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哥哥不是吹牛皮 > |
一零一 |
|
11.《中國人本》作品033號吳家林 1991年雲南宣威一名山民將他剛做過結紮手術的妻子背回家。 作者吳家林今年64歲,他退休前,任雲南新聞圖片社的社長。他來自雲南的昭通縣,他的家鄉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大山裡。他身材結實、皮膚黢黑、面相憨厚,讓人一見就覺得像個山裡人。他的代表作《雲南山裡人》畫冊,拍得好像就是他的父老鄉親,顯得特別自然而親切。我覺得紀實攝影師注重觀察、拍攝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比較容易拍得深入。這是值得借鑒的經驗。當然,一個成熟的紀實攝影師也應具備把握各種題材的能力。 關於這張圖片,他說:「我原來沒有想表現計劃生育,我是被這一對小夫妻的關係打動。這張照片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是,我們在策劃《中國人本》影展的時候,更看重圖片所傳達的信息量。我認為在這二十多年來,中國所發生的大事中,除了改革開放之外,就要數計劃生育最重要了。這張照片的攝影語言也很豐富,而又樸實。 12.《中國人本》作品573號(美國)王瑞 1971年4月吉林梨樹被流放到鄉村勞動改造的幹部。 作者王瑞于上世紀80年代中從吉林長春留學到美國。他在長春和美國都曾從事攝影工作。工作之餘他一直堅持用攝影記錄社會和周圍人們的生活。他在70年代末拍攝的北京《今天》雜誌的詩人們以及《星星畫展》的藝術家們的活動都很有歷史價值。他的攝影作品樸實無華,但都與時代生活有關,記錄了大量的時代資訊。他追求紀實攝影最本質的特點——記錄。 其實,紀實攝影的本來意思是記錄攝影,就像這類的電影現在還叫「紀錄片」一樣。攝影能夠比其他媒介更真實地記錄歷史和時代的資訊,這是攝影的很重要的特點。學者楊小彥博士認為,從攝影術發明的1839年開始,人類有了用攝影記錄的歷史,這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許多人把好的紀實攝影也當作藝術,很多紀實攝影家也把自己定位為藝術家。紀實攝影的用光、構圖、敘述故事的能力等技巧確實可以增加作品的表達能力和感染力,甚至增加作品的藝術性。但如果為了追求藝術性而忽視了記錄時代資訊,忽視了對社會、對人民的生活和命運的觀察與思考,那就會丟失了紀實攝影的本質。 我們在策展《中國人本》影展的過程中,也選擇了一些從事純記錄攝影的作者,王瑞就是其中之一。這張照片拍攝的是他的父親——一位老紅軍幹部在鄉村「乾打壘」式的房前搖轆轤打水。他那一身中山裝,左胸前戴著毛主席像章,身後牆上的標語都交代了時代背景。在「文革」中的媒體上是見不到老百姓這樣真實的生活場景的,所能見到的是各種導演、擺佈出來的為政治宣傳服務的虛假場面。所以,這張照片對記錄那個時代的資訊就顯得很珍貴。 13.《中國人本》作品526號蔡尚雄 1954年遼寧鞍山鞍山工人修復高爐的瓦斯管道。 新中國建立的初期,鞍鋼是中國走向工業化的象徵。鞍鋼的工人也是中國的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的代表。那個時代的攝影師構圖的基本功非常扎實,也有深入生活的熱情,而且還保持著對真實性的渴求。即使當年的拍攝理念是以宣傳為主旨的,但作品仍不失真實的震撼力。並不像後來的主流媒體登的那些照片擺佈得那麼做作和虛假。 這張照片的經典性不僅在於它是新中國建設初期的典型形象;它也是人類工業化階段的經典場景——大規模的工廠、林立的煙囪、奮力勞作的工人以及工人的面容、油污的手套和工作服,還有那鋼鐵設備的質感……這一切扎實的細節構成了強有力的攝影語言。 講到攝影語言,我在《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影展的策展、選片過程中,感覺到,由於環境、條件、器材,尤其是理念和觀念的不同,每個時代的攝影師的攝影語言也是不同的。即使是現在的新一代攝影師們的風格多樣化了,但還是會帶有時代的印記。 我剛寫到這裡就接到一個電話,是解放軍畫報的大校記者車夫打來的。我問他認不認識這張照片的作者蔡尚雄。他告訴我:「他是你們廣東人。後來曾當過《人民畫報》的總編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