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穿越·宮闈 > 孤城閉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內侍說出近期儤直者的名字:「張方平。」 張先生點了點頭:「知道了。」 內侍拜別退去。張先生沉思片刻,抬目看我,告訴我:「官家對輔臣言及昨夜事,泫然淚下。」 我一驚,有不祥預感一掠而過:「是因皇后拂聖意之事麼?」 「官家倒未多說此事,」張先生說,「他感歎的,是遣諭娘子閉閣勿出,而張美人直趨上前護駕這點,對張美人多有褒詞。」 「那輔臣是何反應?」我隨即問。 「輔臣大多隨其落淚,只有同平章事陳執中毅然無改容。樞密使夏竦順勢倡議尊異張美人,遷其位分,而樞密副使梁適說當務之急是速查宿衛謀逆之事,尊異可日後再議。」張先生很冷靜地向我複述适才聽到的內容,「至於昨夜宮中事,夏竦請求官家命禦史與宦官在禁中勘鞫,參知政事丁度則說宿衛有變,事關社稷,堅持請付禦史台審理,徹查皇宮內外主謀從犯等所有黨羽。二人從清晨爭到午時,最後官家接納了夏竦意見。」 禦史與宦官在禁中勘鞫的多為宮人所犯案件,而禦史台審理的一般是大理寺難以判決的重大疑難案件和承詔審理的重大刑獄。張先生說完,暫未就此事表態,我想他是在等我說出自己看法,遂試探著說:「夏竦似意指主謀出自宮中,丁度則認為事關外臣,所以……」 張先生不語,靜靜注視我良久,然後說:「懷吉,你可以為我做點事麼?」 「當然可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們閣中有將要測墨義的小黃門麼?」他問我。 墨義原是科舉考試的科目,要求士子筆答經義。國朝規定,小黃門年滿十二歲,若要遷升內侍黃門以上職位,應先測墨義。 我回答說有,張先生便起身,走至書架前,取出一冊《漢書》,翻至其中一頁遞給我:「你找個懂事的小黃門,讓他帶幾本經書和這冊《漢書》晚間去翰苑找張方平學士,先請教他經書中的幾個問題,然後再翻到這頁,隨意尋個詞句問他。」 我接過一看,見那頁是《漢書·外戚傳》中的一章,講漢元帝的馮婕妤以身為君當熊的事:元帝帶眾嬪禦幸虎圈觀鬥獸,其中有熊躍出虎圈,攀檻欲上殿,撲向御座。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呼竄逸,惟馮婕妤挺身向前,當熊立住。待武士趨近,將熊格殺後,元帝問婕妤:「猛獸前來,人皆驚避,你為何反向前以身當熊?」馮婕妤答說:「猛獸攫人,得人便止。妾恐熊至御座,侵犯陛下,故情願以身當熊。」元帝嗟歎,從此格外敬重婕妤。 起初我不明白張先生為何要人翻這頁給張學士看,盯著那章琢磨半晌,留意到最後一句:「明年夏,馮婕妤男立為信都王,尊婕妤為昭儀。」這才恍然大悟,雖然馮婕妤捨身護君,但事後皇帝並未對她有所尊異,她後來被尊為昭儀,是因其子封王的緣故。 於是,我大膽問張先生:「先生是擔心官家突然遷升張美人麼?」 張先生淡淡一笑:「若僅如此,倒不是太糟,怕的是有人借題發揮……但其餘事態進展尚不明朗,如今我們暫且先做這事,旁的等等再說。」 我頷首答應。心中略有些惶恐,卻又隱隱感到欣喜,因張先生既委我以此事,應是相當信任我。最後我忍不住問他:「先生為何肯告訴我這些事?」 他說:「那天,見你急急忙忙地跑來告訴我范姑娘的事,我便知道你是很關心皇后的。」 我低首,倒有些難為情,把書收好,便向他告辭。臨行前無意中發現他那染血的衣袍已被洗得乾乾淨淨,此刻正晾在院中,認得那是件他穿了很多次的舊衣,昨夜被賊人刺破,染了血污,而他仍不棄去,遂好奇地問他:「先生,這衣袍我剛進宮時便見你穿過,你一直留到現在,有好些年了罷?」 「十三年五月零二天。」他異常精確地回答。 我驚愕之下記住了這個準確的數字。回去後查宮中年譜,推算出他初獲此衣袍的時間是景祐元年九月十七日,那是今上詔立皇后曹氏的日子,想必這衣袍便是那天皇后例賜宮人內侍時給他的。 兩日後,皇城司兵衛於內城西北角樓中捕獲王勝,而勾當皇城司、入內副都知楊懷敏竟不顧皇后獲賊勿殺的旨意,命眾兵衛當場將王勝支解。 幾名禦史與宦官受命在禁中勘鞫此案,因四名賊人皆已身亡,死無對證,未查出主謀,便定了負責禁中宿衛的皇城司幾位主管宦官的罪。勾當皇城司本有兩位,一是楊懷敏,另一位名為楊景宗。賊發之夜,楊懷敏正當內宿值夜,本應罪加一等,但奇怪的是,楊景宗與皇城使、入內副都知鄧保吉等人一樣,均被貶放出京,而楊懷敏雖降了官,卻被留在宮中,仍充內使。 娘子們私下議論此事,把原因歸結為他們所事的主子不同,楊懷敏平日常鞍前馬後地為張美人效勞,而楊景宗與鄧保吉卻是親中宮的。有次我還聽見王務滋向苗娘子稟告探來的消息,說楊懷敏原與夏竦過從甚密,夏竦早替他安排妥當,教他如何應對,故禦史審問的時候,一點也得不著逆證。夏竦又稱當晚是楊懷敏事先發覺事變,應當從寬處置。於是,倒顯得楊懷敏的罪比眾人輕了。 當然,這個結果並不能令所有大臣接受。禦史中丞魚周詢、侍御史知雜事張昪與禦史何郯一起上奏彈劾楊懷敏,要求今上給其貶謫的處分,直斥楊懷敏容縱下屬殺死賊人,以圖滅口,欲輕失職之罪。又指出楊懷敏事發時正當內宿,有曠職重罪,而今鄧保吉等人例授外任,楊懷敏卻獨留京師,「刑罰重輕,頗為倒置,中外聞見,尤所不平」。 何郯更向今上暗示夏竦庇護楊懷敏一事:「兼恐曾與交結之人,密為營救,妄稱懷敏有功,不可同等黜降。伏望特排邪議,一例責授外任,以協公論。」 最後,今上採納其諫言,降楊懷敏為文思使、賀州刺史,貶出京師。 皇后像當日承諾的那樣,對參與擒賊的宦者論功行賞,或賜財物或遷官,連我都被遷為內侍高品,這對十七歲的內侍來說,是難得的恩遇。然而,張先生首先入屋擒賊,對他的加賞結果卻遲遲未傳出。我著意打聽,得到的答案是皇后未敢自己做主,探問今上意思,而今上漠然道:「遷宦者供奉官以上職位,須與宰執商議。」 想必今上對與宰執議此事缺乏興趣,故一路耽擱了下來。不過如今張先生所關心的倒不是這個。 自他受傷之後,我每日皆去探望他,見他居住常有御前內侍出入,應該都是向他通報與皇后相關的信息。 他託付的《漢書》一事,我早已辦妥。據我遣去的小黃門說,張方平果然盯著馮婕妤那一頁看了許久。我告訴張先生這結果,他只頷首,這幾天亦未讓我再做什麼。 某日下午,我再去看張先生,見他正自居處出來,不知要往哪裡去,行色匆匆,神情焦慮,大異以往。 我訝然喚他,他點點頭,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此時有宦者自禁中來,叫住他傳諭說,官家請他入內與勘鞫案情的禦史再述擒賊細節,以便論功加賞。 張先生駐足,對傳諭宦者說:「官家旨意,茂則不敢違。但現下身著便服,就此面見禦史乃失禮之舉,請先生先回,容我入內更衣,少頃自會前往。」 那宦者銜笑看他,似有所準備:「禦史已等待多時,若不見我帶回張先生,恐怕會怨我失職。先生且去更衣,我就在此等著。還望先生體諒,莫讓禦史久候。」 張先生無奈答應,轉側之間朝我一瞬目,示意我跟上他,我便隨他進去。到了室內,他即壓低聲音告訴我:「大事不妙。同知諫院王贄上疏說,賊人與皇后閣宮人有染,宮亂根本或在其中。他請今上追究此事,恐怕要慫恿今上起詔獄鍛煉,以動搖中宮。」 我大驚,不知道說什麼好,最後只問出一句:「王贄是什麼人?」 「夏竦的走狗,賈婆婆亦與其有來往。」張先生回答,再問我:「你能認出首相陳執中與禦史何郯麼?」 我點頭說:「宮中慶典時遠遠見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