他想了想,又笑起來,說:「那一年孔明握著朕的手,對朕說漢不負吳,吳不負漢。如今想來,我們都負了對方,終究還是扯平了。」 他又對陸遜說:「伯言,你去將此事通知全軍,沿江上下,要加強戒備。」 陸遜領命要出去,走到門口,孫權又叫住了他。 他想了想,歎了口氣,說:「還是罷了,此事不要讓別人知道了。只吩咐沿江上下加強戒備,便好。」 九月,諸葛亮的死訊傳到了江東。我終於還是沒有目睹到這一過程,也無從知道此時的成都是怎樣的光景。 蜀軍最終還是沒拿下長安。諸葛亮既死,東面又沒有了吳軍的牽制,他們便只能退軍成都。退軍路上,還發生了魏延謀反的事情,雖然最終被平息,卻仍是為蜀漢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不明就裡的蜀漢官員,因此對江東心生恚怨。他們認為是江東的失信導致了這一次北伐無果,他們也更認為是江東的撤軍加速了他們丞相的死亡。孫權知道這些流言,可他什麼都沒有說,只是吩咐東吳上下為諸葛亮服喪,同時命全琮領五萬兵馬屯軍巴丘。 臨別時全琮來問他,此去巴丘,到底是攻還是守。他沉吟良久,從唇間吐出兩個字:「待命。」 在蜀漢兵馬彙集永安的同時,以報喪為名的蜀官宗預也來到了建業。 他並不曾直接提起巴丘之事,只是誠懇地表達了對東吳為諸葛亮舉哀的感激之情。寒暄間他兩次提起魏軍現在壽春一事,稍微用點心的人,都能聽出他言辭間的提醒之意。 最後倒是孫權先問他:「吳、漢已為一家,你們又為什麼要增加白帝的守軍?」 宗預想了想,然後坦然答道:「與貴邦的理由相同。」 孫權沉吟不語。那一刻,我能看見他心中的猶豫;那一刻我知道,善惡皆在他一念之間。可他最終是笑起來,取過一枝箭折斷,對宗預說:「朕只是怕魏軍趁喪攻蜀,因此派兵為蜀防備魏軍,並無他意。吳漢有盟,朕若負前盟,與此箭相同。」 宗預行禮致謝。孫權想了想又問他:「孔明生前之事,你可略知一二?」 「未知陛下所言何事。」宗預安然答道。 孫權笑了笑,說:「罷了。」 最終吳、蜀各留了兩萬兵馬在邊界。魏也留了幾萬兵馬在壽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